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园地精选七年级(下)第一单元材料题

适用年级:七年级 试卷类型:专项训练 适用省份:不限省份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59 浏览数:350

一、材料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6世纪80年代,在结束了长期分裂后,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同时也迎来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隋文帝锐意革新,使隋朝在较短的时间内便形成国家富庶、社会繁荣的局面。
材料二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营建东都,历时十个月,每月征调民夫二百万人。隋炀帝先后征发百万男丁开凿通济渠,百万男丁和妇女开凿邗沟。
(1)材料一中的 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 的标志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隋文帝采取的哪些措施促进了繁荣局面的形成?
(2)材料二中列举了隋炀帝征发百姓的哪些史实?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隋朝由盛而速亡的原因有哪些?
(3)上述两则材料对当今中国的建设和发展有哪些启示?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2311012138128579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1)材料一所示的大运河的中心在什么地方?该运河的开凿给隋朝带来怎样的积极影响?
材料二  科举制度自产生之日起就确定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 皆怀牒自列于州县 的自由报考原则,考生几乎没有身份、阶层、职业等限制……广大下层民众有了入仕机会。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的特点,并简要指出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3)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简单评价一下隋炀帝。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四年,天下丰收,流散在外的人都回到了家乡,每斗米不过三四钱,一年被判死刑的才二十九人。东面到大海,南面到五岭,治安好到外门不关。出外旅行可以不必携带干粮,在路上就可以得到需要的物品。
(1) 贞观 是谁在位时的年号?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他在治理国家时所采取措施。(至少写出两点)
材料二
202311012138128579
(2)材料二图片所示的皇帝是谁?她的统治对唐朝有着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  至(开元)十三年封泰山……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摘编自杜佑《通典》

(3)根据材料三,归纳开元年间繁荣的表现。(不得摘抄原文)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


1


2

(1)唐朝经济繁荣,农业生产工具有很大改进。请指出材料一所示的两个生产工具的用途。
材料二  下图是唐蕃关系示意图。
202311012138128579
(2)根据材料二,唐朝和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材料三  中国被称为 诗的国度 ,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清代康熙年间编定的《全唐诗》收录的诗作就有48000多首。唐诗内容既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又涉及亲情、友谊、怀古、山水、田园;作者中既有帝王将相,也有贩夫走卒……还有外国人。
(3)唐诗与唐朝,盛衰与共,相辅相成,堪称 绝配 。请举出唐代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三位诗人。根据材料三概括唐诗的特点。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
202311012138128579
材料二  据记载,当时有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唐朝有外交关系和友好往来。唐朝的都城侨居着大量外国客商、往来使节、僧侣、学者、留学生等,最多时达万人以上,仅日本的遣唐使就达十多批。
材料三  唐朝时,日本留学生吉备真备和留学僧空海来到中国。吉备真备把中国的科学技术新成就介绍到日本;空海从中国带回大批的佛教经典,建立了日本的真言宗;他们还与其他学者共同努力,在汉字标音表意的基础上创造了日文假名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
(1)写出材料一所示图中A地点的名称。
(2) 根据材料一、二归纳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唐朝先进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涉及哪些方面。
(4)唐朝的对外交往对文化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元年间,物价较为低廉平稳,国家仓储盈满,以至 左右藏库,财物山积,不可胜较 。直至天宝末年,物价长期稳定,社会安定,在此期间,户口增长明显。
材料二  明皇(玄宗)恃其承平,不思后患,殚耳目之玩,穷声技之巧,自谓帝王富贵皆不我如,欲使前莫能及,后无以逾,非徒娱己,亦以夸人。岂知大盗在旁,已有窥窬之心,卒致銮舆播越,生民涂炭。

——摘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的哪一盛世景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材料一中这种局面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唐玄宗统治后期出现了什么问题?这一问题导致材料二中的 大盗 发动了什么事件?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唐玄宗身上得到的启示。

7.

阅读下列材料:
某校七年级(一)班的同学搜集了以下图片,准备做一个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加。、


隋炀帝


运河示意图

(1)结合上面两幅图片,同学们探究的主题是什么?
(2)除了图片资料外,我们还可以采用哪些资料呈现这一主题?
(3)如果邀请你参加研讨会,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研究讨论?(要求提出两个问题,不需要解答。提问要符合研讨会主题,具有思维价值。)

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宗皇帝尊重各民族的生活习惯,信任他们,帮助他们,在他的朝堂上做官的少数民族就达500多人,五品以上的 高级干部 达百余人,左骁卫大将军阿史那杜尔、右卫大将军阿史那思摩、右骁卫大将军契必何力等都为大唐帝国的强盛做出了杰出贡献,深得太宗皇帝得信任。太宗皇帝病逝后,契必何力、阿史那杜尔竟情愿自杀殉葬。
材料二  盛唐气象在宋元明清时代是一个文学批评的专门术语,最早指盛唐时期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等著作最推崇盛唐诗,指出盛唐诗特征是 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 ,并对此在其诗话中多有阐述。以后明清诗论家承严羽之说,常把 雄壮、浑厚 作为盛唐诗歌的风貌特征,并称之为盛唐气象。今天我们也把整个大唐王朝的兴盛景象称为盛唐气象。
材料三  改革与创新,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动力。下图是唐朝时期改进和创制的两种工具。


A


B

(1)材料一中的 太宗皇帝 被这些少数民族尊称为什么?材料一体现了 太宗皇帝 怎样的民族政策?
(2)材料中的 盛唐气象 最早指什么?此时期诗歌呈现出什么风貌特征?李白和杜甫分别有何 美誉
(3)请你分别写出这两种工具的名称。

9.

