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百师联盟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二)全国新高考历史试题(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不限省份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7 浏览数:514

一、单选题

1.

我们遍检所出土的十余万片甲骨,除有几例的占辞不是 王占曰 外,其余全是。也就是说不管负责问卦的贞人是谁,所有占卜的吉凶最后的占断权皆在商王手中。所以,商代的占卜其实是由商王垄断的。 这体现出商朝(  )

A.王权借助神权进行统治B.宗教蒙昧主义思想盛行C.占卜行为左右政治局势D.君主专制制度明显加强

2.

下表为先秦时期有关手工工匠的记载。据该表可知当时(  )

记载

出处

工之子恒为工

《国语·齐语》

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

《周礼·冬官考工记》

工匠之子,莫不继事

《荀子·儒效》

A.政府垄断了手工业的生产B.工匠人身依附关系明显加强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到限制D.生产技术传承注重世代相袭

3.

西汉窦太后因好黄老之术, 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 及太后崩,武安侯田蚧为宰相 ,汉武帝方能 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 来一步步完成 独尊儒术 的事业。这反映出当时(  )

A.官员升迁依赖统治者喜好B.文化专制趋势较为明显C.黄老治国已成为社会共识D.治国理念影响文化发展

4.

鲜卑政权代国在献帝(209年—213年)当政时,将原有的氏族部落一分为十,其中以拓跋部为核心。他还下令废除了之前氏族社会族内通婚制度,规定必须与外姓族人通婚。这些措施(  )

A.实现了政权的封建化B.结束了北方的分裂C.壮大了鲜卑族的实力D.意在推动民族交融

5.

豪放纵逸的李白在其许多作品中融入了道教思想的元素;沉郁顿挫的杜诗,则以儒家学说的积极方面为其创作基础;而王维、储光羲等人的田园山水诗,又常常流露出佛教 思想的痕迹。这一现象(  )

A.表明儒家正统地位受到冲击B.得益于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鉴C.凸显了诗歌创作世俗化倾向D.反映了唐朝国内政局的变动

6.

唐代宗时期,刘晏担任户部侍郎时,在全国设立 十三巡院 ,互报各地盐之盈缺情况,并通知盐商;政府以斗盐10文之成本,卖给盐商110文,盐商得盐去各地售卖时,通行不再抽取盐税,调查各地政府有无向商人抽盐税,亦为巡查院之责。由此可知,巡查院的设立(  )

A.强化政府专卖权B.加重人民负担C.有利于平抑盐价D.助长官商勾结

7.

在《中国古代职官》一书中有这样的总结,两宋时期50%以上的进士出身平民;而在新旧《唐书》中记载的830名进士中,出身望族和公卿子弟者最多,高达71%,小姓为13.1%,寒素子弟仅占15.9%。据此可知,宋代科举制(  )

A.维护了儒学主导地位B.消除了阶层流动限制C.推动了文官政治发展D.录取人数大幅度增加

8.

宋真宗即位不久就沿袭传统, 赐近臣岁节宴于宰相吕端第,自是遂以为例。 之后,他还扩大了赐宴官员的范围,由原来的内朝高官扩大到外朝一般官员。宋真宗的做法旨在(  )

A.继承传统节日文化B.化解君相间的矛盾C.强化官僚政治认同D.弘扬民为邦本理念

9.

元世祖以统一币制为己任,极力推行纸币,最终规定 交钞的印造,以万锭为限,以十足的现银为储备基金 ,并明确规定 没有现银,则不许印发新钞 。这一规定(  )

A.确立了纸币的法币地位B.解决了政府的财政问题C.根源于白银的大量流入D.维系了交钞币值的稳定

10.

对于户部官员的任命和吏员的参拨,明太祖曾作出重大决定:即在任用户部官员和吏员时实行地域(苏松江浙)回避,在任用苏松江浙人时实行部(户部)回避。这种双回避制度成为明代定制,历经二百余年而未有更改。对此解释最为合理的是,明代(  )

A.江南成为赋税重要来源B.体制建设提升行政效率C.八股取士制度弊端丛生D.官员贪腐现象日益严重

11.

明末《金薯传习录》描述番薯道: 世俗趋利,未有不籴贱而粜贵者也。惟于薯,则随掘随卖,周流以济食,无所积屯。即或切而为钱,屑而为米,干之亦可以兴贩于四方……”。这说明番薯的传入(  )

A.增加了财政收入B.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C.解决了饥荒问题D.改善了农村的生态环境

12.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曾设立男女馆制度,其中女馆一般以25人或50人为1馆,以较早参加的广西、湖南太平军女战士为馆长。她们集体生活,每天发给一定的口粮并承担各项劳动……事实上废除了家庭生活。据此可知,这项制度(  )

A.带有一定的空想性B.巩固了太平天国的统治C.实现了妇女的解放D.提高了太平军的战斗力

13.

