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
记载
出处
工之子恒为工
《国语·齐语》
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
《周礼·冬官考工记》
工匠之子,莫不继事
《荀子·儒效》
学年
课程内容
首年
认字写字 浅解辞句 讲解浅书 数理启蒙 九章算法 代数学
二年
讲解浅书 练习文法 翻译条子 学四元解 几何原本 平三角 弧三角
三年
讲各国地图 读各国史略 翻译选编 格物入门兼讲化学 重学测算
四年
数理启蒙 代数学 翻译公文 微分积分 航海测算天 文测算 讲求机器
五年
讲求格物 几何原本 平三角 弧三角 练习译书 万国公法 富国策 天文测算 地理金石
六年
讲求机器 微分积分 航海测算 练习译书
七年
讲求化学 天文测算 万国公法 练习译书
八年
天文测算 地理金石 富国策 练习译书
二、材料阅读
——摘编自王燕《晚清财政变革与国计民生》
——摘编自王振宇《新中国财政70年回眸与展望》
三、开放性试题
时段
代表作品
作品特点
1949—1965年
《伟大的起点》等
人物的“激情状态”与”竞赛意识”作为一种内驱力推动着故事情节的走向,其中,劳模作为奋进精神的核心驱动力起着关键作用。
1966—1989年
《逆光》等
“文革”十年中的劳模形象,显示出一种特有表征——阶级斗争的典范。劳模逐渐弱化其生产本性,转而成为某种高度典型的“斗争英雄”。20世纪80年代,劳模主体意识觉醒,对个体理想勇敢追寻。劳模的“集体”属性开始缓慢向“个体”属性挪移。
1990年至今
《蒋筑英》等
这一时期劳模题材电影往往以真实经历改编和文献纪录片的多重弥合,传达出历史的厚重感与影像的真实感;从叙事结构与视听层面来看,劳模的讲述方式增加了“拼贴式的、时空跨越式”的讲述方式和他者视角,更加接近观众审美需求和主流情感的路径。
——摘编自王飞翔《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银幕劳模变迁》
四、材料阅读
——摘编自马晓燕《老人之老:宋代养老制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