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江苏省太仓市七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七年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江苏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8 浏览数:508

一、选择题

1.

干栏式建筑通风防潮,适合南方多雨潮湿的气候环境;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防风保暖,适合北方冬季寒冷干燥的气候。上述两种建筑风格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粮食作物不同B.生产力水平不同C.自然环境不同D.建筑观念不同

2.

尧舜禹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条件和方式是(  )

A.贤德高尚、世袭制B.发明创造、禅让制C.战争征服、分封制D.贤德高尚、禅让制

3.

2023年4月22日,癸卯年黄帝拜祖大典在郑州市新郑黄帝故里举行,其主题为 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谐 同根同祖同源 表明黄帝(  )

A.与炎帝结盟打败了蚩尤B.是中华民族 人文初祖 C.编制了乐谱发明了文字D.教民开垦制作生产工具

4.

中国古代有女娲制作笙簧,伏羲发明渔网,黄帝缝制衣裳,燧人钻木取火,伯益发明捕兽的陷阱,舜作箫,少昊之子发明弓和箭等神话性质的传说。这些传说(  )

A.缺乏历史研究的价值B.蕴含了先民的劳动精神C.奠定考古研究的基础D.证实三皇五帝真实存在

5.

传说中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教人熟食,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使人类与禽兽的生活习性区别开来,开创了华夏文明,被后世奉为 火祖 。下列已掌握人工取火技术的是(  )

A.山顶洞人B.北京人C.元谋人D.蓝田人

6.

运用以下如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可以拟定的主题是(  )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贾湖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粒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A.早期人类代表B.原始农耕生活C.远古神话传说D.早期国家建立

7.

如表两则资料可用来说明(  )

地点:云南元谋县

出土文物:炭屑和烧骨化石

史证价值:元谋人已经知道

使用火

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

出土文物:头盖骨、牙齿化石

史证价值:北京人前额低平、

眉骨粗大……

A.元谋人和北京人都会保存火种B.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C.中国是原始人类的唯一起源地D.元谋人和北京人体貌具有相似性

8.

在长期的采集和渔猎过程中,人类逐渐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的生长知识,学会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大约1万年前,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下列与原始农业兴起无关的是(  )

A.家畜的饲养B.聚落的出现C.骨耜的应用D.国家的出现

9.

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的西周青铜器 何尊 ,底部铸有铭文122字,其中 宅兹中国,自之乂民 ,是关于 中国 一词最早的铭文记载;《诗经·荡》中讽刺周厉王暴虐说: 内避于中国,覃及鬼方。 这说明文物(  )

A.能够完全反映历史真实B.比文献记载更加真实C.是研究历史的唯一依据D.可与文献资料相印证

10.

夏商周三代是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的时期。以下关于这一时期说法正确的是(  )

A.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地位,标志着夏朝的建立B.受到战乱环境的影响,商王盘庚将都城迁到镐京
C.为了稳定西周初的政治形势,周王实行了郡县制D.为适应战国政治经济的变化,秦国实施商鞅变法

11.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  )

A.西周B.夏朝C.商朝D.东周

12.

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 学术繁荣局面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B.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
C.各学派相互辩论D.荀子主张实行 仁政 ,并且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13.

历史学家费正清说: 在证明了法家思想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正确思想——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这一评论中 孟子的一个正确思想 应该是(  )

A.兼爱 非攻 B.仁政 治国C.提倡 法治 D.无为而治

14.

它是中国古代车战初期的著名战例,它终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为西周时期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大战中所体现的谋略和作战艺术,也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材料所评价的重要战役是(  )

A.阪泉之战B.牧野之战C.涿鹿之战D.巨鹿之战

15.

下表为战国时期的主要变法及其措施(部分),这些变法(  )

名称

措施部分

李悝变法

废止世袭贵族特权,选贤任能,赏罚严明。

邹忌改革

注意选拔人才,除去不称职的奸吏,奖励得力的将领和官吏

申不害变法

强调君主的统治之,即任用、监督、考核臣下的方法。

商鞅变法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A.确立了郡县制B.推动了社会转型C.巩固了分封制D.实现了国家统一

16.

