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一第二学期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15)【纲要下第八单元】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专项训练 适用省份:不限省份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15 浏览数:153

一、材料阅读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荣光褪尽的欧洲与大部分亚洲地区,惨不忍睹的废墟正直直盯着我们。万一眼下情况调转,某些共产主义或新纳粹主义国家垄断了这等致命手段(制造原子弹),我不认为我们还能高枕无忧。对这种情况的恐惧很可能十分轻易地将集权体系强加于自由民主世界,而后果则令人不寒而栗。

——摘编自丘吉尔铁幕演说

材料二
战时反法西斯同盟给苏联带来了巨大的战略利益,借助美国的援助与合作,苏联不仅战胜了德国,而且出兵东欧和亚洲,扩大了版图,建立了势力范围,斯大林战前实施的以苏联国家安全为核心的对外战略得以成功并继续。
二战后,从国际政治体系看,战时同盟在双方认同的雅尔塔体系中得以延伸,美苏在安全关切和霸权目标上的矛盾完全有可能在大国合作机制中得以缓解,从而避免走向冲突。从世界经济体系看,美苏经济体制之间的本质性差异,只有在两国建立战略互信且认同国际经济秩序统一的游戏规则的条件下才能逐渐弥合。
材料三
斯大林最担心的是,因为加入布雷顿森林体系而危及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并最终危及政治体制和国家权力。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则认为自己是一种世界性的主导力量,因此对苏联及其盟友采取进攻性遏制政策。

——材料二三均摘编自沈志华《观察冷战发生的新视角》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 这种情况 所反映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学者对二战后美苏关系所持的观点,并说明其理由。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采取 进攻性遏制政策 的方式和表现。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战后,昔日的强国德、意、日被彻底击溃,英法两国在战争中受到严重削弱,降为 二等 国家,只有美国和苏联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战后初期,两国在动荡和混乱的国际局势中被拖入广泛的国际纠纷中,争斗愈演愈烈,终究走向冷战。当时苏联所追求的国家利益的最基本内容是维护苏联安全,而建立苏联势力范围和确保苏联在战后的欧洲和世界政治格局中的优势地位,则是实现国家利益的有效手段。美国则希望在全世界扩张其影响和势力,主导国际政治舞台。当时两国在意识形态方面是根本对立的,苏联极力伸张共产主义,建立了社会主义阵营;美国则极力维护资本主义世界的完整性,推广美式民主制度。

——摘编自赵茜《美苏冷战起源的三个主要因素》

材料二
冷战把世界一分为二了。然而,鉴于两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巨大灾难和沉痛教训,鉴于核武器的出现和迅速发展,美苏两国谁也不愿意再挑起一场新的世界大战,导致两国的同归于尽乃至人类的毁灭。这就维持了世界的相对和平的局面。从1914年到1945年,30年中就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但冷战的40多年中没有发生一次世界大战。

——摘编自白建才《再论冷战的后果与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初期美苏走向冷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苏冷战的影响。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945年大选中,提出福利国家主张的工党大胜坚持经济自由主义的丘吉尔和保守党,随后工党政府迅速推出以大规模国家干预为重要手段,保守党也承认国家干预和市场经济共存,支持充分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两党政策大体一致,形成 共识政治 。英国经济政策也 重返 国家干预。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的保守党政府提出必须打破 中央集权管理、官僚体制和干涉主义结合的政府风格 以及 包罗万象的政府措施 的口号,积极推动国企、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私有化,废除了大批经济管制,开放市场竞争,鼓励金融自由化,给银行证券业大幅 松绑 ,以刺激投资的积极性。此外,撒切尔政府还改革行政,削减包括福利、教育和科技等在内的公共开支。这些在较大程度上有利于经济发展,但不少中下层人民也因此生活压力增大和缺乏安全感。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吴必康《变革与稳定·英国经济政策的四次重大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英国 重返 国家干预政策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撒切尔政府经济政策转变的社会背景及其主要内容。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政府经济政策的认识。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2—1943年,英国出现了全面社会保障的 贝弗利奇计划 。1945年工党当选执政,第一批措施就是根据这一计划,通过一系列有关法律,付诸实施,延续至今。其他国家或先或后都建立了缓和矛盾、照顾弱势群体的各种制度,并根据各国国情百花齐放,逐步完善。

——摘自资中筠《说不尽的大国兴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2)结合所学分析出现以上变化的原因。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劳动力大量减少,这无形之中减少了产业后备军的数量,使其在不改变资本有机构成的情形下,本国劳动力相对于资本的稀缺度大幅提升。各国工会开始强势地要求资方提高工资、缩短劳动时间、改善劳动环境等。随着苏联控制的势力范围的扩展,英美等国失去了大量海外的倾销市场,产生了严重的外需不足情况。而与此同时,如何培育本国的市场成为英美等国都面临的一个问题。一个普遍贫困的社会难以产生足够的购买力来维系资本主义积累的需求。此外,福利国家制还可以为资本家们提供以往制度所不能提供的一系列福利:拥有一群思想上没有敌意的劳动力,而且不必为他们提供工资以外的健康保险和养老金,一套高效的交通体系、教育设施,以及低价供应的重要物资,诸如煤、电等。因此,旨在使大多数人脱贫的福利国家制度在此时也成为资本逻辑唯一可行的选择。为了更有效地与苏联进行竞争,西方国家需要一种更有效的方式来整合社会资源。以凯恩斯主义为政策手段的福利国家政策无疑能使得国家控制更多的社会资源,并将这些资源投入与苏联的竞争之中。