阅读下列材料: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某校七年级(2)班同学开展如下活动,对唐朝的衰亡展开了探究,请你也参加进来吧!
【数据话衰落】

唐中宗神龙元年(705

有人口37 140 000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

有人口41 419 712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

有人口52 919 712

唐肃宗乾元三年(760

有人口16 990 309

唐穆宗长庆元年(812

有人口15 762 432

(1)从唐朝人口数据统计来看,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后人口急剧减少,减少的原因是什么?这一事件产生了什么严重后果?
【诗歌咏志向】
202311012138128579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2)图中的历史人物是谁?这首诗反映了该历史人物怎样的志向?在这一志向下,他采取了什么行动?对唐朝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著作话更替】
202311012138128579
内容简介: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争频繁、列国分治的乱世,短短五十多年间,中原就更换了五个朝代,周边还先后出现十多个大小政权,把华夏大地撕得四分五裂。
(3)五代的第一个政权是谁建立的?这一政权的建立有何影响?
(4)综上所述,概括唐朝衰亡的原因。

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则数月不闭。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两钱。

——杜佑《通典》

材料二  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 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吴兢《贞观政要·治国犹栽树》

(1)材料一采用了我国古代哪种纪年方法?材料所叙述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出现 贞观之治 局面的原因。

11.

敦煌文化是世界艺术宝库,是世界文明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盛唐强大的国力与开放的胸怀为敦煌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位于丝绸之路要冲的敦煌集中了来自中原、西域和其他地区的优秀艺人。不同教派在这里共处,不同民族在这里共同生活,敦煌飞天的造型衍变和绘画技法上达到鼎盛。

——摘编自樊锦诗《敦煌石窟》

材料二  20世纪40年代以来,一大批专家学者响应祖国号召,满怀对敦煌艺术的向往来到莫高窟。伴着大漠戈壁,土屋油灯,在这里扎下根来,开创了敦煌石窟保护、临摹和研究的基业。……漫漫黄沙,掩不住他们探索敦煌石窟的热情;大泉苦水,冲不走他们保护敦煌石窟的决心。他们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默默无闻地守护着祖国的文化宝库。进入21世纪,仍有莘莘学子,投身敦煌,淡泊明志,弦歌不辗,将前辈开创的事业发扬光大。……几代莫高窟人身上积淀和凝结了一种代代相传的可贵的 莫高精神

——敦煌研究院

材料三  敦煌市博物馆部分资源


资源一:敦煌壁画《胡旋舞》①


资源二:
雕版印刷品《金刚经》


资源三:
敦煌壁画《飞天》


资源四:
敦煌壁画《雨中耕作图》中的曲辕犁

(注:①胡旋舞是来自西域游牧民族的一种舞蹈,隋唐时期风行一时。)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代敦煌发展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提炼 莫高精神 的时代内涵。
(3)根据材料三,任选其中两个或两个以上资源,自拟一个主题,围绕这一主题说明敦煌的历史文化价值。

12.

唐朝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世界上声名显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和唐玄宗前期的统治

唐太宗

唐玄宗

政治

勤于政事,善于用人、虚心纳谏

重用贤能,整顿吏治

经济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文化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注重文教,编修经典

(1)唐太宗和唐玄宗统治时期分别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能够出现这两个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
材料二  观察图1和图2


1


2

(2)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请说出材料二中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的名称和用途?
材料三  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它们都保持着良好关系……贞观十四年(640),文成公主入藏;景龙四年(710),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唐朝的边境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3)根据材料三,概括唐朝与边疆各民族进行交往的主要方式。
材料四  他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5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他仍矢志不渝,继续进行第6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
(4)材料四中的 是谁?他东渡日本传播了哪一宗教文化?请举一例印证唐与天竺的友好往来。
(5)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归纳大唐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1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开皇十七年(597年), 中外仓库,无不盈积 。到隋文帝末年, 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材料二  隋朝时,并没有像今天这样现代化的开凿工具,可是古人怎么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开通全长2700多千米的大运河呢?原来,我们的祖先充分利用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大运河的绝大多数河段都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加以疏浚、改建和扩展的,新开凿的河段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扬州市区古运河新貌

材料三  中国大运河,世界上最长的古代人工河,与万里长城、埃及金字塔和印度佛加大佛塔并称为世界古代最宏伟的四大工程;但唯独中国大运河,至今仍然是活着的、流动着的文化遗产。
(1)材料一反映了隋文帝时期经济状况如何?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2)请说明大运河的开凿与材料一的关系。
(3)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成功申遗。结合材料三,从历史角度说明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的理由。

14.

一河贯南北,文脉承古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5分)
材料一  隋朝时,在已有天然水道和人工运河的基础之上,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某同学为进一步了解大运河,翻阅书籍,看到如下描述。
西通河洛,南达江淮……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

——(唐)杜佑《通典》

(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大运河的历史价值。(3分)
材料二  该同学从书中摘录了有关隋朝大运河的评价,并制作了如下书摘。
书摘一:隋之疏淇汴……在隋之民不胜其害也,在唐之民不胜其利也。

——《唐)皮日休《皮子文薮·汴河铭》

书摘二:隋炀帝开凿运河,本是惠及百姓、泽被后世,利国利民的工程,但因芳役过于繁重,反而成了一项虐政,加速了农民起义的爆发。但是运河的开通,对于以后唐、宋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政权的巩固,都起了巨大的作用。

——安作璋主编《中国运河文化史》(上册)

(2)材料二中对隋朝大运河的评价,对我们认识史事有何借鉴意义?(2分)

15.

众所周知,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世人对她的看法却是褒贬不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则天太后践祚临朝,欲收人心,尤务拔擢(提拔),开汲引(提拔)之门,进用不疑,求访无倦,非但人得荐士,亦许自举其才。所荐必行,所举辄试(及时考试),其于选士之道,岂不伤于容易哉!然而课责既严,进退皆速,不肖者旋黜,才能者骤升,是以当代谓知之明,累朝赖多士之用(以后的朝代就会有很多的可用的士子)。

——《陆宣公翰苑集》

(武)则天初革命,大搜遗逸四方之士,应制者向万人,(武)则天御洛城南门,亲自临试。

——《大唐新语》

(1)从材料一的两则史料中可得出什么共同的历史信息?
材料二  对武则天评价部分情况

史料

出处

评价

A

唐朝崔融《则天大圣皇后哀册文》

仗义当责忘躯济厄制礼作乐返朴还淳,使四海慕化九夷禀朔

B

南宋朱熹《通鉴纲目》

乘唐中衰,攘窃神器,任用酷吏,屠害宗支,毒流缙绅,其祸惨矣!