如图是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其中①处的内容应是(  )

A.盘庚迁殷B.平王东迁C.诸侯争霸D.战国七雄

17.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以上描述的是秦统一中国的(  )

A.原因B.过程C.性质D.影响

18.

秦朝行政区划表(部分)(  )

郡名

辖区

陇西郡

上封县、冀县、故道县……

辽东郡

新昌县、房县、文县……

南海郡

番禺县、四会县、博罗县、龙川县

A.设立了中央政权机构B.加强了地方权力C.实行两级地方行政制度D.消除了地域差异

19.

汉武帝多次派人前往说服西南诸国归属西汉,使其接受了朝廷的管辖。此后,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不断传到西南地区,汉族官吏还在那里兴办学校,使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材料说明汉武帝(  )

A.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B.不断加强中外的交流C.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D.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

20.

历史学习强调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下面表格列出的史实能够证明(  )

时期

史实

西汉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36

东汉

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长期留守西域,经营西域30多年

A.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B.西藏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C.东汉时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D.汉武帝时就对西域进行了有效管辖

21.

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古代中国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工程的统称。秦朝时期修筑的长城(  )

A.西起陇西,东到辽东B.西起临洮,东到辽东C.西起陇西,东到东海D.西起临洮,东到东海

22.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统一使用一种货币(如图)这种货币为(  )

A.圆形方孔半两钱B.五铢钱C.开元通宝D.银元

23.

司马迁著的《史记》,体例完备,史料详实,叙事简洁,文笔生动,成为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这部史书可以作为我们了解历史史实的重要参考资料,你在《史记》中能查到的历史史实是(  )

A.武王伐纣B.蔡伦改进造纸术C.西晋统一全国D.江南地区的开发

24.

《史记·过秦论》记载: 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纪,百姓困穷而主弗收恤……是以陈涉……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这段史料适合用于研究(  )

A.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B.秦末农民起义的经过C.秦末农民起义的特点D.秦末农民起义的影响

二、填空题

25.

(1)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生活在云南_____县;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是周口店_____遗址。
(2)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_____主持变法,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建的_____,至今依然发挥着作用,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
(3)秦统一六国后,派兵开凿_____,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公元前119年的漠北战役,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率精骑出击_____。

三、材料题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他们)已经创造了一种木构房屋(如图)。这种住宅十分别致,基础全系桩木构筑。铺设地板,地板上立柱、架梁、敷椽、盖顶……
材料三  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聚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

——郭沫若

(1)材料一中《神农教稼图》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2)根据材料二, 他们 应该属于哪一原始居民?房屋属于什么类型?
(3)材料三是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述?说出判断的依据。 农耕既普及 中描绘的原始居民耕种的主要是什么农作物?
(4)结合上述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谈谈你的感受。

27.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政治、经济、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经济上的变革的最重要的表现是什么?
材料二  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做霸主,相互征战,齐晋等一些诸侯国为了增强自己的实力,任用贤人,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到了战国时期,魏、楚、秦等各个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对本国政治、经济制度进行改革。
(2)据材料二,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特征。
材料三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其徭役)。事末利(工商业)及怠惰而致贫者,举以为孥(奴隶)。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享受特权)。

——《史记商君列传》

(3)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是?材料三反映了此事件中的哪些措施?
材料四  (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居五年,秦人富强。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影响。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8.

纵观中国历史,历朝历代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在不断的强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根本不同在于,封君及其封邑是世袭的,而郡、县长官由国君任命,直接听命于国君,领取俸禄,概不世袭。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全面推行郡县制,既是适应政治统治的需要,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秦朝政治建制示意图
材料三  偃说上曰: 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限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已地侯之。被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 于是上从其计。

——《汉书·主父偃传》

(1)据材料一概括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
(2)材料二示意图中秦朝政治制度的具体名称是什么?图中丞相掌管什么事务?
(3)材料三中偃认为当时中央面临着什么问题?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 上从其计 产生了什么影响?
(4)以上材料反映出中央对地方的治理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