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河南省新高中创新联盟TOP二十名校高一第一学期9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16+4)【纲要上1—3单元】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0 浏览数:534

一、单选题

1.

下图是考古学家在我国各地发现的距今约7000年的典型炊器,并将其划分为不同文化圈。这些考古文物可用于说明(  )

A.区域文明发展具有孤立隔绝的特点B.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核心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的基础坚实D.统一多民族国家雏形的显现

2.

下表为《尚书》中关于夏商周三朝的部分记载。这反映出夏商周时期(  )

出处

事件

主要内容

《甘誓》

夏启征讨有息氏

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

《汤誓》

商汤灭夏

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泰誓》

武王伐纣

天估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有罪无罪,予曷敢有越阈志。

A.神权政治色彩较为浓厚B.王朝间存在文化上的传承C.注重构建政权的合法性D.封建迷信思想的根深蒂固

3.

有学者认为:分封制是对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他们叠居在封地原住民的上面,构成封建的统治阶级,并与原居民相互糅合。这也势必发展出地缘单位的政治性格。该学者的这一观点主要反映出分封制(  )

A.促进了华夏认同观念的普及B.蕴藏着分裂割据的隐患C.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扩大了西周的国家疆域

4.

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军队由各大族共同掌握;战国时期,军队由将领统帅,负责作战及和平时的训练,但是调动军队必须有国君手中的 虎符 。这一变化(  )

A.意在提高军事指挥的效能B.表明统兵权与调兵权合一C.体现出军权的分化与制衡D.利于维护政治秩序的稳定

5.

春秋时期,追逐 私利 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面对 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 的现实,齐国实施了 相地而衰征 ,鲁国推行了 初税亩 ,逐步将 籍公田 的集体劳役地租,改变为履亩而税的家庭实物地租,不分公田私田一律按亩收税。这些举措的推行(  )

A.标志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B.反映了传统分封宗法制度的崩坏C.有利于推动社会制度的转型D.有效保障了国家治理的物质基础

6.

有学者在评价先秦某一思想家时说: 他的思想中不唯王道,还杂有法刑和霸道;尽管其主张性恶,但其根本目的是要 化性起伪 。通过道德约束使人自觉趋向于良善,成为尧舜禹那样的圣人。 由此可知,该思想家为(  )

A.荀子B.墨子C.韩非子D.庄子

7.

秦始皇统治时期,调集了数十万农民、罪犯参与修建秦始皇陵。学者在对出土的相关劳役员瓦片墓志铭的研究中发现,劳役人员出身地点的地名共十四个,分别属于三晋、齐鲁和楚国故地。这一发现可用于说明秦朝(  )

A.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B.社会治理较为残暴C.区域经济文化联系的加深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8.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中国)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成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材料中新皇帝推行的制度(  )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标志着贵族政治正式退出历史舞台C.消除了地方割据存在的基础D.创新了中央对地方基层的管理模式

9.

《史记·文帝本纪》记载: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三月诏: 遣谒者劳赐三老、孝者帛人五匹 。《史记·武帝本纪》记载: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诏: 赐三老、孝悌帛人五匹 。《汉书·元帝纪》记载: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诏: 赐三老、孝者帛,人五匹 。汉代统治者的上述做法旨在(  )

A.倡导无为而治思想B.巩固封建王朝统治C.加强中央集权制度D.确立儒学独尊地位

10.

下图反映的是汉朝南方部分郡国疆域变化情况。这一变化应发生于(  )

A.汉高祖时期B.汉文帝时期C.汉景帝时期D.汉武帝时期

11.

下表为西汉《九章算术》中的例题节选。这反映出(  )

今有田一亩,收粟六升、太半升。今有田一顷二十六亩一百五十九步,问收粟几何?

今有卖牛二、羊五,以买十三豕,有余钱一千。卖牛三、豕三,以买九羊,钱适足。卖羊六、豕八,以买五牛,钱不足六百。问牛、羊、豕价各几何?

A.西汉农业商品化生产繁荣发展B.《九章算术》注重理论推导与证明C.西汉小农经济的模式日益普及D.《九章算术》应用数学的属性明显

12.

下表为某同学搜集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部分战争的简介。这些战争折射出当时(  )

战争

时间

 

赤壁之战

公元208

孙、刘联军在长江赤壁一带,以弱胜强,大破南下的曹军,曹操被迫退守北方,天下三足鼎立雏形形成。

淝水之战

公元383

东晋军队在淝水击败拥有绝对优势的北方前秦军队,前秦王朝走向分裂,东晋则将战线推至黄河以南。

梁武帝北伐

公元505

梁武帝组织了南朝规模最大的北伐,先胜而后败,最终与北魏鲜卑边界维持在淮河一线。

A.分裂割据中孕育着统一因素B.民族矛盾导致战乱不断C.南北方的综合实力逐渐逆转D.战争谋略的重要性凸显

13.

两汉时期,江南渔猎经济地位显著,如《汉书·地理志》载: 江南地广……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 ,东晋以后渔猎经济地位逐渐下降,种植业的比重日益提高,其丰灾直接决定人民生活,这一变化(  )

A.体现了传统小农经济的脆弱性B.源于人口南移加速江南地区开发C.反映了江南人地矛盾日益尖锐D.表明南朝政权更加注重农业发展

14.

