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百师联盟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二)辽宁卷历史试题(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辽宁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0 浏览数:592

一、单选题

1.

据考古研究发现,二里头文化遗址偶见的刀等,与西北地区早期青铜文化中的同类器物关系密切,尤其是遗址中的环首刀类器物,更具浓郁的西北早期青铜文化圈风格。遗址中所发现的青铜戚(斧),也有学者认为或是直接受到了哈密天山北路文化中銎斧的影响而产生。据此推知,中华早期文明(  )

A.多元一体格局形成B.区域间存在一定交流C.地域文化差异明显D.审美观念趋向于统一

2.

学者福山认为,夏、商时期的中国并没有完全形成明显的国家结构,周朝才真正具备国家形式的特征。周朝统治者对夏、商以来的氏族组织和血缘关系纽带进行了重大改造,变氏族为宗族,扩 亲亲 长长 尊尊 贵贵 ,建立起了一种政治等级体系。由此可知,周朝(  )

A.实现权力由分散到集中B.民族文化认同意识逐渐增强C.社会发展出现重大变革D.政治建构呈现家国同构特点

3.

西汉窦太后因好黄老之术, 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 及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宰相 ,汉武帝方能 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 来一步步完成 独尊儒术 的事业。这反映出当时(  )

A.官员升迁依赖统治者喜好B.文化专制趋势较为明显C.黄老治国已成为社会共识D.治国理念影响文化发展

4.

鲜卑政权代国在献帝(209年—213年)当政时,将原有的氏族部落一分为十,其中以拓跋部为核心。他还下令废除了之前氏族社会族内通婚制度,规定必须与外姓族人通婚。这些措施(  )

A.实现了政权的封建化B.结束了北方的分裂C.壮大了鲜卑族的实力D.意在推动民族交融

5.

豪放纵逸的李白在其许多作品中融入了道教思想的元素;沉郁顿挫的杜诗,则以儒家学说的积极方面为其创作基础;而王维、储光羲等人的田园山水诗,又常常流露出佛教 思想的痕迹。这一现象(  )

A.表明儒家正统地位受到冲击B.得益于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鉴C.凸显了诗歌创作世俗化倾向D.反映了唐朝国内政局的变动

6.

唐代宗时期,刘晏担任户部侍郎时,在全国设立 十三巡院 ,互报各地盐之盈缺情况,并通知盐商;政府以斗盐10文之成本,卖给盐商110文,盐商得盐去各地售卖时,通行不再抽取盐税,调查各地政府有无向商人抽盐税,亦为巡查院之责。由此可知,巡查院的设立(  )

A.强化政府专卖权B.加重人民负担C.有利于平抑盐价D.助长官商勾结

7.

在《中国古代职官》一书中有这样的总结,两宋时期50%以上的进士出身平民;而在新旧《唐书》中记载的830名进士中、出身望族和公卿子弟者最多,高达71%,小姓为13.1%,寒素子弟仅占15.9%。据此可知,宋代科举制(  )

A.维护了儒学主导地位B.消除了阶层流动限制C.推动了文官政治发展D.录取人数大幅度增加

8.

宋真宗即位不久就沿袭传统, 赐近臣岁节宴于宰相吕端第,自是遂以为例。 之后,他还扩大了赐宴官员的范围,由原来的内朝高官扩大到外朝一般官员。宋真宗的做法旨在(  )

A.继承传统节日文化B.化解君相间的矛盾C.强化官僚政治认同D.弘扬民为邦本理念

9.

明末《金薯传习录》描述番薯道: 世俗趋利,未有不籴贱而粜贵者也。惟于薯,则随掘随卖,周流以济食,无所积屯。即或切而为钱,屑而为米,干之亦可以兴贩于四方……”。这说明番薯的传入(  )

A.增加了财政收入B.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C.解决了饥荒问题D.改善了农村的生态环境

10.

