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上学期期中练习历史试题(纲要上+纲要下前6单元+选择性必修相关)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北京市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7 浏览数:400

一、单选题

1.

晋陕大峡谷东岸的山西兴县碧村遗址,是一座有内外双重城垣的石城,城内遗存面积达75万平方米。研究表明,距今4000多年前的居民在此居住,形成以粟为主要粮食作物、并养殖猪羊牛的农耕经济;与同期的陶寺、石等古国遥相呼应。这一城垣遗址的发现(  )
①反映当地先民的定居和防卫等条件 ②证明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国家出现
③说明当时人们已成为食物的生产者 ④提供中华文明起源的又一考古证据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

《竹书纪年》载:“(西周)昭王十六年,伐楚荆,涉汉(汉水)” 过伯簋 铭文(如下图):“(昭王时)过伯(封地在今山东)从王伐反荆,孚(缴获)金(铜),用乍(作)宗室宝尊彝。 运用这两则史料,可以证实的有(  )

过伯簋

①昭王带兵征伐不臣服于周的楚 ②昭王十六年楚地向周王贡献铜
③诸侯有带兵随周王作战的义务 ④儒家学说传播到长江流域的楚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3.

东汉末年,为镇压黄巾起义,汉灵帝选任重臣担任州的行政长官, 出(刘)焉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太仆黄琬为豫州牧,宗正刘虞为幽州牧,皆以本秩(保持原先的职位)居职。州任之重,自此而始 ;以前边地刺史和太守主兵的制度,也由边境州郡推广至腹地。以上举措的影响是(  )

A.造成了地方割据的局面B.强化了皇帝的专制权力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D.有利于对地方官员监察

4.

引经注律,是指汉代儒家学者根据儒家经义来研究、解释法律,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是重要的变化。下列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于法律的言论中,反映了 引经注律 趋势的有 (  )
律法断罪,皆当以法律令正文 (《晋书·刑法志》)
峻礼教之防,准五服(血缘亲疏)以制罪也 (《晋书·刑法志》)
齐之以法,示之以礼 (《魏书·刑法志》)
④“(南朝陈)不孝及内乱者……终身不齿 (《隋书·刑法志》)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5.

以下魏晋隋唐时期的史实与结论对应准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其母冯太后的支持下,实行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等

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唐穆宗长庆年间,唐与吐蕃会盟,立碑于逻些拉萨,碑文写道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唐朝与吐蕃基本停止了纷争,保持和平相处

唐代刘肃的《大唐新语》载:高祖尝幸国学,命徐文远讲《孝经》僧惠乘讲《金刚经》,道士刘进嘉讲《老子》”

反映唐初在文化流域兼容并包的特点

《唐律疏议》规定:诸主殴部曲依附民至死者,徒一年。故杀者,加一等诸部曲、奴婢过失杀主者,绞

反映唐代生活成员的地位趋于平等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6.

隋唐时期,政府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对照,称为 貌阅 ,以核定户籍,严防不实;唐朝政府规定户籍三年一造。其目的是(  )
①提供赋役征发的依据 ②严格官员的考试诠选
③完善基层管理与治安 ④强化羁縻府州的职权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7.

对下图 杭州户数迅速增长 的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
①江南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 ②大运河加强了南北的交通
③隋文帝灭陈,实现了统一 ④ 靖康之变 和南宋建都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8.

关于辽宋夏金元的历史,对照下图表述正确的是(  )

A.契丹族首领阿保机在①建立辽B.元军占领②结束了南宋的统治C.金为控制中原地区迁都到③处D.元朝设宣政院加强对④的管理

9.

摘录《元史·地理志》中元朝设置的部分行政区及其辖区,如下表。①处应填写的是(  )

行政区

管辖的路府州县例举

统山东西、河北之地,谓之腹里大都路、上都路、保定路、济南路、大同路等

岭北行省

统和宁路总管府……以西有哈喇和林河,因以名城

江浙行省

为路三十、府一、州二杭州、湖州、台州、福州、泉州等

A.中书省B.陕西行省C.甘肃行省D.江西行省

10.