据《魏书》载: 显祖(献文帝)平青齐(山东一带),徙其族望于代。时诸士人流移远至,率皆饥寒。 孝文帝即位后,则 选尽物望,河南人士,才学之徒,咸见申擢 ,自此, 平齐民 摆脱了卑贱的地位,取得了入仕求宦的权力。孝文帝的这一举措(  )

A.意在制衡鲜卑贵族的政治权力B.有效促进了各民族的相互交融C.顺应了政权封建化转型的需要D.折射出北魏社会矛盾逐渐缓和

15.

有学者说: 隋代大运河的出现不是炀帝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把握时代的航向,不失时机地兴建了这一雄伟工程,完成了时代赋予的重大使命。 该学者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应是隋朝时期(  )

A.南方经济地位不断提高B.国家统一国力强盛C.南北文化认同日益深化D.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16.

下面为唐玄宗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 出狩 剑南时,在普安郡(今四川剑阁)发布的诏书(  )

应须兵马、甲仗、器械、粮赐等,并于当路自供。其诸路本节度、采访、度支、防御等 使……其署官属及本路郡县官,并各任便自简择,五品以下任署置讫闻奏,六品以下任便授,巳后一时闻奏

A.旨在提高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B.加速了唐王朝政治统治的灭亡C.缓解了唐朝内重外轻的局面D.体现了中央对现实的政治妥协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西周实行国野制, 是以周部族为主体的统治部族成员,承担当兵作战的义务, 则是被征服地区的传统居民,多为井田制下的劳动者。秦汉时期在郡县在籍男子承担徭役的基础上,普遍征发丁役当兵。如汉代男子在23~56岁之间,必须服兵役2年。至汉武帝时,中央禁军中还增设了八校尉,其中三个为胡骑校尉、越骑校尉、长水校尉(掌长水宣曲胡骑)。

——摘编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材料二
唐初实施的是建立在均田制之上的府兵制,即国家分配土地给百姓,择其身壮者编为府兵,其特点是 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兵不识将,将不知兵 。高宗武后以来,土地兼并加剧,人口大量逃亡;与此同时,边境戍守任务加重,府兵服役时间逾期现象日益普遍,而在异乡开展屯田务农的府兵制度难度较大。开元二十五年,唐玄宗下诏:令中书门下和诸道节度使商定兵防健儿人数, 委节度使放诸色征行人内及客户中召募,取丁壮情愿充健儿长任边军者 。府兵制逐渐被募兵制取代。宪宗时,全国兵额八十余万,至穆宗时已增至九十九万人,全年仅粮和绢布需求便达712万石和1188万匹。在募兵制下,兵民分离,拥有强有力的指挥系统和严格的军事训练。所募兵士多为各道破产百姓和流民,以获取政府的衣粮赏赐为目的,其活动范围多在各道附近,减少了兵士长途跋涉的痛苦。

——摘编自方积六《关于唐代募兵制度的探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至秦汉兵制的发展特点。(4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至秦汉与唐朝兵制变化的共因并简述唐朝兵制变化的影响。(10分)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相互作用下,商品经济达到了历史上较高水平;主要表现在商品交换的地域范围广阔,出现了一批繁荣的商业城市和拥有雄厚商业资本的富商大贾。城市如 北却戎翟,东通三晋 的栎邑(秦), 北通燕、涿,南有郑、卫 的邯郸(赵);商人如陶朱公范蠡、儒商鼻祖子贡、慧眼识人的吕不韦,他们甚至走到了历史前台。

——摘编自吴继轩《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达原因探析》

材料二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颁布法令,宣布私自盗铸金钱者死罪,并废除一切旧币,发行 五铢钱 ,汉朝的币制自此稳定。在桑弘羊的建议下,汉武帝增设大农部丞对郡国盐铁官进行整顿,并设置36处盐官,分布在27个郡;至少设置48处铁官,分布在40个郡国;对于小邑和乡村,则特准商人在交纳重税的条件下把盐分销给消费者。面对郡国因纳贡带来的高额运输费用问题,汉武帝派遣大农部丞分赴各地充当特使,并指派各地均输官 输其土地之所饶 ,最后由京师平准官实现 贱买贵卖 。此外,汉武帝还向工商业征收 算缗 (每值2000钱则纳税一算,即120钱),并鼓励知情者检举揭发, 令民告缗者以其半与之

——摘编自魏艾《国有专营制度:汉武帝文治武功的经济保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规范商品经济发展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汉武帝的举措。(8分)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指出: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他还强调统治者对待人民要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只要奉行 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 。孟子则在孔子学说的基础上提出 君舟民水 论,并解释道: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摘编自李涛《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及其当代影响》

材料二

董仲舒关于民本思想的相关论述

  

出处

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

《春秋繁露》

人之人本于天……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人之好思,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时。

《春秋繁露》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

《春秋繁露》

天地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前德而后刑,大德而小刑。

《春秋繁露》

凡以教化不立万民不正也,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废而奸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

《汉书·董仲舒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孔、孟民本思想的内涵。(5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与孔、孟民本思想的不同之处,并简述董仲舒民本思想的积极意义。(7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 由追求军事利益的共同目的而不断流动的、免不了昙花一现命运 的游牧民族与固守于茫茫丛林的山地民族一起构成边疆民族,与中原王朝之间展开了文化之争、领土之争、统治之争、政治之争以及直接的战争。在这一过程中,中原与边疆民族形成一种分而不离、散而又合的动态联系。

——摘编自李强、闻丽娟《关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问题的新解读》

根据材料,围绕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