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江西省部分高中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纲要上第一至八单元)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江西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0 浏览数:387

一、单选题

1.

1999年,在学术界的努力下,学者们成功释读了大多数二里头陶文中的刻画符号,其中绝大多数与其后的甲骨文相对应(如表1所示)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A.夏朝文化的历史遗存甚为丰富B.二里头陶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C.二里头陶文是中国文字的源头D.甲骨文是文字衍化发展的结果

2.

战国时期,国君不仅要求臣下忠君且注重孝亲,还对臣下任官者设有控制或监察系统,以保证臣下的忠诚及施政质量。这表明战国时期(  )

A.中央集权制得到完善B.君主专制在逐步确立C.儒家思想被广泛采用D.监察制度形成了体系

3.

董仲舒认为人性中就有 的倾向,只不过常常被 所蔽而已,人生在世最高的理想境界即 人道 ,而 人道 应当是经过自觉调整的, 乐而不乱,复而不厌 ,所以要 陶冶而成之 。由此可知,董仲舒(  )

A.重视人的道德伦理教化B.认为人的本性是 C.强调维护封建纲常伦理D.主张抑制人的正常需求

4.

《南史·沈庆之传》记载,沈庆之在常湖立园舍, 广开田园之业 ,每指地语人曰:钱尽此来。西晋太子洗马江统愤然感叹道: 秦汉以来,风俗转薄,公侯之尊,莫不殖园圃之田,而收市井之利。 这集中体现了,当时(  )

A.豪强地主干扰市场的发展B.政府商业政策发生转变C.农业生产的商品化趋势D.经济作物的种植蔚然成风

5.

唐朝前期,财政完全由中央统收统支,各地的赋税收入要全部上缴中央,运送到京城或指定的国库,中央对地方的支出又要转运到各地。两税法实行后,属于地方的开支就地留在州县,只有上供的部分才被送往京城。这一转变(  )

A.导致藩镇势力日益坐大B.降低了政府对实物税的依赖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有利于减轻民众的赋役负担

6.

图1所示为河北出土的南宋时期定窑等瓷器地点数量变化情况。考古学者还在曾经的南宋境内的一些地点发现了多种金代瓷器,如湖北麻城上马石村宋墓中有陕西耀州瓷和河北磁州瓷等出土;出土金代瓷器的地点还伴随出土了青白釉、(浙江)龙泉窑等南方烧制的瓷器。这可用于印证(  )

图1

A.政局动荡影响北方制瓷业的发展B.南北对峙下物质文化交流密切C.北方制瓷业水平逐步超过南方D.定窑瓷器成为南方墓葬首要选择

7.

周、汉、隋、唐等朝代推行过两都制,即一个为政治中心,一个为经济中心。而元朝的两都则都是政治中心,上都是连接漠北的咽喉,大都则是遥控中原之要地,元朝皇帝常巡幸于两都之间。据此可知,元代两都制(  )

A.继承了中原王朝的政治传统B.缘于经济发展落后于前朝C.意在巩固大一统政治格局D.保留了浓厚的草原民族习俗

8.

图2为创作于南宋时期的《卖眼药图》。该作品(  )

图2

A.描绘了商品交易的场景B.凸显了浪漫主义的绘画风格C.记录了宋代中医的发展历程D.体现了文人画的创作旨趣

9.

明代中叶,明宪宗欲易储,司礼监太监怀恩以社稷安定为由, 死拒不从 ,并声称: 非敢违命,恐违法耳。 明武宗亲近刘瑾等人,不理朝政,司礼监太监王岳等即联合阁部大臣,极力劝谏,并欲重惩刘瑾等。这些现象缘于明代(  )

A.君相矛盾日益凸显B.宦官专权现象突出C.集权体制走向衰落D.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10.

表2所示为清代早期部分儒生对君臣关系的省思。这些省思(  )

表2

儒生

省思

唐甄

天子之尊,非天帝大神也,皆人也

吕留良

君臣以义合,合则为君臣,不合则可去

钱大昕

天子之视庶人,犹友朋也,忠恕之至也

A.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深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C.促成了封建等级制度瓦解D.否定了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11.

1854年,英商谈到当时的中英贸易时说: 如果进口业务(将英货运销中国口岸)继续同近期一样……我们的贸易逆差将达三四百万英镑。这项赤字需要通过进口银锭弥补。 这一状况(  )

A.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B.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C.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动因D.促进传统手工业的繁荣

12.

1862年,马克思在《中国记事》中指出: 在中国这块活的化石上,就开始闹革命了。这种现象本身并不是什么特殊的东西,因为在东方各国,我们经常看到社会基础不动而夺取到政治上层建筑的人物和种族不断更迭的情形。 由此可知,马克思认为太平天国运动(  )

A.具有反侵略反封建的正义性B.带有浓厚的旧式农民起义特征C.客观上抵制了列强对华侵略D.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转型

13.