(2)指出材料二中两则史料对武则天的评价有什么不同?结合所学,分析不同的原因。
材料三  郭沫若评价武则天的统治为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3)依据所学知识,指出郭沫若评价武则天的理由。
(4)综上探究和所学,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16.

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经 文景之治 ,武帝时国力上升。在调整、限制、打击王国势力的过程中,郡县制逐步成为汉国家结构的主体,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文化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汉帝国走向强盛。

——摘编自卜宪群《秦汉之际国家结构的演变》

(1)据材料一,逐条归纳有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信息。(3分)
材料二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 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为政之要,唯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

——摘自《贞观政要》

(2)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有关治国的想法。这些想法是否得到实施?列举相关史实说明。(5分)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实现国家强盛的主要因素。(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

材料二  唐太宗说: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三  唐朝采用了送婚和亲来巩固和发展民族友好,李世民在位的二十二年中,嫁给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的唐公主、宗室皇帝之女就有六人。
材料四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
202311012138128579
(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他在位期间唐朝出现的盛世局面?
(2)材料二体现了唐朝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依据材料三指出唐朝巩固和发展民族关系的方式?
(3)材料四图中地点A的城市名称?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兴盛的原因?

18.

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具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昂扬进取的精神。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6分)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唐·杜甫《忆昔》

材料二 唐朝户数在639年(唐太宗贞观13年)达300万户,705年有615万户,740年(唐玄宗开元28年)为841万户,754年有918万户。

——冻国栋《中国人口史》(第二卷)

(1)据材料一指出该诗人生活在唐朝的什么特殊时代?他的诗被后人称誉为什么?(2分)
(2)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材料二的数据印证了材料一中哪一句诗所描述的情况?(2分)
(3)材料二中,639~751年问唐朝的户数数据呈现出怎样的趋势?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2分)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或问:张骞可谓名使者曰:周流绝域,东西数千里。其中胡貉皆知其习俗;始得大蒜……等

——【宋】《太平御览奉使部三》

材料二   玄奘西行与回国路线图
202311012138128579
材料三   丝路实可称为旧世界最长,为大陆国家文化交流之空前最大联络线。

——方豪《中国交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两例(大蒜除外)张骞通西域后(汉朝时期)经丝绸之路从西域传入内地的物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叙述玄奘前往天竺的路线。(要求:简明扼要、条理清楚、体现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3)综上所述,分析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

20.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1)根据图2,写出古代亚洲大河流域三大文明的名称。(3分)
材料二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贡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除了传授佛法,还介绍了中国的建筑技术、雕塑技术、医药等知识,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据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2)根据材料二,分别指出玄奘、鉴真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贡献(各举一例说明)。(4分)
材料三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为此,我愿提出4点主张。
第一,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
第二,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第三,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
第四,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节选)(2019年5月15日)

(3)根据材料三指出,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提出的4点原则主张是什么?(4分)(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认识。(2分)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和唐玄宗前期的统治

唐太宗

唐玄宗

政治

勤于政事,善于用人、虚心纳谏

重用贤能,整顿吏治

经济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文化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注重文教,编修经典

材料二  唐玄宗在开元初,注意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天宝时则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在用人方面,玄宗不再是任人唯贤,李林甫、杨国忠都受重用。面对各种社会问题,玄宗毫无改弦更张之意,仍然沉溺于酒色之中,每年十月照例到华清宫去过冬。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唐太宗和唐玄宗统治时期分别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能够出现这两个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二,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的不同之处。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玄宗后期统治带来的严重后果。据此,你可以得到哪些认识?

22.

唐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盛时期,当时国家统一强盛,经济高度繁荣,中国封建科技文化艺术走向巅峰。请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材料一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这是诗人杜甫《忆昔》中的诗句,诗中描绘了唐玄宗在位的最初二十几年里出现的兴盛景象。
材料二  唐朝时期有位皇帝说: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指少数民族),朕独爱之如一
(1)依据材料一回答: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了兴盛景象,历史上称为什么?
(2)唐玄宗前期实行的改革措施有哪些?
(3)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被各少数民族尊称为 天可汗 的是谁?他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炀帝每年都要征发大批的劳动力,动辄数百万,驱使他们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

——中国历史七年级课本

材料二  (他)以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获得各族的拥戴,北方各族和西域的首领来到长安,尊奉他为各族的 天可汗
材料三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1)材料一中征发农民做什么事情?你认为隋朝速亡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 指的是谁?请你列举一个 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 的典型事例。
(3)材料三中的 开元 是哪位皇帝的年号?他统治时期史称什么?

24.

和谐是人类永恒的追求,隋唐时期的社会发展变化,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依然有着很多可借鉴的地方。根据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和谐】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来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忆昔》

(1)材料一描述的是哪一个盛世局面?缔造这一盛世的君主是谁?请写出唐朝另一个盛世局面。
【君主与大臣的和谐】
材料二  李世民认为国家兴衰的关键在于是否能通过纳谏防止和改正错误,因此他提倡和鼓励诤谏……使君臣共商国是成为了当时的政治特色,对巩固君臣关系和臣属的忠君思想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齐康允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朝时期著名的一对相处融洽的君臣。
【国家与人才的和谐】
材料三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摘自高明《琵琶记》

(3)材料三描述的科举制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武则天时期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了哪一制度?
【人与自然的和谐】
材料四
202311012138128579
(4)材料四是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哪一重要水利工程?该工程的南北起止点分别是哪里?

2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
202311012138128579

——根据付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整理

材料二  隋唐时重新建立起大一统的帝国并且使之更为完善,接下来100年间的和平与繁荣使唐朝国力大大超过了汉朝,同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这一进展反过来又推动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出现的时期并说说这个时期出现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唐朝在文化方面取得的 突破性进展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两位人物的主要事迹分别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国家兴盛所需要具备的因素。

26.

