2024届河南省平许济洛高三一模历史试题(纲要上+纲要下前2单元)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7 浏览数:491

一、单选题

1.

距今约4500年的陶寺古城,拥有宫城、宫殿建筑、高等级墓地、 天文台 、祭天遗迹等;距今约4300年的陕北神木石峁石城,也存在精美石雕、内外瓮城、巨大墩台等文化遗存。这说明新石器时代晚期(  )

A.社会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B.中华文明呈现统一性特征C.区域经济文化交流较频繁D.进入早期国家的形成时期

2.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分别从不同的视角,用不同的方式力图探索自然、社会、历史、人性以及道德的本质。如孔子的富而教之,老子的道法自然,孟子的王道与仁政,荀子的人定胜天,韩非子的法、术、势等。这些思想(  )

A.有助于文化认同B.体现社会转型特征C.加剧了诸侯割据D.受变法运动的影响

3.

汉武帝倚重法术,重用文法吏。汉宣帝将之总结为 以霸王道杂之 ,这一说法是对 隆礼尊贤而王 重法爱民而霸 并重的体现。随着文吏研习五经、儒生修治文法,兼具儒学与吏能的士大夫群体进一步形成。这反映了当时国家治理(  )

A.皇权与士族共治B.儒家与法家并重C.确立了外法内儒D.德治与法治相济

4.

唐朝时期,许多胡人来到长安开铺经商。李白《少年行》中写道: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元稹在《法曲》中说: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腔满咸洛。女为胡妇学胡妆,进胡音务胡乐。这反映了唐代(  )

A.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B.胡风诗歌成为文学的主流C.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D.丝绸之路推动了民族交融

5.

宋代时期,常派特使巡行以了解官情民隐。熙宁末年,朝廷曾经下诏,在出外察访的特使中,如果有人任意违法,允许被巡察路的监司 觉察闻奏 。这反映了宋代(  )

A.官僚系统存在严重腐败B.中央信息渠道来源多元C.国家监察体系更加完备D.地方机构权力受到约束

6.

在知行关系上,程颐认为:知之深,则行之必至,无有知而不能行者;王阳明 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王夫之则认为,知与行是 相资以为用,并进而有功 的关系。他们对知行关系的探讨(  )

A.回应了佛教道教冲击B.推动了儒学的新发展C.深受商品经济的影响D.意在强调人的主观性

7.

有学者认为,明清中国官僚政治较少出现失控状态,处于中国历史上发展较为成熟的阶段,在手工业领域江南则已经出现 早期工业化 现象,同时中国学术思想领域出现经世致用思潮,构成了中国社会内部学术与政治互动的长久动力。材料旨在说明(  )

A.明清统治政权岌岌可危B.社会转型得以长足发展C.明清中国蕴含内在活力D.明清经济发展领先世界

8.

清代前期,湖南湘乡县农民 收早稻后,又种迟薯,山农以此充食,岁居大半 ;四川资阳县农民 多种薯以为食,省谷出粜 ;在台湾, 人皆食地瓜,大米之产,全为贩运,以资财用。出现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高产农作物推广提高了粮食总量B.农产品商品化有所增强C.农民经营各种副业提高家庭收入D.红薯已成主要的农作物

9.

康熙帝、乾隆帝曾在承德避暑山庄多次召见少数民族首领,既有蒙古王公,也有藏传佛数领袖人物,还有四川土司、台湾高山族首领等。这些活动(  )

A.增强了中央政府的政权向心力B.推动了边疆与内地管理一体化C.体现了 因俗而治 的治国思想D.有效地解决了边疆地区的危机

10.

魏源指出 专主于便民者,民便而国亦利;专主于利国者,民不便,而利归中饱,国乃愈贫。 他一再宣称: 士无富户则国贫,士无中户则国危 。魏源的主张(  )

A.体现出寻求富强之术的旨趣B.推动了思想解放潮流的涌现C.正确揭示了中国落后的根源D.顺应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潮流

11.

1894年,翁同龢在读到《新学伪经考》后,在日记中评论康有为说: 真说经家一野狐也 。赞同变法的大臣孙家鼐读了《孔子改制考》之后,也忧心忡忡, 窃恐以此为教,人人存改制之心,……是导天下于乱也 。这说明(  )

A.变法冲击了儒学的地位B.维新思想冲击晚清统治基础C.新旧知识分子阵营分明D.改革势力之间尚未达成共识

12.