《明史·职官志》载: 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司礼监)之批红……于是朝廷之纪纲,贤士大夫之进退,悉颠倒于其手。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出现了外戚专权和党锢之祸B.内阁大学士能决策国家大事C.明中后期宦官专权问题严重D.明朝中央政府治理效能提高

11.

俺答汗对明朝将领王崇古表示: 天子幸封我为王,藉威灵长北方诸酋,谁敢不听?誓永守北边,毋敢为患。即不幸死,吾孙当袭封,彼衣食中国,其忍背德乎? 上述材料说明(  )
①归顺朝廷有助于稳固俺答的权位 ②俺答衷心认同于明朝臣属的身份
③册封的礼仪和事务由理藩院掌管 ④经济交流能够促进边疆地区安宁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2.

清朝道光年间,四川《内江县志要》记载: 沿江左右,自西徂(cú,到)东,尤以艺蔗为务。平日,众夫力作,家辄[雇]数十百人……辘轳(压榨甘蔗)煎煮(蔗汁),昼夜轮更。其壅资工值(利润),十倍平农。 据此可知当时(  )
①制糖业有雇佣劳动 ②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形成
③已经出现手工工场 ④多种经营增加经济收入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3.

某学生在历史选择性必修的学习中,根据拓展阅读的相关内容制作了如下的时空变迁图示。据图可以推断,该生拓展阅读的内容是(  )

A.古代印欧人的迁徙B.苏美尔人的城市与商贸C.古代埃及国家统一D.美洲作物在欧亚的传播

14.

1877年出土的一块石碑上刻有公元前419年雅典与阿尔哥斯等城邦缔结条约的铭文,考古学家把它与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记载的盟约内容相对照,两者相差无几。由此可见,修昔底德(  )

A.记述了亚历山大征服波斯帝国B.重视社会文化史撰述C.注重推广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D.记载的盟约真实可信

15.

阅读10—12世纪德意志的科隆城市扩展示意图。对科隆城市发展的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
①罗马帝国统治时的扩建 ②城市工商业的发展
③城市取得了一些自治权 ④德意志国家的统一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6.

阿拉伯医学家伊本·西那在总结希腊和阿拉伯医学的基础上,写成《医典》。12世纪,这部系统的医学百科全书被译为拉丁语,直到17世纪仍是欧洲各大学的医学教科书。据此,对伊本·西那的医学成就评价准确的是(  )
①推动了希腊化时代的到来 ②融合欧洲和亚洲的医学成果
③促进西欧医学教育的发展 ④开创了欧洲实验科学的先河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17.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德意志各诸侯国 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利、特权、自由、优惠、自由行使领土权,不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或是礼遇的权利 。这一规定实质上(  )
①促进了德意志的宗教改革 ②承认了德意志各邦国为主权国家
③消除了德意志内部的纷争 ④在法律上确认德意志的政治分裂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8.

法国1791年宪法规定,年满25岁的男子享有公民权,同时规定 在法国任何地方缴纳至少相当于三个工作日价值的直接税并出具收据 非处于家仆地位,即不是领工资的仆人 的公民有选举权; 有真实证据证明已破产或资不抵债者 没有选举权。这导致700万公民中有近300万人被剥夺了选举权。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

A.以财产不平等代替出身不平等B.启蒙思想家的理想最终实现C.推翻了法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D.标志法国成文法体系的确立

19.

1806年,在被拿破仑的军队打败后,普鲁士被迫签订屈辱的条约,激起有识之士进行改革。1809年,威廉·洪堡出任普鲁士文化和教育大臣,提倡 民族教育 ,实行强制义务教育,发展师范教育,兴建大量工业学校,把大学建成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播机构。推动普鲁士教育改革的因素有(  )
①维也纳体系建立 ②工业革命的影响 ③民族意识的觉醒 ④普法战争的胜利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20.

1780年,自称印加王族后裔的图帕克·阿马鲁酋长发起暴动,冲击工场,占领村庄,运动席卷秘鲁南部地区。他宣布誓死战斗到底,目标是 废除劳役制、销售税、内地关卡以及其他各种苛捐杂税 。运动虽然被镇压,但此后西班牙人废除摊派劳役制。这反映了(  )

A.印第安人实现了自身解放B.拉美反抗殖民斗争的状况C.秘鲁率先实现了国家独立D.拉美的奴隶制度宣告结束

21.

