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安徽省九师联盟高三10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纲要上+纲要下前2单元)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安徽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0 浏览数:381

一、单选题

1.

据殷墟考古发现,晚商金文中一些器物类象形文字,与年代较早的二里头文化青铜器、玉器以及陶礼器等器物风格接近(如下图)。这一考古发现可用于印证(  )

A.甲骨文取象于二里头文化B.礼乐制度已经产生C.甲骨并非唯一的书写载体D.华夏文明一脉相承

2.

公元前121年,西汉王朝在祁连山下设立五个属国;公元前121年至公元前111年间,又先后在河西走廊建立四郡,从敦煌向西至盐泽(今罗布泊)修筑很多烽燧;至公元前60年,迫使匈奴基本退出西域。这些举措(  )

A.埋下了地方割据的隐患B.为丝路贸易提供了一定保障C.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特点D.确保了北部边疆的政治稳定

3.

唐代前期,城市中主要居住着封建官僚、军队及其家属以及一些服务人员,这些人所需的农副产品大都通过俸禄直接获得。此外,手工业品也大都由官府手工业生产。因此,城市封闭结构并没有对这些城市居民的生活造成过多影响。这可用来说明,唐代前期(  )

A.政府在城市居民的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B.税制创新提高国家治理能力C.政府的扶持是当时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D.城市的经济职能进一步增强

4.

北宋理学家张载认为: 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公卿各保其家,忠义岂有不立?忠义既立,朝廷之本岂有不固?则事无不治。 这表明张载主张(  )

A.建立世族制度B.运用宗法治理社会C.推崇道德理性D.重视世俗社会教化

5.

有学者说: 清康熙朝开海贸易并设立江、浙、闽、粤四大海关,仅仅是恢复 闽粤边海生民 的一条谋生之路,并征收海关税以益于 闽粤兵饷 ,所以清朝制定以限制为基本特征的对外贸易法律就成为必然。 该学者意在强调清朝(  )

A.重农抑商政策与海禁政策的一致性B.抑商政策因时局变迁而调整C.限制了外贸推动经济发展的可能性D.商人已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6.

嘉庆十九年(1814年),由于英美战争,英国兵船竟在中国海面任意拘捕美国商船,引起中英之间的纠纷,英国乘机提出许多要求,如反对清朝地方官行用文书称外国 蛮夷 等。清朝地方官答复:“ 蛮夷 二字,系外国统称。并无轻侮之意……岂可推敲字句? 这反映出当时(  )

A.英国获得兵船自由航行权B.国人对世界形势茫然无知C.清朝中央权力呈下移倾向D.传统的夷夏观念依然存在

7.

洋务运动早期军用制造业 所需钢、铁、木、煤各项工料,均来自外国 ,洋务派认为 且恐不可常恃 与其购自外洋,不若采自中土 1874年(同治十三年)海防议起……(光绪元年)上谕直隶磁州、福建台湾试办开采煤铁以济军需 。到了洋务运动中期,大多数民用企业实行独立核算, 所有盈亏,全归商人,与官无涉 。洋务民用企业的这一变化(  )

A.使中国产业结构发生巨变B.源于中国海防危机加剧C.加速传统经济的解体进程D.得益于政府的政策调整

8.

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 因不愿少数满族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 同时他又强调: 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由此可知,孙中山(  )

A.为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B.认为革命的根本是推翻封建专制C.明确提出国家的前途是实现民族统一D.指出民族问题的本质是政权问题

9.

1941年7月,晋冀鲁豫边区推行统一累进制,以 有钱出钱,钱多多出,钱少少出 为基本原则。下表是该边区1942~1944年累进税率的变化情况。这说明统一累进税的实施(  )

年份

1942

1943

1944

税率

16.96%

10.50%

12.75%

A.壮大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B.成为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障C.适应了民族革命形势的需要D.推动了减租减息政策顺利实施

10.

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国既要突出 随势 顺势 ,又要强调 谋势 塑势 ,不断拓展战略远见,坚持战略底线,提升战略自信,强调战略运筹,主动营造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下列属于新时代中国改善和营造良好外部环境重要一环的是(  )

A.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B.完善世贸组织的规则C.全方位外交战略的提出D.无敌国外交观念形成

11.