唐代是一个既善于继承,又做到了兼收并蓄的朝代。唐朝坚持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的开放胸襟;重视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理解并吸收消化外来文化,通过丝绸之路将周边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化串联在一起,相互交融与影响并且进行着双向交流。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它自隋发端,终止于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它实施的一千多年间,对中国的政治走向,社会格局乃至世界政治文明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抑制了门阀世族势力,扩大了官吏来源,实质上反映了隋唐时期阶级关系的变化;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有利于政治的清明;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材料二
202311012138128579
材料三  宗教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使唐文化更加热烈多彩,更富生命活力……黄留珠先生在《周秦汉唐文明》中说: 在秦汉与隋唐时代,道教经历了一个由生产而逐渐走向成熟的发展过程;而佛教则走过了一段由外来文化在中国生根、发芽乃至壮大最终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部分的路程 ,印度佛教在其发展兴盛衰败新生后融入了中国社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1)材料一中的 指的是我国古代的哪一制度?它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依据材料一谈谈它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2)为加强对地图中①处的管辖,唐朝时先后设置过哪些机构?地图中②处是哪一政权?列举唐与该地区交流的史实。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唐朝时推动 印度佛教融入中国社会 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唐朝时,谁曾受日本僧人邀请赴日传授佛经、传播中国文化?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唐朝的开放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27.

隋唐时期,中华民族以无穷的魅力向世界展现了一个和平繁荣的和谐社会景象。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唐太宗

材料二  隋唐时期开创的考试选官制度为知识分子进入仕途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为统治阶级广选人才创造了一种机制。
材料三  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尺带珠丹

材料四  唐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伴随着对外交往的活跃,繁荣的唐朝文化传遍世界,影响着世界,至今各国仍称中国人为唐人。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唐太宗对治国安民的认识,这一认识是什么?他采取了相应的什么措施?
(2)材料二中的 选官制度 指什么?唐朝时,武则天是如何完善这一选官制度的?
(3)材料三中 和同为一家 反映了唐朝与哪一民族的友好关系?
(4)材料四中唐朝 对外交往的活跃 得益于唐朝实行的怎样的对外政策?请你举出一例唐朝影响世界的史实。
(5)请结合上述材料,回答唐朝的民族政策和对外交往留给我们什么历史启示?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材料二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材料三 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材料四


图一
松赞干布


图二
文成公主

材料五


《步辇图》


《天王送子图》

(1)材料一中提到的 是哪位皇帝在位时开始开凿的?
(2)材料二中提到的 涿郡 江都 分别指今天的什么地方?
(3)材料三反映此河开通后有什么作用?
(4)材料四中图一是我国唐朝时期哪一少数民族政权的首领?唐朝哪位皇帝在位时将图二中的文成公主和亲于他。
(5)材料五中《步辇图》和《天王送子图》的作者分别是谁?

2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唐盛世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最为辉煌的篇章,起于公元7世纪上半期,终于公元8世纪中叶。唐朝政治开明,思想解放,人才济济,疆域辽阔,国防巩固,民族和睦,在当时世界上呈现出无比繁荣昌盛的形象。
材料二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

材料三  唐朝的繁盛吸引了当时世界各国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帝国自身也以强大的国力、博大的胸怀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全面的开放和广泛的交流使唐朝文明更加辉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唐朝两个盛世局面的名称。
(2)材料二中反映了唐太宗实行什么民族政策?针对图所示情况说明,唐太宗是如何加强唐蕃关系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唐朝时期我国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的两位杰出高僧。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的时代特征。

30.

解读唐诗,品味历史。
某校七年级2班的历史老师发起了 搜集唐诗,解读历史 的系列探究活动。以下是系列活动之一,请你也积极参与吧!
【搜集唐诗】
(1)请你分享一下,搜集唐诗的途径有哪些?
【唐诗解读】
以下是2班同学搜集到的两组唐诗,请你参与到对唐诗的解读过程中。
第一组
①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杜甫《忆昔》

②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

——王建《凉州行》

③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李白《哭晁卿衡》

第二组
①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杜甫《无家别》

②重镇如割据,轻权绝纪纲。军州体不一,宽猛性所将。……

——杜甫《入衡州》

③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不第后赋菊》

(2)第一组诗句分别从哪些方面描绘了唐朝的盛世景象?
(3)第二组诗句中的①②两句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或现象?
(4)《不第后赋菊》的作者为了实现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的愿望,采取了什么行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主题归纳】
(5)依据上述两组唐诗及其解读,归纳此次探究的主题。

31.

诗歌反映社会生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咏史诗·汴水
【唐】胡曾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汴河怀古
【唐】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1)据材料一,两首诗都是对我国古代哪一工程的评价?两人的评价有何不同?
材料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唐·杜甫(《忆昔》)

(2)据材料二指出,该诗人看到的是什么景象?后人如何评价他的诗歌?
材料三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唐·杜甫《春望》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3)根据材料三,两首诗歌反映的社会现象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你如何看待这一历史事件?

32.

隋唐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突飞猛进的发展,使中国封建社会出现空前繁荣的景象,并在当时的世界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政要》记载了唐太宗执政23年的 语录 ,在23年执政中,前18年44次公开承认错误。这44次是有文字记录的承认错误,其中有4次是发布 罪已诏 。唐太宗自己说,贞观之治,功在魏征之誓言。魏征能够不断提出批评和意见提醒我,所以我才能把国家搞好。
材料二  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通过公开公平的考试,选拔优秀人才。
材料三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与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

(1)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的繁荣局面被称为什么?并据材料一,从统治者唐太宗自身的角度,概括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所提到的 最早的考试制度 是什么?据材料二,指出它与以前的选官制度相比,这一制度有什么优点?
(3)材料三中的 此河 是什么河? 此河 的开通对当时社会发展起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33.

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建树,也影响了周边诸国向中国朝贡、学习。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制度创新篇)

材料一  隋唐时期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打开了入仕的大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经济发展篇)

材料二


图一


图二

(民族关系篇)

材料三  松赞干布迎回公主后,百姓对文成公主非常喜爱,一首藏族民歌《唉马林儿》唱道:不要怕过宽大的草原,那里有一百匹好马欢迎你。不要怕过高大的雪山,有一百头驯良的耗牛欢迎你。

——芈一之《文成公主与汉藏关系》

(对外关系篇)

材料四  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了这样一段话: 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1)材料一中的 选官制度 是什么?这一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间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这一 选官制度 在唐朝有哪些发展?(答出2点即可)
(2)材料二中的图一和图二分别反映了唐朝哪两个行业的进步?此外,唐朝出现的新的灌溉工具是什么?
(3)材料三叙述的事件发生在哪位皇帝在位时期?该事件体现了当时中央政府怎样的民族政策?
(4)材料四中的 伟大僧人 是指谁?唐朝时,到日本传授佛经的扬州大明寺高僧又是谁?这两位历史人物的伟大贡献有何共同意义?
(5)综上所述我国隋唐时期的社会特征是什么?