下表为1876年京师同文馆公布的五年制和八年制课表。据此可知,京师同文馆的设立(  )

学年

课程内容

首年

认字写字 浅解辞句 讲解浅书 数理启蒙 九章算法 代数学

二年

讲解浅书 练习文法 翻译条子 学四元解 几何原本 平三角 弧三角

三年

讲各国地图 读各国史略 翻译选编 格物入门兼讲化学 重学测算

四年

数理启蒙 代数学 翻译公文 微分积分 航海测算天 文测算 讲求机器

五年

讲求格物 几何原本 平三角 弧三角 练习译书 万国公法 富国策 天文测算 地理金石

六年

讲求机器 微分积分 航海测算 练习译书

七年

讲求化学 天文测算 万国公法 练习译书

八年

天文测算 地理金石 富国策 练习译书

A.标志着经学退出教学领域B.发扬了经世致用思想C.适应了科举选官制度需要D.超越了中体西用理念

11.

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中国在中西贸易中长期处于出超地位。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到清政府覆灭的数十年间,除了1864年、1872—1876年之外,其他时间均处于入超的地位,且入超的数额不断扩大。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对外贸易范围的扩大B.经济主权的不断丧失C.自然经济的完全解体D.西方资本输出的加强

12.

下表是20世纪早期,民众对待国旗的态度。这说明当时(  )

时间

民众态度

19191

一位读者指出有人在国旗上贴大减价九折八五折等字样,他遂请《益世报》刊文宣传国旗的权威性和神圣性。

192285

署名为的作者见一位女子以国旗绣鞋,他表示如此行为是侮辱国旗,即侮辱国家

1924年初

有人看到某公司所悬国旗旗色混乱,认为他们反对共和,轻视民国,脑子里没有国家观念。

A.共和观念逐渐形成B.社会转型色彩鲜明C.近代国家认同凸显D.国人思想尚未解放

13.

下图为黄镇在长征时期创作的《泸定桥》,该画作将泸定桥置于画面上方,强化出桥体和河水之间的落差,营造出危险、逼真的场景效果。作者意在(  )

A.弘扬革命热情B.营造真实氛围C.展示乐观精神D.凸显忧患意识

14.

抗日战争后期,《晋察冀日报》指出: 在目前大生产运动即将展开的时候,必须抓紧时间 ,之后进一步提出 不论是新地区还是老地区,不应该把减租减息孤立进行,特别要与对敌斗争、生产运动紧密地联系起来,从减租减息问题的彻底解决与群众的积极性上来加强对敌斗争 的要求。这反映了当时中国共产党人(  )

A.重视对敌斗争的灵活性B.注重化解社会对立情绪C.通过发展经济支持抗战D.充分关注农民实际利益

15.

1953年,国家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就业人员大增,城市和工业用粮也随之成比例增加,这导致物价全面波动、工资上涨,进而波及工业生产。对此,陈云提出:粮食问题,必须在农村实行征购……在坚持统一管理的前提下调整内部关系。由此推动了(  )

A.农业集体化改造B.政府工作中心的转移C.国民经济的调整D.农村土地改革的深化

16.

1985年,党中央做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员额减少100万的决定,由此拉开了 百万大裁军 改革的序幕。经过精简缩编,11个大军区调整为7个,总部机关人员精简了50%,军官减少,官兵比例调整到了1∶3.3。百万大裁军(  )

A.旨在减轻国家的负担B.推动国家军队的现代化建设C.减轻军队的国防职责D.说明国家安全问题得以解决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养老作为维系社会伦理秩序的主要方式,在社会控制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对于奉行国家稳定至上的宋朝来说,养老制度的建设自然受到重视,得到较大程度的发展。与前代相比,宋代养老制度更加完备,鳏寡独老救助制度、官员致仕制度以及家庭养老的保障制度均得到完善,同时新增老年士人、老年军士、老年僧道、老年归正人优恤制度。在养老方式上突破了传统的赏赐及致仕养老的限制,实现救助政策的制度化,新增闲职养老这一新方式,针对不同的对象形成多元的养老方式。在鳏寡独老的救助、官员养老及家庭养老的运行上,政府介入的程度较前代更为深入。