有学者说: 东方民族的阿拉伯数字、指南针、火药和纸等,曾给西方文明以决定性的影响;伊斯兰文明与西方长达数世纪的交流,给中世纪欧洲在数学、科学、医药和农业方面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不同类型的文明,既有其独到的特征和表现形式,又有许多人类共同的东西。 该学者意在说明(  )

A.文明碰撞促进区域间文化的交流B.人类文明统一性和多元性并行不悖C.古代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同源性D.地中海阻隔导致南北两岸文化差异

12.

公元前18世纪,某部法典的前言宣称: 安努和恩利尔(美索不达米亚神话中的神灵)为人类福祉计,命令我……发扬正义于世,翦除不法邪恶之人,使强不凌弱……当马尔杜克命令我统治万民……使我公道有正义流传国境,并为人民造福 。这一规定(  )

A.宣示了古巴比伦王权的至尊地位B.突出了亚述帝国战无不胜的成就C.揭示了埃及占据两河流域的事实D.表明两河流域开始出现阶级分化

13.

公元前4世纪晚期,希腊人初到埃及时有他们自己的神祇和宗教信仰,但很快某些希腊神与埃及神结合起来形成新的三位一体;在亚洲,波斯、中亚的阿纳西塔神与希腊神阿芙萝黛蒂也时常融为一体。这样,东方各民族宗教在衰落中逐渐出现世界主义的特征。由此可知,亚历山大东征(  )

A.首次沟通了欧亚两大文明B.促进了古埃及文化的传播C.有利于中东基督教的形成D.推动了希腊化文明的形成

14.

以市民法为起点,因最高裁判官法和万民法而得以发展的罗马法是 纯粹私有制占统治的社会的生活条件和冲突的十分经典的法律表现,以致一切后来的法律都不能对它做任何实质性的修改。 这反映出罗马法(  )

A.具有保守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特征B.适应了共和国向帝国发展的需求C.为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奠定了基础D.促进了地中海世界商贸文化认同

15.

从11世纪起,西欧主教管辖的城镇首先成为市民阶层斗争的舞台……城市为了争取自治权而与封建领主斗争时,往往把国王当作争端仲裁者。市民进入政治舞台削弱了封建国家的契约关系原则而有利于君主国家的专制原则。这说明当时西欧市民阶层的斗争(  )

A.使城市获得了真正的自治权B.削弱了城市市民的基督教信仰C.解除了封君封臣的契约关系D.为民族国家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16.

下表为日本大化改新的部分举措。这些举措的实施(  )

大化元年(645

向各地派遣国司和使者造田籍、校田亩;没收诸国武器,禁止卖地或任意兼并

大化二年(646

全国的土地和人民收归国有,实行班田收授法与租庸调制

大化五年(649

置八省百官,建立中央机构。地方设国、郡、里,分别由国司、郡司、里长治理

A.确立了近代天皇制度B.强化了中央集权统治C.维护了武士集团利益D.削弱了幕府将军地位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早在四五千年以前,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古蜀农业已进入锄耕阶段。相传大禹导江为沱,分引岷江上游洪水。先秦时期,成都平原的灌溉系统主要由人工河道、堰塘、大坝、渠、沟等组成,起着排洪和灌溉二重功能。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没有古蜀人千百年来积累起来的丰富治水经验和水利工程技术,就没有后世的都江堰。这也是成都平原农业经济开发四五千年,成都城市历经3000多年仍充满生机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生活在常遭洪水侵害的两河下游的苏美尔人,很早就学会了修建大坝,池塘、沟渠,各个村落在日趋复杂的灌溉工程的建设和维护中逐渐融合和统一。进入青铜时代后,大河两岸城市兴起,谷物成为城市最大的出口产品,平原上许多城市都建造了由运河、大坝、蓄水池、沟渠、引水管等控制的排洪灌溉系统。
即使是商代古蜀第一大城市三星堆,其遗址中也有被洪水冲刷过的痕迹;而美索不达米亚两河爆发洪水往往是在每年的4~6月,那时,春季谷物已经收获了。成都平原雨量充沛,而美索不达米亚一年中有8个月基本无降雨。因此,古蜀与美索不达米亚两地的灌溉系统各有侧重。乌鲁克、乌尔都曾经是平原上最大的城邦,先后称雄美索不达米亚。但是,它们也尝到了土壤盐碱化的恶果。与此相对应的是,美索不达米亚中部、北部地区地势较高,有天然的排水条件,而且,北部山地有足够的降雨,基本不需要灌溉,这使得巴比伦、尼尼微等 后起之秀 逐渐超越南部城市,成为国际贸易线上最重要的城市。