34.

著名史学家王夫之称:隋亡而法不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来得天下之易者,未有如文帝者。

——(清朝)赵翼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隋 得天下 皇帝是哪一位?新的政权定都哪里?
材料二 唐太宗在位23年,为大唐帝国打下坚实的基础。从高宗到武则天,长达56年,他们继承贞观精神,为开元盛世准备了条件。开元总共28年,唐玄宗将 依贞观故事 治国具体化,唐王朝进入真正的盛世。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中国历史都迈入一个巅峰时代。

——摘编自任世江《大唐的辉煌与社会风尚》

(2)材料二中在唐太宗、唐玄宗时期分别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武则天时期与这两个盛世有着怎样的关系?
(3)材料二中这一时期手工业迈入一个巅峰时代,请说出这一时期制瓷业方面的成就(两例)。
材料三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4)读示意图,写出城市A.B.C的名称。结合材料和所学,写出大运河开通起到的作用。

35.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也是当时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强大国家。
【惠民利民、安民富民】
材料一  唐太宗认为,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徵曰: 何谓为明君暗君? 徵曰: 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太宗甚善其言。

——《贞观政要》

(1)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 贞观之治 的盛世局面,根据材料一概括 贞观之治 出现的原因。
材料二  忆昔(节选)
(唐)杜甫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注:纨、缟指的是山东一带生产的丝织品。)
(2)根据材料二概述 开元盛世 时期的社会状况。
【亲仁善邻、协和万邦】
材料三  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应该常去)。

——《日本书纪》

材料四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唐文化)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3)材料三写到日本认为应 常须达 大唐国 ,当时把使节称为?日本派遣使节到唐朝。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 鉴真盲目航东海 的历史意义。
(4)综合以上信息并结合所学,概括盛唐气象的表现。

3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

材料二  唐朝采用了和亲的方式来巩固和发展民族关系,李世民在位的二十二年中,嫁给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的唐公主、宗室皇帝之女就有六人。

——赵马《略论贞观时期的民族政策》

材料三  唐代中国,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国力强盛。唐文化融合域外文化,深为当时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唐朝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大唐文化传播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

——摘编自《中外文化交流史》(王介南)

材料四  天宝元年(742年),日本学问僧荣睿和普照拜访鉴真,代表日本圣武天皇邀请他去日本传播佛教。鉴真欣然应允,前4次均未成功,第5次又遇狂风巨浪,风急波峻,船随浪涌,船上淡水缺乏,饮海水又腹胀。天宝十二年,他以66岁高龄,率二十多人乘一艘回国的日本遗唐使木船第6次东渡,终于到达九州,受到热烈欢迎。
(1)材料中的 是谁?材料体现了唐朝怎样的民族政策?
(2)依据材料二,指出唐朝巩固和发展民族关系的方式。请列举一例唐朝民族友好交往的史实。
(3)材料三中 唐朝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 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三指出唐朝对外交往的积极意义?
(4)材料四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鉴真受到日本人民尊重的原因。
(5)结合以上材料,请你就对外交流谈谈你的看法?

37.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提出、论证到勘探,历经数十年。该工程建成后,有效缓解了京津地区的用水紧张局面。我国古代也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2311012138128579
材料二  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中写道: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永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材料三  隋朝时并没有像今天这样现代化的开凿工具,那么古人是怎样在较短的时间内开通全长2000多千米的大运河的呢?原来,我们的祖先充分运用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大运河的绝大多数河段都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加以疏浚、改建和扩建,新开凿的河段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1)将材料一图中A.B.C对应的内容补充完整。
(2)材料二中的 此河 是谁下令开凿的?开凿此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3)除隋朝大运河外,请你再写出一个我国古代著名工程。
(4)结合材料三中对隋朝大运河开凿情况的描述,谈谈你的体会。

38.

某班准备按照 确立主题—史料收集—叙述评价 的步骤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同学们确定的研究主题为历史人物唐太宗。以下表格展示的是该班不同小组的研究经过与成果。请你与他们一起交流分享。

研究小组

史料收集

叙述评价

自突厥颠利破后,诸部落首领来降者,皆拜将军中郎将,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殆与朝士相半。

——引自【唐】吴兢《贞观政要》

唐太宗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

唐太宗尝谓侍臣曰:君依于国,国依于民。………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引自【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唐太宗统治期间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

唐太宗居位已来,不善多矣,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

——引自【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唐太宗晚年安于享乐,大兴土木。

(1)结合所学,三个小组中哪一小组所搜集史料的可信度最高?为什么?
【叙述评价】
(2)指出上述三组 叙述评价 中明显与史料不符的一组,并做出修改。
(3)乙组收集的史料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思想认识?由此他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4)综合乙组和丙组的研究,请对唐太宗做出较为全面的评价。
【学以致用】
(5)通过上述研究,你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应遵循哪些原则?
(6)参考上述研究步骤,请你选取本学期所学的其他历史人物一名,开展研究活动,完成下列表格。

历史人物

主要事迹史实

评价结论

39.

隋唐时期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在制度建设、民族和睦,还是在对外交流方面都有着这辉煌的成就。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2311012138128579
材料二  进士科开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之际。缙绅虽位及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摘自王宝保《唐摭言》卷I《散序进士》

(1)材料一图示的是当时哪一政治制度,材料二进士科的设立标志着哪一制度的确立,材料二反映的选官制度有何影响?
材料三  夏四月丁酉,御顺天门,军吏执颉利以献捷。自是西北诸藩咸请上尊号为 天可汗 ,于是降玺书册命其君长,则兼称之。

——《旧唐书》

材料三   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关系密切,如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唐朝还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中国历史·第二册》

(2)材料三中的 天可汗 指的是谁,他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为推动民族交融的发展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四
 
(3)材料四中两个人物是谁?