——摘编自余立涵《二战后西方福利国家制度确立的战略背景与外部因素——以英国为例》

材料二
二战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了福利制度。每个国家的政府部门几乎都是针对不同的收入阶层实施不同的税收政策。将社会福利总支出予以扩大,不仅能够将居民收入差距缩小,还可以解决社会矛盾。按照经济规律,可以认识到低收入阶层具有非常大的消费潜力,能够将大部分收入变为现实消费。社会福利制度的主体是所有公民,为其生活条件提供保证,以此为公民提供自由设计与选择的权利。与此同时,政府开支增加速度快,导致财政赤字现象出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个国家面临的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此环境下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经济制度减弱了原本的竞争力,导致平均利润降低。福利制度本质上属于一种奖惩机制,所以也会对社会风气、资本主义社会原本的竞争精神造成破坏。

——摘编自魏照哲《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福利制度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确立福利国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制度的影响。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1年,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负责国际事务的美国财政部官员怀特,就开始构思旨在恢复国际货币稳定的计划。他认为,世界经济应该建立在国家间合作的基础上的竞争。而不是霸权或者闭关锁国,这就是怀特计划,它的真实意图是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针对经济全球化问题,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说: 如果由于害怕全球化的破坏而希望挡回全球化的力量,我认为是不可取的。 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则认为 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初期美国为建立新的世界经济体系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分别归纳克林顿与卡斯特罗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对此,你有何看法?

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为了扭转苏联农业长期的落后状况,赫鲁晓夫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来刺激农业的发展。1953年、1954年和1955年的农业投资在国家整个投资中所占比重分别为15.5%、19.6%和23.5%,1959年与1952年相比,农产品平均价格提高了两倍。为了扩大谷物生产,赫鲁晓夫提出开垦荒地的办法。1954~1956年,苏联开垦了近3600万公顷生荒地和熟荒地,1956年垦区收获了6300万吨粮食,占当年国家粮食产量的一半以上。60年代初,由于垦殖方法不当,垦荒区风沙侵蚀日益严重,几十万公顷新开垦的土地被破坏。1962年,苏联自留地虽仅占全部耕地的3%,却生产了肉类产品的44%,牛奶的45%,蛋类的76%,蔬菜的42%。1958年2月,苏联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发展集体农庄制度和改组机器拖拉机站的决议》,决定将拖拉机等农业机器卖给集体农庄,并将机器拖拉机站改组为机器修配站。该项措施受到了农民们的广泛欢迎,但是匆忙的做法,使得改革产生许多不良后果:大笔资金支出打乱了农庄的正常发展进程;由于缺乏经过正规训练的技术员,大批机器被闲置了。

——摘编自高成兴《战后苏联经济》

(1)简析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目的,并概其主要措施。
(2)简要评价赫鲁晓夫农业改革。

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经济政策实施后,以其温和性和包容性化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后期产生的诸多问题,逐步扭转了刚性有余、柔性不足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给苏俄带来的不利局面,使得整个社会发展朝着更加合理的方向转变。新经济政策是 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通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这些办法在工农业雇佣工人占大多数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里,是完全不需要采用的

——摘编自舒新《新经济政策的理论价值和现实启迪再探》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些国家的新一代领导人在回到欧洲去的强大思潮中,不是继续寻求社会主义改造的新路,而是盲目崇拜、全盘肯定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在这种形势下,西方国家凭借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起来的实力,实施 超越遏制 战略,……结果,在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社会主义遭受了严重的挫折。

——摘编自黄宗良等《斗争·合作·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的 刚性有余、柔性不足 ,分析新经济政策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 社会主义遭到严重挫折 的表现,分析造成 严重挫折 的原因。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赫鲁晓夫上台时苏联的农业问题十分尖锐。赫鲁晓夫执政后首先改革农业计划制度。赫鲁晓夫指出绝不需要中央给集体农庄布置播种面积,规定牲畜的头数。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赫鲁晓夫还在农产品采购制度方面进行了调整。……在1953年的九月全会上,赫鲁晓夫提出要种植玉米。

——《苏联真相》

材料二
到这个时期,苏共二十大所激发的,而在随后的岁月中被保守主义的灭火队竭力加以扑灭的那股新的热情也逐渐派灭。1964年上台的领导人甚至不想去使国内政策恢复活力。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短命的,很快被俄国历史上最盛行的无所不在的行政命令和官僚主义的管理作风和管理方法所代替。