下表为1876年京师同文馆公布的五年制和八年制课表。据此可知,京师同文馆的设立(  )

学年

课程内容

首年

认字写字 浅解辞句 讲解浅书 数理启蒙 九章算法 代数学

二年

讲解浅书 练习文法 翻译条子 学四元解 几何原本 平三角 弧三角

三年

讲各国地图 读各国史略 翻译选编 格物入门兼讲化学 重学测算

四年

数理启蒙 代数学 翻译公文 微分积分 航海测算天 文测算 讲求机器

五年

讲求格物 几何原本 平三角 弧三角 练习译书 万国公法 富国策 天文测算 地理金石

六年

讲求机器 微分积分 航海测算 练习译书

七年

讲求化学 天文测算 万国公法 练习译书

八年

天文测算 地理金石 富国策 练习译书

A.标志着经学退出教学领域B.发扬了经世致用思想C.适应了科举选官制度需要D.超越了中体西用理念

14.

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中国在中西贸易中长期处于出超地位。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到清政府覆灭的数十年间,除了1864年、1872—1876年之外,其他时间均处于入超的地位,且人超的数额不断扩大。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对外贸易范围的扩大B.经济主权的不断丧失C.自然经济的完全解体D.西方资本输出的加强

15.

1906年清政府推行丙午官制改革,筹备极为迅速,从宣布预备立宪到确定改制官员、职员、办公地点、办公时间等基本规程,仅用时三日;而新官制文本从草拟、修正、核定上奏到裁夺出台的时间也极为短促,大约用了两个月。这反映出(  )

A.清政府改革存在失败风险B.预备立宪获得了民众认同C.官制改革成为新政的核心D.满汉对立问题得到了缓解

16.

武昌起义爆发之后,湖北军政府于成立第二日即发表对外宣言书,表示将保护各国人民财产,承认既有的条约与借款,以此希冀各国严守中立。清廷在派兵镇压革命的同时,那桐、邹嘉来等官员还请求各国在京公使勿承认革命军为交战团体,并表示 外人倘受战事损失,政府尽可一力负担 。这体现出(  )

A.革命政权对外软弱妥协B.外交中立原则遭到破坏C.中国政局深受列强影响D.西方政府同情革命党人

17.

民国时期,明末清初历史人事进入文人学者研究和编创的视野,尤其是《桃花扇》,因其涉及到历史兴亡、忠奸斗争和情理冲突等多个主题,被小说戏曲作家多次借用和改编。这一现象(  )

A.呼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B.体现了狭隘的民族主义C.迎合了文学革命的潮流D.凸显了文人的保守意识

18.

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广泛发动和组织群众,举行了一系列的悼念活动,社会各界的反应相当强烈,上至达官显贵,下至普通百姓都踊跃参加,人数之多,涉及社会阶层范围之广,都是民国以来绝无仅有的。国民党的做法意在(  )

A.宣扬三民主义思想B.建构统治的合法性C.推动国民革命进程D.激发民众参与政治

19.

中央苏区政府在地方选举代表时,鉴于文盲较多,决定以投豆来代替投票进行选举。具体做法如下:如果要从六个候选人中选出三个代表,临投票时,就让六位候选人站成一排,背对选民,每个选民分三粒黄豆,同意谁当代表,就在谁背后碗内放一粒,得豆最多的三人当选。这一做法(  )

A.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实现了反围剿战争的胜利C.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政权D.推动了根据地的民主建设

20.

中共中央进驻陕北初期,可供参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很少,而且多为外文书籍。1939年2月,中共中央干部教育部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纳入干部教育课程,并主持编著各种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一时间带有中国本土话语的哲学著作纷纷问世。这一变化(  )

A.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B.促进了中国传统哲学体系的更新C.提升了根据地民众的文化素养D.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21.

1953年,国家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就业人员大增,城市和工业用粮也随之成比例增加,这导致物价全面波动、工资上涨,进而波及工业生产。对此,陈云提出:粮食问题,必须在农村实行征购……在坚持统一管理的前提下调整内部关系。由此推动了(  )

A.农业集体化改造B.政府工作中心的转移C.国民经济的调整D.农村土地改革的深化

22.