40.

唐朝是中国古代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它政策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四海,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有关唐朝历史主题的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唐·杜甫《忆昔》

(1)材料一中的唐诗描写了唐朝开元时期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当时的统治者是谁?这一盛世局面的出现与他采取的哪些措施有关?
材料二


A


B

(2)唐朝经济繁荣,农业生产工具有很大改进。请依据图A和图B分别写出当时出现的两种新的先进生产工具的名称和新农具的用途。
材料三  上说: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资治通鉴》

(3)材料三体现了唐朝皇帝的什么民族政策?这一政策有哪些表现方式?
材料四
  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 我祖、父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4)材料四中的吐蕃人是今天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材料中的 公主 是指谁?
材料五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5)材料五反映了唐朝对哪个国家的重要影响?举例说说有哪些重要影响。

4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6世纪80年代,在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后,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同时中国也迎来了一个繁荣开放的时代……
(1)隋的统一与繁荣主要与哪位皇帝有关?
材料二  《全球通史》中写道: 这一制度,中国推行了一千三百余年;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
(2)材料二中的 这一制度 指什么?它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三

项目

隋初

隋盛时

结论

人口

三千多万人

四千六百多万人

垦田

一千九百多万顷

五千五百多万顷

粮仓

长安太仓

洛阳含嘉仓、洛口仓

材料四  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贞观政要》

(3)请你补全材料三中的结论部分,并说明材料三、四反映的隋朝社会景象出现的原因。
材料五  炀帝遂恣荒淫。登基之初,即建洛阳,每月役(征发)丁二百万人。导(疏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丁男不充(成年男子不够),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

——杜佑《通典·历代盛衰户口》

(4)材料五中列举了哪些隋炀帝不恤民力的史实?据此分析隋朝由盛而速亡的主要原因。

42.

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至今令人神往。让我们穿越时空,梦回唐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科举选人才】
材料一  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科进士缀行而出,喜曰: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矣! ……正所谓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1)由材料一可知,科举制最大的受益者是谁?由此可见,科举制度实施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为政之道】
材料二  (唐)太宗谓侍臣曰: 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
(2)材料二反映了唐太宗哪一治国思想?他在位时,开创了哪一盛世?
【对外交流】
材料三  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唐帝国,很快实现了唐太宗提出的 四夷自服 的目标。长安成为世界性城市,每天聚集数以千计的不同肤色和服饰的外国人。唐文化通过各国的使节、商人、僧侣、学者、留学生被传播到亚欧各地,而影响最深的则是东亚地区,形成了以唐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
(3)根据材料分析唐文化圈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哪些?
(4)列举唐朝为中日、中印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的代表人物各一人,并选择一个说出其贡献?
【技术创新】
材料四


1


2

(5)唐朝经济繁荣,农业生产工具有很大改进,请写出材料四中两种农具的名称?
(6)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唐朝时期的社会特点?以史为鉴,唐朝的发展对今天我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有何借鉴?

43.

唐朝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世界上声名显赫。它多元开放的风范,开拓创新的气魄,昂扬进取的精神,影响至今。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唐·杜甫《忆昔》

(1)据材料一指出该诗人生活在唐朝哪位皇帝在位时期?他的诗被后人称誉为什么?
材料二  贞观初年,太宗同意用18岁以下男子服兵役。中书省拟定敕文,文件到门下省,魏征坚持认为不可,没有签署,前后来回多达四次。太宗发怒,召见并当面责备魏征……魏征以征税失信为例,劝说太宗减少税赋和兵役…太宗说,我的过错很大,于是收回成命。

——据【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八》编译

(2)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材料三  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3)阅读材料三,据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 成熟办法 。举出唐太宗 赢得了他们的爱戴 的史实。
材料四  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使得当时的中外交流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唐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中国同亚非欧频繁往来,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域外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音乐舞蹈相继传入中原地区,并日益流行,出现了 胡风盛行 的景象。玄奘西行带回大量佛经,他撰写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天竺等地区的宝贵资料;鉴真东渡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上材料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举出一个唐朝中外交流典型事例。根据材料四,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唐文化的特点。

44.

文物是历史文化遗存,是历史的实物见证。为了更真实生动地感受唐朝历史,某校七年级学生开展 假如文物会说话 的探究活动,请你一起来参加。
【文物展盛世繁荣】


图一
《耕织图》


图二
《骑骆驼乐舞俑》

(1)图一中耕地的农民可能使用的耕地工具是什么?请再举出一例唐朝发明的农业生产工具。图二中的精美工艺品属于唐朝陶瓷器的哪一种类?
【文物话民族交融】


图三
《步辇图》


图四


图五
《大唐西域记》书影

(2)图三的画卷反映了唐蕃和亲这一历史事件,写出和这一事件相关的两个重要历史人物。唐蕃和亲有何重要意义?
【文物写中外交往】
(3)请结合图四塑像中的人物和图五中书的作者的事迹谈一谈唐朝对外交往有何特点?(要求史论结合,观点明确)
(4)通过上述对唐朝历史文物及所学知识的探究,你认为唐朝是怎样的一个朝代?

45.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

——唐太宗

材料二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材料三  见下图(大雁塔)唐朝时,新科进士常在此塔下题名留恋。
材料四  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孙中山

(1)以上材料都是围绕我国古代哪种选官制度而言的?(2分)
(2)该制度正式诞生于哪个皇帝在位时?(2分)
(3)该制度到什么时候被废除(2分)?
(4)该制度经过不断完善,形成了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个阶段。其中殿试开始于哪个皇帝?(2分)
(5)此外,唐代对该制度的完善作出重要贡献的还有哪两位皇帝?(4分)

46.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位伟大政治家。阅读下列唐太宗的言论(均摘自《贞观政要》),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材料二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材料三  天下英雄尽入吾彀(圈套)矣。
材料四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族皆依朕如父母。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思想?历史上把唐太宗统治的繁盛局面称为什么?(4分)
(2)材料二中的认识使唐太宗善于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请举出被他重用的贤才。(2分)
(3)唐太宗通过何种制度将材料三中所说的 天下英雄 纳入 中?(2分)
(4)从材料四可以看出唐太宗采取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并写出唐太宗时期与吐蕃友好往来的具体事例。(4分)

二、识图题

47.