——俄罗斯专家格·阿·阿尔巴托夫对勃列日涅夫执政生涯的评价

(1)根据材料一,概括赫鲁晓夫执政后是如何进行农业改革的?
(2)据材料二,概括阿尔巴托夫对勃列日涅夫的基本态度。结合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的改革的局限性。

10.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对殖民主义的致命打击。战争期间,反法西斯同盟通过一系列声明,宣言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1945年6月通过的《联合国宪章》强调 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之国际问题,且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 二战后,英帝国很快解体,法国也不得不承认印度支那、阿尔及利亚等法属殖民地独立。1955年万隆亚非会议隆重举行,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引申和发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了各国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60年代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仅1960年就有17个非洲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 非洲年 。1945—1991年,全世界有90多个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独立,以惊人的速度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

(1)根据材料,概括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历史意义。(7分)

1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大伤元气,无论战胜国英、法,还是战败国德、意都严重损耗,经济破败凋敝,政治局势动荡不稳,国际地位显著下降。二战后美苏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美苏之间的战略目标、战略构想和战略利益形成了根本冲突,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两大集团之间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形成了全面的对峙和对抗。二战重创了英法等殖民帝国,原来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改写了世界政治地图。

——摘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
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格局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这些活跃的 地缘战略棋手 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

——摘自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国际格局变化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根据所学知识,指出 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 的含义,并分析推动其出现的因素。

1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至19世纪末,作为临近拉丁美洲工农结合的香蕉种植园和南美洲现代采矿区的地区,机械化在很多热带地区都非常普遍,这些技术深远地改变了巴拿马和拉美民众的生活方式。就政治层面而言,1821年,摆脱了西班牙殖民统治的巴拿马人已经开始参与共和制下的政治选举,其公民还享受不同肤色的公民在法律上的平等,这完全是对美国种族歧视的一种挑战。

——摘编自(哥伦比亚)玛丽萨·拉索《被抹去的历史——巴拿马运河无人诉说的故事》

材料二
自从1903年美巴运河条约签订以来,巴拿马的反抗斗争就从未中断过,特别是埃及于1956年将苏伊士运河成功收归国有,以及1959年古巴革命的胜利,使巴拿马备受鼓舞。1959年,巴拿马民众举行了大规模的反美示威游行以及两次进入运河区的 争取主权的进军 ,并与运河区的美国驻军发生了流血冲突事件。……1977年9月17日,美巴两国签订了《巴拿马运河新条约》,运河基本条约的主要内容为:美国将把运河区领土的大部分归还给巴拿马,由美巴来共同经营和养护;2000年前,两国将以伙伴关系的方式,共同对运河进行营运控制,美国有权在其现有的运河区驻军保卫运河;美国在运河区的全部军队2000年才会撤出。

——摘编自杨建国《卡特政府在<巴拿马运河新条约>上的双重政治博弈(1977—197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巴拿马 已经实现了现代化 的含义。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请简析美国归还巴拿马运河的原因。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959年,新加坡颁布《新兴工业法令》,1961年成立经济发展局,后相继颁布《经济扩展鼓励法令》《雇佣法》和《工业关系法令》等,确立以面向出口的工业发展方针。

表3新加坡经济发展概况

19601975

国民经济平均年增长率约为11%

19601978

国内工业产品的直接出口值由164.3百万元增至9575.9百万元

1976

国内产品出口美国1623.3百万元,占17.3%,居第一位;其次日本1384.4百万元,占14.9%;第三西德423.2百万元,占4.6%

——摘编自何启拔《新加坡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速度问题》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巴西致力于经济发展,利用国际资本纷纷流向发展中国家的机会,积极引进外资,改变以往单纯依赖美、英资本的局面。1968年,外国在巴西的直接投资为18.5亿美元,1973年达到45.7亿美元。把扩大出口视为发展经济的重要杠杆,1968—1973年,巴西向非洲、西亚和中东地区、拉美一体化协会成员国出口剧增。1967年,巴西在北部设立自由贸易区,大力发展电子工业、手表工业、光学仪器工业等,带动北部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政府把 拥有高质量的人力 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大量投资教育事业,向国外派遣大批留学生。1968—1973年,巴西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到11%以上,创造了 巴西奇迹

——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现代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加坡经济发展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 巴西奇迹 出现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加坡、巴西经济发展的启示。(2分)

14.

图3、图4、图5是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发生的三个历史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8分)

图3

图4

图5

分别提取图3、图4、图5中的相关信息,据史实说明与其相对应的三个历史时期。

二、开放性试题

15.

阅读下表,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中后期美俄关系大事记

1941   6月德国进攻苏联;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

1942   美苏等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1945   美苏参加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规划战后国际秩序。

1947   美国杜鲁门主义出台,提出马歇尔计划,次年实施。

苏联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并于1949成立经互会。

1949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成立。

1955   以苏联为首华约成立。

1962   古巴导弹危机发生并解决。

1979   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实施战略防御计划

1987   美苏签署《关于削减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次年,苏联从阿富汗撤军。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下)》

从材料中提取两个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根据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