1977年,邓小平认为把知识分子看作是资产阶级的一部分的话不能继续讲,他指出 知识分子是脑力劳动者,所以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要把 老九 (知识分子)提到第一。邓小平的观点(  )

A.调动了知识分子建设国家的积极性B.奠定了思想解放的理论基础C.纠正了教育科技领域形式主义弊端D.推动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23.

1985年,党中央做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员额减少100万的决定,由此拉开了 百万大裁军 改革的序幕。经过精简缩编,11个大军区调整为7个,总部机关人员精简了50%,军官减少,官兵比例调整到了1∶3.3。百万大裁军(  )

A.旨在减轻国家的负担B.推动国家军队的现代化建设C.减轻军队的国防职责D.说明国家安全问题得以解决

24.

据统计,从1985至1991年,国营工业企业的产值从6302.12亿元增长至14954.58亿元,平均增速超过15.40%,公私合营(含股份制)等其他经济类型的工业企业产值也从117.41亿元增至1599.58亿元。这反映出当时(  )

A.经济改革释放活力B.国有企业地位得到巩固C.产业结构不断优化D.市场经济体制优势明显

二、材料阅读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清朝自17世纪后期以降,财政长期盈余,即使是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仍能保持盈亏的大体均衡。甲午战后,清廷开支急剧上涨,入不敷出状态愈演愈烈。清政府不得不推行改革,力求财政的 近代化 。考察东西洋各国的大臣回国后提出效仿东西各国,设财政部、会计检察院等,慈禧等最终弃 财政部 不用,改户部为自古已有的 度支 ,对会计检察院等更是置之不理。1908年,清廷决议 采行新的预决算制度,欲整齐天下之财政 ,具体的过程中,各省与度支部的主张并不相同,特别是涉及到各省岁入、岁出的安排,在各省造册上报的省预算中,体现出保护地方利益、推诿抵制的倾向。清政府为推行 新政 、摊派赔款等,默许地方就地筹款,国家传统税收外的各种捐税逐渐取得了合法地位,一时间民心涣散,民变四起。

——摘编自王燕《晚清财政变革与国计民生》

材料二
财政收入从1950年的62亿元提高到2018年的18.3万亿元,财政支出则从68亿元提高到22.1万亿元。长期计划经济时期生产建设型财政之后,逐渐演化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公共财政,以2018年为例,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城乡社区等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为14.6%、12.3%、10.3%,均超过了10%。财政政策在历经长时期的紧缩被动选项之后,自1998年以来逐渐走向主动积极,成为国家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两个重要工具之一。我国长期实行的高度集权的统收统支模式,在20世纪90年代的分税制改革后,明确了地方财政地位、注入了确定性,充分调动了地方各级政府当家理财的积极性、主动性。

——摘编自王振宇《新中国财政70年回眸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财政近代化转型的背景并分析其失败的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财政治理的变迁并分析其意义。(13分)

三、开放性试题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劳动模范是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是最美的劳动者。下表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影视塑造的劳模形象统计(部分)。

时段

代表作品

作品特点

19491965

《伟大的起点》等

人物的激情状态竞赛意识作为一种内驱力推动着故事情节的走向,其中,劳模作为奋进精神的核心驱动力起着关键作用。

19661989

《逆光》等

文革十年中的劳模形象,显示出一种特有表征——阶级斗争的典范。劳模逐渐弱化其生产本性,转而成为某种高度典型的斗争英雄20世纪80年代,劳模主体意识觉醒,对个体理想勇敢追寻。劳模的集体属性开始缓慢向个体属性挪移。

1990年至今

《蒋筑英》等

这一时期劳模题材电影往往以真实经历改编和文献纪录片的多重弥合,传达出历史的厚重感与影像的真实感;从叙事结构与视听层面来看,劳模的讲述方式增加了拼贴式的、时空跨越式的讲述方式和他者视角,更加接近观众审美需求和主流情感的路径。

——摘编自王飞翔《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银幕劳模变迁》

根据上述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四、材料阅读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养老作为维系社会伦理秩序的主要方式,在社会控制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对于奉行国家稳定至上的宋朝来说,养老制度的建设自然受到重视,得到较大程度的发展。与前代相比,宋代养老制度更加完备,鳏寡独老救助制度、官员致仕制度以及家庭养老的保障制度均得到完善,同时新增老年士人、老年军士、老年僧道、老年归正人优恤制度。在养老方式上突破了传统的赏赐及致仕养老的限制,实现救助政策的制度化,新增闲职养老这一新方式,针对不同的对象形成多元的养老方式。在鳏寡独老的救助、官员养老及家庭养老的运行上,政府介入的程度较前代更为深入。

——摘编自马晓燕《老人之老:宋代养老制度探析》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养老制度发展的特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养老制度的影响。(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