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江苏省常熟市高三10月阶段性抽测一历史试题(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江苏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0 浏览数:597

一、单选题

1.

江南文化之源 之称的马家浜文化遗址,出土了稻谷、米粒和稻草实物,经鉴定,已普遍种植籼、粳两种稻。农用工具有穿孔斧、骨耜、木铲、陶杵等。还饲养狗、猪、水牛等家畜。这说明(  )

A.江南是最早出现人类文明的地区B.江南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C.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D.遗址所处时代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2.

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有很多秦律的记载,其中有记载: 甲盗钱以买丝,寄乙,乙受,弗智(知)盗,乙论可(何)殴(也)?毋论。 这说明(  )

A.秦律之严密与理性B.秦朝统治极其严苛C.秦朝基层治理自主D.秦朝注重社会教化

3.

汉文帝时期,贾谊认为: 天下之势方病大瘇,一胫之大几如要,一指之大几如股……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 这表明贾谊主张(  )

A.扩大地方权力B.郡国并行制C.削弱王国力量D.实行推恩令

4.

南北朝时,出生江左的陈庆之目睹洛阳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后,回到梁朝对人说: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英阜,目不能识,口不能传 。该评价可以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  )

A.促进了北魏政权统一黄河流域B.推动了洛阳城由衰败走向复兴C.导致了门阀士族制度逐渐消亡D.缓解了南北朝意识形态的对峙

5.

唐朝节度使在京之日,须参与朝廷举行的各种朝会。《通典—宾礼二》记载了唐德宗时规定的文武百官朝谒班序: 节度使、观察使、都团练、都防御使,并大都督大都护持节兼者,即入班,在正官之次。 这反映唐朝(  )

A.统治策略礼法结合B.中央利用礼仪显示权威C.中央集权日益加强D.地方藩镇权力日趋膨胀

6.

《宋朝史实·卷十五·财用》中的一段记载: 始,益州(今四川成都)豪民十六户,连保作 交子 ,印文用屋木人物,铺户押子,各自隐秘题号,朱墨间错,以为私记。书填贯数,不限多少,街市交易,如将 交子 要取现钱,每贯割落三十文为利。 该现象的出现根源于(  )

A.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B.金融方式的创新C.商人为获取高额利润D.印刷业技术高超

7.

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描写明中后期的徽州 小民多执技艺,或贩负就食他郡者,常十九。转他郡粟给老幼,自桐江,自饶河,自宣池者,舰相接肩相也。……中人之家,皆无田可业,徽人多商贾,盖其势然也。 这些现象反映了(  )

A.经济社会多元发展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驰C.朝廷放松社会控制D.宋明理学强化家庭伦理

8.

清朝四品以下的官员穿用貂褂,就属违制,军机处章京则从乾隆三十七年开始被特许不分品级高低可以穿用貂褂,还可以使用三品以上官员才可以使用的红色雨帽。这反映当时(  )

A.君主的高度集权B.官员生活注重享受C.军机处拥有实权D.中央吏治十分混乱

9.

图1为清末知识分子成立政治社团情况示意图(摘自王尔敏的《清季学会汇表》)图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图1

A.知识分子群体的不断壮大B.民族危机的加剧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诞生D.清末新政的推动

10.

19世纪60年代开始,清政府同意督抚 便宜行事 ,各省得以截留税收,自己筹饷,厘金成为督抚的重要财政收入,督抚专门设局筹防,直接控制一部分财政权。这一做法(  )

A.保证了洋务运动的开展B.促进湘淮集团进一步崛起C.缓和了内忧外患的形势D.破坏了中央政府财政主权

11.

国势愈危,时人发出慨叹: 乃如此之国势,如此之政体,如此之人心风俗,犹嚣嚣然自居于中国而夷狄人,无怪乎西人以我为三等野蛮之国,谓天地闻不容有此等人也 ,同时又认为西方大国固强,东方 小国得其道也,亦足以自立 西政之明验大效,何其盛欤 。这一言论(  )

A.促使民众的思想开始觉醒B.动摇了儒学的主流思想地位C.有效缓和了中外间的矛盾D.有利于营造政治革新的氛围

12.

图2为1918年9月开业的永安百货公司专门推出的 现场做香皂 体验,顾客可以看到制造香皂的基本过程,市民们一致叫好,由此极大地促进了消费。可以看出近代中国(  )

图2

A.物质文化生活变迁B.工业体系已经形成C.民族工业快速发展D.现代科学知识普及

13.

1927年3月25日,中共南京地委领导的有200多个基层工会参加的南京市总工会成立,会上还成立了市总工会工人纠察队。同一天,市农民协会、商民协会也组织起来。27日,南京各界、各行各业都组织起来。这些革命活动旨在(  )

A.推动国民革命运动进程B.尝试武装暴动夺取政权C.通过斗争维护国共合作D.准备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14.

1942年4月边区合作社会议中指出: 合作社要以组织的力量,发展边区经济,对敌人进行斗争。与敌人进行斗争就要掌握主动权,就要改变敌我经济斗争形势,把单纯的防御变为进攻。 这表明合作社是为了(  )

A.建立社会主义制度B.公私合营的制度变革C.实现抗日战争胜利D.经济建设的有益探索

15.

