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湖北省孝感市七县市一中新高考联考协作体高一第二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15+4)【纲要上第一单元】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湖北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19 浏览数:259

一、单选题

1.

据考古发现,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墓葬中,有大墓和小墓的差别。其中一组有七个墓,随葬品比较丰富,最多的达77件,最少的也有19件,都包括陶器、玉石器、猪头等;另一组只有四个墓,随葬品很贫乏,总共只有17件,为陶器、纺轮、獐牙等。由此可知,当时社会(  )

A.经济发展繁荣B.文化礼制产生C.手工技艺高超D.阶级分化明显

2.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该史料所反映土地制度的性质属于(  )

A.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B.奴隶主土地国有制C.奴隶主土地私有制D.地主土地私有制

3.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列国 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 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 。由此可见,当时(  )

A.礼乐制度彻底消亡B.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加强C.分封制度遭到破坏D.中央集权体制受到挑战

4.

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同源共祖的意识开始形成,炎黄被尊奉为华夏人文始祖,并被周边民族认可。这反映了(  )

A.华夏认同观念已经出现B.实现统一成为社会共识C.民族矛盾已经逐渐消亡D.血缘是维系国家的纽带

5.

中国传统家族有 长兄如父 小儿不及长孙 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

A.家族和睦B.等级秩序C.贵族世袭D.宗法观念

6.

下表为辽宁部分城市出土的战国时期的货币。由此可推知,当时(  )

地点

燕明刀

燕国货币

甘丹刀

邯郸铸造

平首方足布

三晋货币

平首尖足布

赵国货币

圜钱

秦、魏货币

凌源

庄河

朝阳

营口

A.货币使用状况日益混乱B.民族间相互交融不断加深C.全国统一市场逐渐形成D.区域间存在一定商贸联系

7.

据《商君书》记载: 民不逃粟,野无荒草,则国富,国富者强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这表明商鞅主张(  )

A.重视农业B.控制人民C.君主专制D.奖励军功

8.

战国时期一位思想家,他在参考、吸取各家学派观点,认为君主治国重在礼仪教化,应当 平政爱民 ,但法治、刑罚也是治国的必要手段。该思想家是(  )

A.孔子B.孟子C.荀子D.韩非子

9.

《抱朴子·诘鲍篇》: 囊古之世,无君无臣。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泛然不系(空泛而无束缚),恢尔自得,不竞不营,无紫(牵绊)无辱。 与材料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的是(  )

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

10.

商鞅变法中提到: 户有二丁以上不分者,倍其赋 。该措施的目的是(  )

A.践行 小国寡民 思想B.扶植新兴地主成长C.鼓励按军功授爵位D.鼓励发展小农经济

11.

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简记载,隐瞒不报仓库粮草的或隐匿田赋的,要处以盗窃罪。如主管官吏不加惩治或知情不报,则与罪犯同罪。上述规定的制定旨在(  )

A.规范官吏行政B.保护国家财产C.严格控制民众D.树立法律权威

12.

秦朝时期,官营匠局被要求每年检查、校准他们的重量、尺寸单位及平衡器,所有既定的工具被要求有一样的长度和宽度。匠局或者店铺,以及负责的官员都把标志镌刻或者附加在器具底部,作为他们遵守统一规范的保证。如果不能做到这点,就会受到法律的惩罚。这一举措旨在(  )

A.整顿社会风俗B.统一制作规范C.巩固国家统一D.提高行政效率

13.

秦统一后,秦朝政府实行了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活动,如强行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至咸阳,后又向丽邑(今陕西临潼)、云阳(今陕西淳化)、北河(今内蒙古中部)、榆中(今陕西北部)等地移民超十万户,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秦朝政府这些措施顺利实施主要是因为(  )

A.关中地区经济的繁荣B.法律体系的完备C.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D.驰道交通的发达

14.

西汉后期丞相的出身如下表,据此可知,当时(  )

丞相人数

外戚宗室

掾史文吏

经学之士

昭帝朝

3

★★★

宣帝朝

5

★★★★

元帝朝

2

★★

成帝朝

5

★★★

哀帝朝

5

★★★★

A.察举选官制度的完善B.儒学影响力逐渐增强C.世家大族的逐渐兴起D.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

15.

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在各地设盐官、铁官,掌管盐铁的生产和销售,还下令将地方铸币权收归中央。这些措施(  )

A.违背了重农抑商理念B.不适应时代发展C.强化了对经济的控制D.受道家思想影响

二、材料阅读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是以诸子百家的学术文化为载体。诸子百家通过不同的角度、方法和途径对文化进行重建、形成不同的文化转型模式。礼乐文化精神向理性和人(民)本文化精神的转变,是先秦诸子学术文化转型的核心内容。

——摘编自潘俊杰《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中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关于人(民)本思想的主张(4分),并简析其产生的背景。(6分)

17.

(2022·河南新乡高一上 选科调研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材料二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地方行政体制上,废除地方分权的封建制,建立直属于中央的郡、县两级行政区划。郡的长宫是郡守,其副职是郡尉(分管军事),另外还配备郡监(监郡御史)一直属于中央的御史大夫,代表中央监控地方。这些官僚都是由皇帝任免的,概不世袭。县以下设乡、里和亭,皇帝的政令,通过三公九卿,直达于郡、县、乡、亭、里。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 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征。(6 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始皇在地方行政体制上采取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8分)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史称 汉承秦制 ……汉高祖 惩亡秦孤立之败 ,陆续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大一统 思想虽然形成于先秦时期,但具体付诸实施则是秦汉时期,汉武帝 大一统 思想在第二次出兵调节百越之间矛盾时已经形成,其后,汉武帝将其用于指导构建 大一统 王朝的实践,实践的对象首先选择了改变与匈奴的关系……可以说,汉武帝构建 大一统 王朝的实践不仅奠定了多民族国家中国疆域形成的基础,也积极推动着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发展和最终形成。

——摘编李大龙《汉武帝大一统思想的形成及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初的地方行政制度,并简述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措施。(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列举汉武帝时期在 改变与匈奴关系 方面的实践活动,并简述汉武帝构建 大一统 王朝的意义。(5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每个人都有一个独特的姓氏,这个姓氏不仅仅代表了一个家族的传承和身份,还蕴含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含义。在中国,姓氏源远流长,其起源和演变充满着丰富多彩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

以国名为姓氏

夏、商二代均封侯赐地,西周初年则实行分封制,大大小小的诸侯国遍布九州,这些国名便成为其国子孙后代的姓,如程、房、杜、戈、雷、宋、郑、吴、秦等。

以乡、亭名为氏

如嬴姓秦国的始祖非子的支孙封在邑乡,得邑氏;至六世孙被周禧王封为邑侯,采食解州。

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氏

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姓林;又如齐国大夫童刁的孙子以刁氏传世。

以官职为姓氏

如西周的职官司、司马、司空后来均成为姓;又如汉代有治粟都尉,后代便姓粟。

以技艺为姓氏

商朝有巫氏,是用筮占卜的创始者,后世便以为氏;又如卜、陶、甄、屠等姓均是以技艺为氏。

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

如慕容、宇文、呼延等。

因赐姓、避讳而改姓

如李唐王朝赐给立有大功的大臣们以李姓、朱明王朝赐以朱姓;汉文帝名刘恒,凡恒姓因避讳改为常氏。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 姓氏的起源和演变 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用具体的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12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