1913年,江浙两省的干茧生产有9.01万担,1915年虽有增加,达到10.8万担,而据估计,仅上海及江浙地区就有丝厂57家,拥有丝车1.61万部,如全部正常投入生产,年需干茧32.2万担。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  )

A.国内农业生产水平效率低下B.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减少C.农业生产制约近代工业发展D.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13.

五四运动前,李大钊把 再造中华 的期望虽落到民众身上,但仍认为 拯教国群,是在君子。 1919年后,他认识到,现在 劳力者阶级需要联合起来,成为横的组织 塑造 劳工神圣 的新伦理, 以反抗劳心者阶级 。李大钊的思想转变(  )

A.形成了中国民主革命新道路B.使中国民主革命进入到新阶段C.创新了马克思主义传播方式D.为探索国家出路提供了新方案

14.

1935年底,中共中央确定实行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可是1936年苏联反馈的信息却表述为 反帝人民战线 。经向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申述,8月中旬共产国际同意以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为总方针。这一变化表明(  )

A.中共注重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确立C.中共在共产国际中独立性增强D.中共开始从幼稚走向成熟

15.

下图是1949—1956年 新中国 一词在《人民日报》中的使用频率统计
这反映了(  )

A.社会主义改造取得较大成功B.新政权逐步走向稳固C.工业化改变建国初期的面貌D.中美间关系有所缓和

16.

20世纪50年代,一首歌曲《老司机》唱遍城乡: 五十岁的老司机,我笑脸扬,拉起了手风琴,我们唠唠家常,想当年我十八岁学会了开汽车呀,摆弄那外国车呀,我是个老内行啊,可就是呀没见过呀,中国车呀,啥模样啊,盼星星盼月亮,盼的那国产汽车真的出了厂,哟嚯嚯……”这首饱含激情的歌曲(  )

A.体现出 双百方针 的创作精神B.推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顺利开展C.激发人民投身经济建设的热情D.反映工人阶级在建设中的关键作用

17.

下图是1980—2020年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化趋势图。
据此可知(  )

A.中国工业化水平快速提高B.产业结构渐趋合理C.国际贸易依存度逐渐降低D.贸易方式升级优化

18.

在古埃及,尼罗河的节奏主宰着古埃及人的生活。狭隘的空间环境迫使他们不得不拥挤在一条狭长的绿洲,尼罗河两岸集中了早期埃及90%以上的人口。人们彼此依存,没有任何人能够独自生存。古埃及自然生态系统不仅造就了古埃及人的民族性格,而且催生了古埃及人的自然崇拜。材料表明(  )

A.自然生态导致宗教观念的兴起B.尼罗河是埃及文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C.埃及文明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D.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内在规律

19.

公元前6世纪,波斯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帝国建立了波斯波利斯——苏萨之间的主干道,修建了以此为核心覆盖帝国全境的御道网络,在御道上设置了驿站、客栈、仓库等基础设施。波斯帝国的道路建设(  )

A.保证了波斯帝国的长治久安B.扩大了波斯帝国的统治疆域C.便利了班图人的大规模迁徙D.有利于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

20.

以雅典城邦确立和早期发展为核心内容的神话传说,构成了雅典人城邦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记忆传承的过程中,雅典的节日承担了载体功能,节日将这些神话仪式化、符号化,反复在节日活动中出现。雅典历史记忆的构建旨在(  )

A.丰富精神生活B.维护社会的公序良俗C.强化城邦认同D.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

21.

在拜占庭帝国,古希腊文化的语言、哲学等领域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语言和教育,塑造着拜占庭人的思维方式,在文化传承中扮演着特定的核心作用。这说明(  )

A.基督教正统地位受到冲击B.多元文化可以互利共存C.社会生活呈现世俗化特征D.亚历山大远征影响深远

22.

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两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改革。大化改新后中日人民长期友好往来,明治维新运动却使日本走上对外扩张道路,给周边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无穷的苦难。造成这种不同是由于(  )

A.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B.天皇对待改革的态度C.中央集权体制得以加强D.武士阶层地位的提高

23.

桑海帝国时期,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奴隶劳动,手工业中在尚能知道的十二个部落中存在职业分工,如瓦利、特内等部落是铁匠;盐矿和金矿的开采,更是大规模地使用奴隶劳动。这反映出此时桑海帝国(  )

A.统治阶层腐化堕落B.社会发展水平较高C.资本原始积累加速D.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24.