——摘编自邹一清(古蜀与美索不达米亚—从灌溉系统的比较分析看古代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蜀与美索不达米亚灌溉系统的相同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蜀与美索不达米亚灌溉系统侧重点不同的影响。(6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近代中国社会文化转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一是西方近代文化以及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文化开始在中国出现,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碰撞、交流与融合,逐渐成了中国近代文化的一部分。
二是一些传统的部门和学科或不能适应社会现代化需要而逐渐衰落,或接受西方近代文化的影响,向现代部门和学科转化;西方的一些新部门和新学科开始传入中国,并最终得到确立和发展,从而丰富了中国近代文化的部门和学科体系。
定,并逐渐为民主、自由、平等、博爱、重商、进步等新的价值观念所取代。
三是诸如纲常名教、专制独裁、男尊女卑、夷夏之辨、重农抑商等一些旧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或否

——摘编自郑大华等《社会结构变迁与近代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 中国近代文化转型 ,就材料的部分或整体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四、材料阅读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1847年,熟习外文的林 被聘为美国中文翻译到美国旅居一年。归国后,他将所见所闻写进了《西海纪游草》,成为 近代中国人用来测量外部世界大海的第一只贝壳 。王韬有两年多的欧洲漫游生活,又应日本友人之邀 作东瀛之游 ,留下了两部纪行之书,即《漫游随录》和《扶桑游记》。1872~1875年,詹天佑等120名幼童赴美留学。风气一开,到海外修学旅游的人渐渐增多,其中既有公费,也有自费,至五四运动时人数达4万多人。修学旅游的目的地,按照时间的先后分别是:洋务运动时期到欧美;20世纪初多赴日本;清末民初赴美达到高潮;五四运动时期多为法国。清政府于1868年向西方国家派出了第一个正式的外交旅游团,先后游历美国、英国、法国、瑞典、丹麦、西班牙等国。清政府第一次派政府官员出国进行科技考察旅游始于1879年。在 欧游 的20多个月中,徐建寅参观、考察了80多个工厂和其他科技单位,近200项工艺、设备、管理方法,留下了一部堪称科技考察报告的《欧游杂录》。同时,徐建寅欧洲之行的另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 订购铁甲 ,即装甲战列舰,系当时海军的主力舰种。1887年,清政府指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对被保荐的75人进行考试,取28名,皇帝朱笔圈出12人分赴东、西两洋旅游。第一名傅云龙于1887年9月出游,参观游览了日本、美国、加拿大、秘鲁、巴西、古巴等国,用图和表的方式分别记述各国国纪、职官、外交、政事、文学、兵制、考工、河渠等状况。1903年张之洞等根据慈禧太后的指示,拟定了奖励政府官员出国旅游的办法,规定 游历之宗旨,以能考察其内政、外交、海陆军备、农工商各项实业,及其章程办法为要义

——摘编自马晓京《近代中国出境旅游活动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近代中国出境旅游活动的因素,并概括其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出境旅游活动的影响。(4分)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阿拉伯帝国形势图

奥斯曼帝国扩张示意图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地图册(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二
这里是奥斯曼帝国的艺术和文化中心,也是全球商人云集的商贸之城,更是帝国的政治中心所在 。不过,它代表的不再是希腊正教的拜占庭文明,而是土耳其人的伊斯兰文明……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被认为是1500年前后地理大发现的前奏。

——摘编自刘义《帝国更替与文明兴衰—全球史上的1453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帝国与奥斯曼帝国形成与发展的共同之处。(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君士坦丁堡陷落的主要影响。(8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