——摘编自马晓燕《老人之老:宋代养老制度探析》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养老制度发展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养老制度的影响。(6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清朝自17世纪后期以降,财政长期盈余,即使是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仍能保持盈亏的大体均衡。甲午战后,清廷开支急剧上涨,入不敷出状态愈演愈烈。清政府不得不推行改革,力求财政的 近代化 。考察东西洋各国的大臣回国后提出效仿东西各国,设财政部、会计检察院等,慈禧等最终弃 财政部 不用,改户部为自古已有的 度支 ,对会计检察院等更是置之不理。1908年,清廷决议 采行新的预决算制度,欲整齐天下之财政 ,具体的过程中,各省与度支部的主张并不相同,特别是涉及到各省岁入、岁出的安排,在各省造册上报的省预算中,体现出保护地方利益、推诿抵制的倾向。清政府为推行 新政 、摊派赔款等,默许地方就地筹款,国家传统税收外的各种捐税逐渐取得了合法地位,一时间民心涣散,民变四起。

——摘编自王燕《晚清财政变革与国计民生》

材料二
财政收入从1950年的62亿元提高到2018年的18.3万亿元,财政支出则从68亿元提高到22.1万亿元。长期计划经济时期生产建设型财政之后,逐渐演化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公共财政,以2018年为例,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城乡社区等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为14.6%、12.3%、10.3%,均超过了10%。财政政策在历经长时期的紧缩被动选项之后,自1998年以来逐渐走向主动积极,成为国家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两个重要工具之一。我国长期实行的高度集权的统收统支模式,在20世纪90年代的分税制改革后,明确了地方财政地位、注入了确定性,充分调动了地方各级政府当家理财的积极性、主动性。

——摘编自王振宇《新中国财政70年回眸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财政近代化转型的背景并分析其失败的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财政治理的变迁。(6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传教士李佳白与尚贤堂

1882

李佳白从纽约协和神学院毕业便自愿要求到中国传教

1897

经清政府批准尚贤堂在北京正式成立。得到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和中国招商轮船公司等清朝官员、商务机构的捐助;尚贤堂不分宗教派别,各教人士都可入会

1910年前

尚贤堂设有英文、经济、法政分科学堂,招收学生,聘请中外教员授课,李佳白亲自讲授各国宪法等课程

1912

尚贤堂特辟十间房,开设华品陈列所,其意在发扬中国美术之精良,引起外人观感,且籍以引进工艺扩张商业

1913

孙中山被邀请到尚贤堂演讲并举行植树典礼

1914

李佳白向劝用国货会建议,鼓励中国制造商在堂内展销国货,华品陈列所免费提供展览场地;尚贤堂中外女士会在华品陈列所为即将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参展的武陵女塾绣品举办展览会,经过中外人士鉴赏和挑选的绣品,在万国博览会上大放异彩

19221923

上海尚贤堂联合各教举行和平祈祷大会;北京尚贤堂各教联合会讨论和平方案向各省首领发出息战通电,这些活动会同国内各方要求和平统一的呼声,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和平运动

1927

李佳白去世,《芝加哥联合报》评价他:李佳白开创了一种不容忽视的传教方式,这种方式对中国和整个东方的传教事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摘编自胡素萍《李佳白与尚贤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尚贤堂能够在华创办并得到发展的原因。(6分)
(2)运用唯物史观,谈谈如何认识尚贤堂在华活动的影响。(6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劳动模范是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是最美的劳动者。下表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影视塑造的劳模形象统计(部分)。

时段

代表作品

作品特点

19491965

《伟大的起点》等

人物的激情状态竞赛意识作为一种内驱力推动着故事情节的走向,其中,劳模作为奋进精神的核心驱动力起着关键作用。

19661989

《逆光》等

文革十年中的劳模形象,显示出一种特有表征——阶级斗争的典范。劳模逐渐弱化其生产本性,转而成为某种高度典型的斗争英雄20世纪80年代,劳模主体意识觉醒,对个体理想勇敢追寻。劳模的集体属性开始缓慢向个体属性挪移。

1990年至今

《蒋筑英》等

这一时期劳模题材电影往往以真实经历改编和文献纪录片的多重弥合,传达出历史的厚重感与影像的真实感;从叙事结构与视听层面来看,劳模的讲述方式增加了拼贴式的、时空跨越式的讲述方式和他者视角,更加接近观众审美需求和主流情感的路径。

——摘编自王飞翔《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银幕劳模变迁》

根据上述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