有学者研究发现:美洲本土没有出现过 。因为没有车,就不能进行大规模的物质交流并把大量的物质运送到遥远的地方。尽管在美洲酝酿出本土文明,但在新航路开辟前,它们仍处在发育过程中。材料意在说明(  )

A.世界文明呈现出多元一体特征B.文明交流有助于社会发展C.殖民入侵打断了美洲文明进程D.美洲地区手工业技术落后

二、材料阅读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科举制的产生,是中国古代社会内部矛盾发展与官吏选拔制度自我更新的结果。东晋以后,九品中正制完全成为士族维护特权的工具,对中央集权构成一定的威胁。这既埋没了有才德的寒士,也将士族子弟引向歧途。南北朝后期,世族走向衰落,庶族势力发展壮大,要求获得更多的参与政权的机会。统治者为了加强皇权,扩大政权的人才基础,也需要破除九品官人法,将人才选拔权力收归中央。就选拔人才制度的形式而言,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与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和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有着一定的渊源。旧制度的合理因素为新的人才选拔制度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科举制将选官权集中到朝廷,有利于封建专制主义国家扩大其统治基础。它为庶族学子乃至贫寒子弟打开仕进之门,使官僚集团得以不断扩充更新,巩固了封建统治。科举考试有固定的考试内容,士子必须熟谙儒家经典,无形中加强了思想的统一。但是,科举制片面地以文章、诗歌为衡量标准去选官,必然将学子引到一味追求空谈泛论的方向,特别是八股文等模式固定的体裁,只会使人思想僵化。

——摘编自林甘泉《从文明起源到现代化——中国历史25讲》

材料三
科举制度是一种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与大一统的君主专制体制相适应的国家官吏选任制度,在封建时代备受称赞。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开始发生全面转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政治改革大潮涌动,科举制所代表的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要。随着新式学堂的兴起,科举制日益遭到有识之士的抨击, 废科举,兴学堂 势在必行。1905年,延续1300年的科举考试被废除。

——摘编自杜怀亮《科举制度废除百年后的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度产生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科举制度的利弊。(1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科举制度在近代被废除的原因。(7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工业生产的组织管理方面模仿苏联的办法,对快速恢复生产,医治战争创伤起到了很大作用。当时,苏联专家在鞍钢奉行的 马钢宪法 的企业管理模式, 马钢宪法 是当时苏联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冶金联合工厂的管理办法,即实行集权化管理,搞物质刺激,依靠少数专家和繁琐的规章制度,不搞群众性的技术革命。但是,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快速发展,这一管理模式与中国国情渐行渐远。具有强烈创新精神的鞍钢人,实际上一直在设法突破 马钢宪法 的束缚。 一五 期间,鞍钢工人为新中国建设炼出了第一炉钢水。 一五 结束后,鞍钢作为中国最大的工业企业,形成了 两参一改三结合 的独特模式: 两参 就是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工人群众参加企业管理; 一改 就是改革企业中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合理的规章制度: 三结合 是指企业领导干部,技术人员与工人群众相结合。1960年3月11日,中共鞍山市委向党中央作了《关于工业战线上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开展情况的报告》。3月22日,毛泽东同志在对该报告的批示中,高度评价了鞍钢的经验,并把他们的经验称为 鞍钢宪法 。多年来, 鞍钢宪法 一直是鞍钢的宝贵财富,他们始终坚持传承和弘扬 鞍钢宪法 精神,并不断赋予 鞍钢宪法 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摘编自辽宁日报2019年10月3日《鞍钢宪法原来是这样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 鞍钢宪法 形成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鞍钢宪法 的精神内涵及历史作用(9分)

三、开放性试题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958年美国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所召开的一次 近东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 ,会上提出的关于文明的三条标准,分别是城市、文字和要有复杂的礼仪建筑。由于古代遗留的信息很少,传统意义认为只要有两条标准就够了,而在两条里面,文字是不可缺的,有了文字再有其他的一种,就可以认为是文明社会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团队通过对世界其他原生文明的研究,提出 三要素 并非绝对标准,并结合中国的考古发现提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一是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二是社会分工,阶层分化,出现阶级;三是出现王权和国家。这一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根据王巍《考古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等整理

材料反映了中外学者对古文明标准的不同观点,请结合中外文明古国的相关史实,谈谈你对文明标准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