在曼彻斯特,恩格斯一有空闲时间就与普通工人交往,详细了解英国工人的生活和斗争状况,还研究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和德国古典哲学。1844年,他在《德法年鉴》上发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英国状况》等文章,指出必须废除私有制。据此说明,恩格斯的实践与研究(  )
①注重汲取人类优秀思想成果 ②探讨了工业革命后社会变化
③实现了工人阶级的国际联合 ④总结英国工人阶级斗争经验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2.

西方学者在评论19世纪末非洲大陆的情况时写道: 短短的二十几年就把非洲大陆分割成了外交几何学家们发明的若干对称体。 直接造成非洲形成以上局面的因素有(  )
①罪恶的奴隶贸易造成非洲人口锐减 ②欧洲冒险家深入非洲内陆探险
③苏伊士运河开通后英法在北非扩张 ④柏林会议后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二、材料阅读

23.

【书同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战国时期七国)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戍役,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取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

——[汉]许慎《说文解字·序》

材料二
秦王朝实行 书同文 政策,既是一个重要的政治事件,也是我国汉字发展史上的转折点。小篆和隶书促进了文字的统一规范,为推行政令、传播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书同文 给政令上传下达提供便利,政令可以准确地传递到地方官僚手中;地方治理情况也能通过文书上传,并依此评价和问责治下官员。 书同文 为专制君主的法治提供了条件,统一的法律文本体现了统治者的意愿,在社会生活中做到 令行禁止
从实际使用看,隶书逐步占据主要地位,基本克服了因各地方言差异大导致的经济文化交往中的隔阂。汉初文字在构形和书写风格上都传承了秦朝的文字,是秦朝文字发展的延续。

——摘编自黄德宽《古汉字发展论》等

(1)依据材料一,指出战国到秦朝文字的演变。(4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 书同文 的历史意义。(6分)

24.

【河西走廊】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隋炀帝派谙熟西域诸地情况的吏部侍郎裟矩到张掖主持 互市 。裴矩到张掖 监知关市 后,倾心结交前来的官吏、商人等,了解各地的自然、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物产服饰、礼仪等情况,同时还阅读了大量的图书典籍,撰写了《西域图记》。《西域图记》记录的北道、中道(汉代的北道)和南道,是我国对丝绸之路通道的最早、最系统的记载。他还指出丝绸之路三条通道 总凑敦煌,是其咽喉之地 ,反映了隋朝政府官员对河西地区战略地位的认识比以前更为清晰。裴矩第二次来张掖主持 互市 时,邀请西域的使节及商人前来张掖等地参观访问。以张掖为中转站,到长安来的使臣和商人络绎不绝。

——摘编自刘进宝《敦煌学通论》

材料二
1036年,元昊夺取瓜(敦煌以东)、沙(敦煌)、肃(酒泉)三州,全部占有河西走廊,确立了与宋、辽三足鼎立的局面。西夏统治者在凉州(武威)设置地位仅次于首都的西凉府,府下又设类似中原的县、乡、社各级行政机构。元昊控制河西走廊之后,重视当地人才, 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 。凉州的石羊河水系以祁连山冰雪融水为主要来源,水资源丰富,有利于农田灌溉。西夏迁徙大量人口到凉州地区从事农业生产,凉州成为西夏的粮食和军需供应基地, 车辙马迹,辐辏交会,日有千数 ,商业贸易发展。西夏朝廷多次下发兴学政令,要求 州县各立学校 ,河西地区的郡县学也逐步设立起来。元朝人虞集记述: 夏亡,郡县废于兵。庙学尽坏,独甘州(张掖)仅存其迹。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说明裴矩主持 张掖互市 的作用。(6分)
(2)依据材料二,简述西夏统治时期河西走廊的地位及其发展。(6分)

三、开放性试题

25.