请你仔细观察下图,结合所学内容并回答问题。(9分)

(1)下图描述的是_________(水利工程的名称)?
(2)运河两端城市的现今名称:

三、材料题

48.

隋朝的统一,开创了隋唐时期300多年的 大一统 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9分)
【隋朝兴亡】
材料一  公元6世纪80年代,在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后,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同时中国也迎来了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材料二  炀帝遂恣荒淫。登基之初,即建洛阳,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
【人才选拔】
材料三  《全球通史》中写道: 这一制度,中国推行了一千三百余年;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
(1)隋朝走向繁荣开放主要与哪位皇帝有关?(2分)
(2)材料二中列举了隋炀帝哪些压迫农民的史实?你认为隋朝由盛而速亡的原因有哪些?(4分)
(3)材料三中的 这一制度 指什么?它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3分)

49.

看千年古国,游历史长河,听盛唐夜唱,看雄才大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  他是唐朝初年的一位政治比较清明的皇帝,他引用了 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来作为自己治理国家的思想依据,并开创了唐朝初年的治世局面。
材料二  他去世后,唐太宗十分痛心地说: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他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材料三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1)依据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所述的治世局面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中被唐太宗称为 一面镜子 的人是谁?(2分)
(3)材料三所描述的是哪一治世局面?(2分)
(4)以上相关两位皇帝在治理国家方面有哪些共同之处?(2分)

50.

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以 我心目中的隋唐 为主题,开展了如下探究活动。(13分)
【杰出帝王】
材料一


1 隋文帝


2 唐太宗


3 唐玄宗

【重大工程】
材料二


4 大运河


5 长安城

【制度创新】
材料三  隋唐时重新建立起大一统的帝国并且使之更为完善,接下来100年间的和平与繁荣使唐时国力大大超过了汉朝,同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这一进展反过来又推动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对外交流】
材料四  唐朝是中国古代外交非常活跃的时期,唐朝的社会经济繁荣景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唐朝又以兼容并包的开放政策吸纳外来文化之精华,在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灿烂的中华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友好邻邦,使中国成为东方文化的渊源,形成了中华文化圈。
(1)材料一中三位杰出帝王,请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位,概括说出其主要功绩。(2分)
(2)根据图4,要将一批粮食通过大运河从涿郡运到洛阳的洛口仓,所通过河段名称是什么?图5长安城在当时唐朝和世界有怎样的地位?(3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在制度和文化方面取得的哪些 突破性进展 ?(4分)
(4)根据材料四,概括唐朝外交活跃的的原因。 灿烂的中华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友好邻邦 ,请以唐朝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史实加以说明。(4分)

5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  天宝(唐玄宗后期的年号)初年,中央禁军仅12万人,而边境十个军镇拥兵49万……胡人出身的边将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拥兵15万……唐玄宗自杨贵妃入宫之后沉湎于饮酒声色之中,出现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的现象。
材料二  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 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1)唐玄宗统治后期,爆发了安史之乱。写出安史之乱的发动者和起止时间。(2分)
(2)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2分)
(3)结合材料二分析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产生的影响。(3分)

5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材料二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材料三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朝大运河的南北两端分别是哪里?大运河的开通有何意义?
(2)材料二的诗句与我国古代哪一制度有关?这一制度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3)唐太宗经常以材料三中的这句话告诫自己,这说明他认识到了什么?在他的统治下,唐朝出现了什么局面?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请概括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

5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亡。
材料二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材料三  殿试第一称 状元 ,号称 大魁天下 ,是科举考试中的最高荣誉。
材料四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1)依据材料一分析,唐太宗吸取了哪个朝代灭亡的教训?唐太宗在位时,非常重用人才,请列举一例。
(2)材料二是他在哪一位大臣病逝后说的?唐太宗注重完善科举制,什么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3)依据材料三,首创殿试制度的女皇是谁?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为后来什么繁荣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4)唐朝农民发明的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分别是什么?
(5)材料四反映唐太宗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由此他被各族首领尊称为什么?

54.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谓侍臣曰: 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
材料二  唐朝人口统计表

时间

人口数

649

1900万人

726

4141万人

741

4531万人

材料三  (下图)


图一


图二

材料四  唐朝对外交往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都城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在位时的哪些治国思想?
(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人口发展呈现出怎样的趋势?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唐朝人口发展呈现出这种趋势与哪两个盛世有关?
(3)唐朝经济繁荣,农业生产工具有很大改进,请依据材料三的图一和图二,分别写出灌溉、耕作工具的名称。
(4)根据以上材料,请你概括唐朝时期社会特点。

55.

目录是一本书的索引,是全书内容的提要。阅读《大唐帝国》的有关目录,探究下列问题。

目录

第一章 自立门户:大唐奠基
第二章 天可汗 :盛名下的唐太宗
第三章 千古一帝:圣神皇帝武则天
第四章 开元盛世:古代中国的巅峰
第五章 由盛到乱的转折:安史之乱

——节选自《大唐帝国》

(1)大唐王朝的开国君主是谁?唐太宗为什么会被称为 天可汗
(2)第四章 古代中国的巅峰 出现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毛泽东曾说: 唐玄宗不会做皇帝,前半辈会做,后半辈不会做。 请你根据目录指出毛泽东如此评价唐玄宗的史实依据是什么。
(4)从大唐帝国的兴衰历程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56.