辛亥革命前,中国近代产业工人不超过60万人,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已有200万人左右,大多数集中在上海、武汉、天津、青岛、济南等工业城市及矿区,且集中在铁路、矿山、航运、造船、纺织、面粉等企业。这一状况(  )

A.反映了民族工业以轻工业为主B.动摇了北洋军阀政府统治的基础C.孕育了中国民主革命新的力量D.表明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

14.

武昌起义后,立宪论者纷纷援引、调适从日本输入的国体政体理论,或扩充国体政体类型,构建包容帝制的 共和新体 ;或辨析国体、政体,剥离君位与君权的关联。这从侧面说明当时(  )

A.君主立宪制政体更符合国情B.变革政治体制成为时代需要C.革命派的主张获得社会认可D.民主共和观念得到了传播

15.

1931年12月,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关于经济政策的决定》,规定对于资本家的企业和手工业,仍 保留在旧业主手中 的,由工人监督生产,尚不实行国有;商业方面,不应干涉经常的商品市场关系。这些做法(  )

A.孤立了国民党统治集团B.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遏制了官僚资本的扩张D.利于保证中央苏区物资供应

16.

1938年3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统一革命理论肃清政治斗争之意识案》,为使 民族斗争意识消灭政治斗争意识 ,决议制定了多项宣传 民族统一阵线 的措施。国民党的这一提案旨在(  )

A.与共产党争夺抗战领导权B.消除国共两党的政治分歧C.塑造政府积极抗战的形象D.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宋朝 积弱 之说本自宋人,也是元明清乃至民国时期较为一致的看法。当代学人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重新审视。

表3 宋与辽夏金元历次大型战役胜败统计

进攻型战争

防御型战争

失败

成功

失败

成功

宋辽战争

3

0

2

6

宋夏战争

6

0

0

2

宋金战争

2

3

5

2

宋元战争

0

0

8

6

——据李华瑞《宋朝积弱说再认识》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长久以来宋朝 积弱 说流行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认为在研究历史问题时应坚持哪些原则。(4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表1 大明宝钞(明初政府迫于财政压力发行的纸币)与铜钱兑换情况表

年份

大明宝钞一贯值钱数

1375

一贯=1000

1390

一贯=250

1488

一贯=1

1535

一贯=0276

——摘编自陈昆、李志斌《财政压力、货币超发与明代宝钞制度》

材料二
嘉靖时期的吏部左侍郎靳学颜认为白银 寒之不可衣,饥之不可食 ,其与铜钱、海肥(一种贝壳,在云南被用作货币)用于流通计价的功能并无明显区别。顾炎武分析了流通货币从铜钱经纸钞最后演变为白银的动态过程, 钞法之兴,因于前代,未以银为币而患(铜)钱之重,乃立此法 今日上下皆银,轻装易致,而纸币自无所用。故洪武初欲行钞法,至禁民间行使金银,以奸恶论而卒不能行。及乎后代,银日盛而钞日微,势不两行,灼然易见

——摘编自徐永辰《晚明时期货币思想转型研究》

(1)根据材料一,说明明代宝钞发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靳学颜、顾炎武对明代货币改革的看法。(8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在1919年12月发表的《新思潮的意义》一文中,胡适认为 新思潮的精神是一种评判的态度,总表示对于旧有学术思想的一种不满意,和对于西方的精神文明的一种新觉悟 。对于胡适而言, 评判的态度 仅仅针对传统学术,并不包括对西方文明的批判。不过,作为一种普遍的现代精神,评判的态度显然会指向现代世界的所有方面。就像马克思所指出的,在这个去中心化的时代,一切价值、关系都将被重估。其实,胡适本人在举例说明评判的态度是新思潮的公共精神时,已经涉及对于一些现代性状况的评判,诸如有关政府与无政府、财产公有与私有的讨论,皆是对于现代中国问题的评判与反思。五四时代是一个评判的时代。

——摘编自韩琛《再造文明与复古革命——世界史上的五四

材料二
在物质文化层面,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主张保护古物和革命遗迹。1932年5月,《江西省工农兵第一次代表大会文化教育工作决议》中规定: 各地方遇有新旧书籍、标本仪器、古物及革命的遗迹,应由当地政府投送省文化部处理与保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极为重视发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传统手工业,毛泽东亲自在1956年作出批示: 手工业中许多好东西,不要搞掉了。。

——摘编自付健行《中国共产党对科学传统文化观的认知与践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前三十年中国 过渡时代 的表现并简析新文化运动是 一个评判的时代 的含义。(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共产党人保护古物和革命遗迹的举措。(4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维新思潮的兴起与衰退经历了三个演变阶段: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到甲午战争之前的早期维新思潮;甲午战争之后到戊戌变法失败期间的成熟时期的维新思潮;戊戌变法失败后走向衰落中的维新思潮。维新思潮本身在整个中国现代化发展中是体现继承与超越关系的一个环节,而维新思潮的演变过程又构成了中国现代化推进中继承与超越关系上的一个链条。

——摘编自吴海红《继承与超越——从维新思潮的演变看中国现代化的推进》

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