【人物评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0分)

查士丁尼一世相关史事摘录

作为皇位继承人,他学习了历史、法律、金融、行政、经济和建筑等方面的知识。

527年继位为皇帝,提拔了大批军事、司法、行政和宗教人才,制定了改革方案和军事征服计划。

为加强皇权,采取措施遏制大土地贵族逃避国家税收。

为保护帝国的商业利益,与波斯人争夺红海贸易控制权;从中国引进育蚕丝织技术,帝国的丝织业发展起来。

发动对西地中海地区的日耳曼蛮族的战争,重新将地中海变为帝国内海,使帝国领土面积几乎扩大了一倍。

认识到法律对巩固皇权的重要性,针对当时法律存在的矛盾冲突和使用不方便等问题,组织编撰了《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编》和《法学阶梯》。

为重现罗马帝国的光荣,重建君士坦丁堡,圣索菲亚大教堂成为拜占庭建筑风格的代表作。

统治期间,征收苛捐杂税,使各省陷入长期的贫困。

——摘编自[英]查尔斯·欧曼《拜占庭帝国史》和陈志强《拜占庭帝国通史》

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时期拜占庭帝国疆域扩展示意图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评价査士丁尼一世。
要求:史事归纳合理,评价客观公正;证据运用恰当,表述顺畅规范。

26.

【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4世纪时,欧洲的手工作坊雇佣工人数增多,引发了一些变化:行东本人不再是劳动力,变成了完全的经营者、监督者。行东的收入不再具有手工劳动收入性质,而变成了经验管理收入和利润收入,而利润收入主要来自对雇工和学徒的剥削。帮工和学徒成为主要劳动力,过去的师徒关系已经转变为雇主与雇工之间的关系。

——摘编自厉以宁《资本主义的起源》

材料二
朕的若干臣下……用树篱、堤坡和其他围栏将朕的英国王国内的一些市镇、村庄和其他地方圈了起来,他们将居住在那里的朕的臣民从自己的农田中驱赶出去,使上述房屋、市镇、村庄周围的区域和里面的农田、土地都沦为牧场,并为了他们的私人利益,在那里放牧羊群和其它牲畜。

——摘编自亨利八世给圈地调查委员会的谕令(1517年)

材料三
近代殖民主义的产生时期,正处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这一时期的殖民活动深深打上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性和残酷性的烙印,它既带有封建专制的特性,又充满着商业资本的贪婪。抢掠金银及贵重物品、不等价贸易、贩卖奴隶,专制统治及超经济的剥削等,成为这一时期殖民统治和掠夺的主要内容。
19世纪后,殖民侵略的目的除确保欧洲国家工业产品与剩余农产品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外,还要为本国的剩余资本寻找投资场所。因此,暴力和经济结合下的资本输出,最大限度地牟取了高额垄断利润。

——摘编自王助民《近现代西方殖民主义史》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14—19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四、材料阅读

27.

【中西文化交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明代中叶,西方传教士通过澳门进入中国内地。他们以传播欧洲科学文化为手段,导引信徒向慕欧洲文明和生活方式。他们介绍的西方科学主要集中在天文数学方面,介绍的并非西方科学的最新成就,但许多科学著作通过编译得以在中国流传,中国有了可供吸取的新的知识来源。
西方传教士为了适应、了解中国社会,开始钻研中国的经典。中国古代的主要经典和儒家学说,经意大利和法国人的介绍、研究,先后有了拉丁文和法文等译本,在欧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中流传。1671年法文本的中医著作《中国脉经》出版。1735年第一步系统介绍中国的历史、现状和科学的《中华帝国史》四册在巴黎刊印。中国的工艺品、园林、瓷器、绘画、丝绸和茶叶等也得到欧洲人的景仰。在启蒙运动中,中国的优秀文化曾给莱布尼兹、伏尔泰的哲学和魁奈、杜尔哥的重农派学说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不能过分夸大明清之际西学东传的规模与效应。原因之一,是西学知识、无论是科技还是艺术,只囿于宫廷和极个别士人,没能真正走入中国社会,更不要说被纳入科举,跻身主流文化;原因之二,是中国人以一种非常务实的态度选择性地接受西学,主要是选择一些能够满足农业社会需求的内容,而这部分内容并不多。

——摘编自张国刚、吴莉苇《中西文化关系史》第二版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16—18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6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