图3为宣传画《赤脚医生》,画中展示了一所农村医疗室,墙上张贴着毛主席语录 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 ,一名康复的工人同志向女赤脚医生敬礼表示感谢。这说明赤脚医生的出现(  )

图3《赤脚医生》

A.提升了中国的整体医疗水平B.解决了中国农村的医疗难题C.体现了中国医患关系的和谐D.弥补了农村医疗能力的不足

16.

20世纪80年代,被誉为 中国式的保尔 的科学家蒋筑英,因长期积劳成疾,以身殉职。国务院追授他为 全国劳动模范 ,聂荣臻元帅称赞他是 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长春电影制片厂于1992年摄制电影《蒋筑英》。这说明党中央(  )

A.明确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B.切实推进科教兴国战略C.非常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D.不断满足人民生活诉求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唐末五代时期,藩镇长官在辖内各军事要冲设 控扼地方, 自创始之初便兼具军事、行政和商业功能。进入宋代以后,藩镇实力不断削弱,军事职能逐渐退却,随着乡村社会经济商品化和专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 的经济功能日渐凸显。同时,随着草市大量出现,其中一些草市因辐射区域人口众多,拥有相对优越便捷的交通条件而成长为镇市,成为各地乡村中介于村市和城市之间的次级商业中心。南宋时期,随着镇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功能的渐趋完善,镇市居民人口的不断增多,镇市用地日趋紧张,一些经济成长条件较好和乡村社会分工较为细致的地区,其镇市开始发展出一些 子镇市

——摘编自张倩《宋代结合的历史考查》

材料二
明清时期,江南农村的商品生产特别是手工棉纺织品的生产,促使一批农村市镇兴起和繁盛。娄定县娄塘镇, 所产禾棉、布匹倍于他镇,所以客商鳞集,号为花、布码头,往来贸易岁必万余,装载船只动以百计 。上海开埠后,大量廉价外国机制棉纺织品的涌入,致使农民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趋于衰败,原先一批立足于手工棉纺织发展基础的农村市镇的商业活动归于萧条。另有一批市镇随着上海的发展而兴旺。江浙沪原先以苏杭为中心的城镇体系,逐渐形成以上海为中心、以上海口岸内外贸易为主要连接纽带的新的城镇体系。

——摘编自戴鞍钢《中国近代经济地理:江浙沪近代经济地理》

(1)据材料,概述古代中国市镇发展的历程。(6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市镇发展的历史趋势,分析其原因。(9分)

18.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方面

内容

政治改革

除旧方面,裁撤归并如河东河道总督、詹事府、通政使司等旧衙门,裁汰冗员,裁革陋规。

布新方面1902年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在1903年设立商部;设立练兵处,财政处。1905年设立巡警部、学部。后来工部并入商部,改称农工商部。

军事改革

1901年,清政府宣布废武科,在各省建立武备学堂。1903年,清政府设立练兵处,各省设立督练处,负责练兵事宜。与此相适应,清政府建立了一套近代军事人才培养体制,并委派留学生到英法、德、日等国学习军事。

经济改革

积极鼓励、支持发展工业、农业与商业贸易,改变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文教改革

1905废科举并正式设立学部。奖励学堂出身。派遣留学生。面向社会的宣讲所、新闻馆、图书馆等也有所发展。

法制改革

1902年,对《大清律例》进行修改。1906年至1910年,陆续颁布新的法律,包括《刑事民事诉讼法》《新刑律草案》《大清新刑律》《大清刑事诉讼律草案》《大清民事诉讼律草案》,还有其他民法、商法与行政法等。

社会改良

建立警察制度,劝戒缠足,禁吸鸦片等。1902年废除满汉通婚的禁令。1904年,将以前只有满人可以担任的都统等职位开始向汉人开放。1907年,废旗人不从事生产的特权,授旗丁以田地,责令耕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新政的背景和特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清末新政。(6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抗战教育是民族的教育,是全民族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教育。这一教育过程,也是塑造民族灵魂的过程。所有的学校都是抗日基地,都是抗日的种子,都是民族觉醒的发动机。学校的这种功能发挥得益于教育者的自觉。梅贻琦劝勉西南联大师生: 一个民族,他生存的最根本价值是什么?我们都是教书的,我们的责任,是要去塑造一个民族的灵魂。 基础教育增加了抗战内容,在小学国语课中增加抗战故事、战争消息,音乐课教学生唱爱国歌曲。

——摘编自《梅贻琦教育思想研究》等

材料二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强调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倡导全党全社会树立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观念。1983年邓小平提出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的战略思路,对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定下了重要基调。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启动实施。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确定关于党的教育方针的整体阐述,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努力把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带入21世纪。

——摘编自教育部《新中国70年教育事业的辉煌历程》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教育发展的特点。(6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中国教育发展的原因并说明其意义。(8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图4 中国粮食安全保障主体变迁历程

——摘编自王钢、钱龙《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粮食安全战略》

据图4信息,提取和整合相关时段,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成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