活动探究: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 多元一体 中华民族的历史。下面是某班同学以 民族交融 为主题设计的活动探究方案,请你参与完成。
活动一 【疆域变迁——民族认同】
材料一 春秋时期有众多的诸侯国,其中比较强大的有十几个。……战国时期的连年战争,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各诸侯国的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朝完成统一的重大意义。
活动二 【民族认同——多元一体】
材料二 (太和十八年十二月)壬寅,草衣服之制。……(太和十九年)六月已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丙辰,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戊午,诏改长尺大斗,依《周礼》制度,班之天下。

——魏收《魏书》卷七《高祖纪下》

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2)根据材料二,写出一项具体的改革措施。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活动三 【多元一体——巩固发展】
材料四

地区

措施

朝代

对新疆地区

对西藏地区

唐朝

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唐太宗时期,松赞干布求娶A唐穆宗时期,唐蕃订立友好盟约,唐蕃会盟碑

元朝

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

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辖,掌管西藏军民各项事务。

清朝

平定大、小和卓分裂祖国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进行管辖;妥善安置回归祖国的土尔扈特部。

中央政府对历代达赖和班禅进行册封;1727年,设置B,监督西藏地方政务;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规范管理西藏。

——改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3)完成表格,在A.B两处填上适当内容。根据表格归纳历代王朝处理边疆问题的有效方式。(至少答出两种)
活动四 【提升认识——家国情怀】
(4)通过主题活动的探究,谈谈你对中华民族 多元一体 的认识。

57.

唐太宗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的著名君主。古今中外对他的评价不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于后世之君,莫不列之讲读,形之论议,景仰而效法焉。夫二帝三王之事尚矣,两汉之贤君六七作,何贞观之政独赫然耳目之间哉? 然屈己以纳谏,任贤而使能,恭俭而节用,宽厚而爱民,亦三代以下,绝无而仅有者也。后人之君,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岂不交有所益乎?

——元代著名的史学评论家戈直,《贞观政要集论》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元代史学评论家戈直如何评价唐太宗?列出一个唐太宗贞观年间以进谏而著名的人物。

材料二
盖盛时代,中国实以东方共主之姿态出现,四夷君长群尊中国皇帝为天可汗,中国声教之远播,异族向慕之竭诚,可见一斑。原来中国传统文化经数千年之发展,至此而国家统一,政治安定,故文化发展得作一大集结。

——严耕望在《唐代文化约论》

(2)材料二中 四夷君长群尊中国皇帝为天可汗 指谁?列出史实说明 中国声教之远播,异族向慕之竭诚,可见一斑

材料三
他认为对后世的中国文人来说,太宗代表了一个文治武功理想地结合起来的盛世:国家由一个精力充沛但聪明而谨慎的皇帝治理,他牢固地掌握着他的帝国,同时又一贯谦虚耐心地听取群臣,这些大臣本人也都是卓越的人物的意见。太宗的施政作风之所以被人推崇,不仅由于它的成就,而且由于它接近儒家的纳谏爱民为治国之本这一理想,另外还由于它表现了君臣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

——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

(3)材料三中提到的 太宗代表了一个文治武功理想地结合起来的盛世 是什么盛世?他的施政作风体现了儒家的什么思想?

材料四
司马光又叹唐太宗曰: 驱策英雄,网罗俊义,好用善谋,乐闻直谏,拯民于水火之中,而措之衽席之上,使盗贼化为君子,呻吟转为讴歌,衣食有余,刑措不用,突厥之渠,系颈阙庭,北海之滨,悉为州县!
(4)唐太宗用什么方法 驱策英雄,网罗俊义 ?该方法何时诞生?有什么作用?

材料五
唐太宗早年励精图治,为国为民,而且非常开明,所以并不在意史官的记录。但是晚年的唐太宗因为好大喜功,所以他开始非常看重自己在史官笔下的形象,不想自己的人生有污点。

——搜狐网《明君也昏庸:一代明君唐太宗在晚年也被认为是昏君》

(5)综合上述材料,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主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评价历史人物应坚持哪些原则?

58.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隋唐时期……庶族中小地主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他们积极要求参政,希冀通过某种形式改变政治地位。而统一的中央集权官僚体制的确立,又急需一大批有能力、有才华的官吏充实到官府机构中去,从而使政令畅通,官僚机构得以正常运转,实现进一步遏制地方割据势力、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目的。

——谢兰荣主编《中外教育简史》

材料二  (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编者注:比喻他人进入自己的掌握之中)矣! ……故有诗云: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末五代]王定保《唐摭言》

材料三  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美]丁韪良《西学考略》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科举制出现的原因有哪些。(写出两点即可,2分)科举制正式确立于哪位皇帝统治时期?(1分)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1分)
(2)材料二中,唐太宗用什么办法使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 ?(1分)他是怎样进一步完善这一 长策 的?(1分)
(3)材料三中,这项制度让 西国莫不慕之 的原因是什么?(1分)举一例我国现代社会中 设考试以取人才 的制度。(1分)
(4)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你用一句话说说创立科举制的影响。(2分)

59.

习近平说: 我们学习历史,要结合我们正在干的事业和正在做的事情,善于借鉴历史上治理国家和社会的各种有益经验。 隋唐时期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具有影响力的国家之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隋朝的统治基本稳固之后,杨坚开始着手对付南方的割据势力。……隋文帝杨坚终于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自东汉末年以来三百余年的纷争割据的局面也终于结束了。

——《线装经典》编委会《中国上下五千年》

材料二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编者注:大腿)以啖(编者注:吃的意思)腹,腹饱而身毙。

——[唐]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三  开元初……四方丰稔(编者注:庄稼成熟),百姓乐业。户计一千余万,米每斗三钱。丁壮之夫,不识兵器。路不拾遗,行不赍(编者注:携带)粮。

——[宋]王谠《唐语林》卷三《夙慧》

材料四  唐代中国,是世界文化的重心,是世界历史演进的总动脉。融合域外文化的唐文化成了世界性文化,深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他们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唐文化传播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

——张大生《话说中国文明史》(第四卷)

(1)材料一写出隋文帝统一全国具有何重要历史意义。(1分)列举一例他统治时期的政治措施。(1分)
(2)材料二体现了唐太宗什么思想?(1分)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采取怎样的经济发展措施?(1分)其开创了哪一盛世局面?(1分)
(3)材料三可以用于研究中国历史上哪位皇帝在位时期的政绩?(1分)材料描述的盛世景象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1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举出唐朝 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 又把唐文化传播四方 的史实。(2分)综合上述材料,说说隋唐历史中有哪些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1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