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福建省部分达标学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历史试题(纲要上第一至八单元)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福建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0 浏览数:332

一、单选题

1.

福建昙石山文化遗址地处闽江下游地区,该遗址发现大量海蚬、牡蛎、龟等类型的贝壳,有的地方堆积厚达3米多。遗址中出土的凹石与北方内陆的砾石相似,但凹石是一种贝类食物加工工具。此外,还出土少量农业工具,如石锛、石刀。由此可知,昙石山文化(  )

A.属于旧石器时代B.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特征C.与中原文化迥异D.在生产领域出现专业分工

2.

表1 各阶段人才流经战国七雄人次(单位:人)

排序

阶段

1

2

3

4

5

6

7

流动总数

前期

7

6

5

5

4

3

0

30

中期

24

22

15

14

10

7

4

96

后期

17

15

5

5

3

2

1

48

(注:统计样本为国籍相对明确的战国人才,表中诸侯国后的数字为流入人数)
据表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战国时期华夷观念淡薄B.政治人才流动最频繁C.侧面反映一国综合国力D.百家争鸣的政治反映

3.

《汉书·循吏传》记载,蜀郡守文翁看到当地 蛮夷 之风,于是选送小吏十余人到京师受业,而后即创办学校。《后汉书·南蛮传》亦记载 凡交阯所统……人如禽兽,长幼无别……后颇徙中国罪人,使杂居其间,乃稍知言语,渐见礼化 。这些举措(  )

A.说明了移民是边疆治理的主要方式B.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C.旨在践行 独尊儒术 的治国理念D.体现了地方治理注重教化

4.

劝进是古代臣子劝说掌权者登上皇位的一种行为,《劝进表》的内容一般有为登基行为正名、为劝进对象颂名或表明臣子立场与态度,这一现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为突出。其客观原因是(  )

A.社会动荡政权更迭频繁B.掌权者皆为非正当上位C.劝进者为获取政治私利D.儒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5.

表2

时间

诏令内容

至德元年(756

诸道得召人纳钱,给空名告身,授官勋邑号

广德二年(764

天下州县,各量定酤酒户,随月纳税

建中四年(783

凡屋两架为一间……上价间出钱二千,中价一千,下价五百

表2所示反映了当时政府(  )

A.力图解决财政困难B.积极应对安史之乱C.严守重农抑商政策D.已开始实施两税法

6.

南宋时,淮南路人口户数只及北宋神宗时的六分之一。《尊白堂集》记载: 所占虽多,力实不给,种之卤莽,收亦卤莽……大率淮田百亩所收不及江浙十亩。 这可佐证(  )

A.经济重心南移受阻B.战乱区耕作技术粗放C.政府执行重商政策D.宋辽战争致人口减少

7.

明太祖提出 盖制戎狄之道,当贱其所有,而贵其所无耳 。明政府遂将西宁卫与西番茶马交易中 上马给茶一百二十斤,中马七十斤,下马五十斤 的比价降到 凡上马每匹四十斤,中马三十斤,下马二十斤 。明政府此举(  )

A.以经济手段加强边疆治理B.实现了中央集权C.保证了西南边疆经济稳定D.有利于民族交流

8.

顾炎武评价当时的学风是 置四海之困穷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 。思想家朱之瑜斥之 不曾做得一事 与今和尚一般 。这表明他们都主张(  )

A.回归儒学B.工商皆本C.经世致用D.反对专制

9.

康熙帝声言: 朕披览史册,于前代帝王每加留意,书生辈但知讥评往事,前代帝王虽无过失,亦必刻意指摘,论列短长,全无公是公非。 而清朝皇帝一贯的理念是褒扬君主、压抑臣下。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意在(  )

A.维护历史的客观性B.构建专制的历史观C.掀起严厉的文字狱D.整肃朝纲打压群臣

10.

《南京条约》开启了中国近代约开商埠的模式。1898年清政府开始自开商埠。针对美方提出增开商埠要求,清政府主张自行开放,不写入商约,仅以彼此互换照会的方式加以解决。这种变化(  )

A.体现中国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B.一定程度上利于挽回国家利权C.有利于缓解19世纪末的边疆危机D.表明清政府国家主权意识增强

11.

1900年,按照惯例江浙两省漕粮由轮船招商局承运,从二月初起由海道运往天津交兑,八月份清廷却要求将漕粮改解山西,这致使两省的漕粮奏销都出现了费用增大、损耗过多的局面。这一局面的出现(  )

A.说明洋务运动促进漕粮海运B.严重动摇清政府统治根基C.受到北方政局不稳定的影响D.源于南方革命运动的发展

12.

图1为刊载于民国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新闻报》的漫画《一意进行》。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

图1

A.揭露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野心B.表达国人维护共和制的决心C.折射出政党政治的艰难曲折D.讽刺军阀混战破坏民主政治

13.

表3

1915年,陈独秀创办了《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了《敬告青年》

1916年,陈独秀将《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

19172月,陈独秀于《新青年》第二卷第六号发表《文学革命论》

表3所示陈独秀的这些活动意在(  )

A.培育全新的国民精神B.铲除中国封建思想的糟粕C.对抗袁世凯复辟势力D.唤醒青年的民族复兴意识

14.

1927年7月,南京政府开办纸烟统税,值百抽五十,英美等国商人抗税不交,国民政府无可奈何;而在华商厂内则派员驻厂,监视出厂纳税,以致出现 洋商……之烟四处行销,华烟税重价昂,无人过问 。这一情况(  )

A.说明了官僚资本得到迅速膨胀B.是为维持军费开支的需要C.体现了政府巧立名目肆意掠夺D.是历史条件下的必然产物

15.

1941—1943年的三年中,在陕甘宁边区,农民所交的公粮占其总收获量分别是1941年13.58%,1942年11.4%,1943年不足9%;在敌后各根据地,从1943年起,一般能自给两三个月甚至半年的粮食和蔬菜,农民的负担只占总收入的14%左右。这反映出抗日根据地(  )

A.重视解决农民的民生问题B.为百团大战提供物质基础C.获得国民政府的财政支持D.土地改革提高农民积极性

16.

1948年11月,毛泽东致电东北解放军主要负责人: 我们曾考虑过你们主力早日入关,在包围态势下进行修整,则敌无从从海上逃跑。请你们考虑,你们究以早日入关为好,还是在东北完成修整计划然后入关为好。 这反映当时党中央正积极谋划(  )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里耶出土的邮简 迁陵以邮行洞庭 ,将邮简插入捆扎的公文信函并标注从 迁陵县衙 送到 洞庭郡府 。据《史记》《汉书》等文献记载,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其中并无 洞庭郡 记录。里耶出土的公文简牍中频繁出现 洞庭郡 ,下辖迁陵、酉阳、沅陵三县。
材料中简牍关于 洞庭郡 的记载与传世文献不相符合,该如何处理?说明处理的原因。(8分)

18.

[中国古代的契约制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西周至春秋时期是传统社会契约制度的初创时期。这一时期的契约称 约剂 ,分为 大约剂 邦国约 )、 小约剂 万民约 )。从战国到西晋时期,契约主要用于民事范围,包括土地买卖、租佃、民间财物借贷等领域,该时期民事契约通常被称为 。东晋至五代时期,木 逐渐发展为纸 ,增加了保人参与并承担代偿责任的约定;出现了契约套语,如 官有政法、人从私契 两面平章 等;政府开始干预民间契约行为,主要是征收交易税和发卖 印纸 。当时民间土地交易,当事人到官府交纳契税时,由官府在民间契约上加盖红色印章,这样的契约被称为 红契 。到了元明时代, 的范围逐渐被固定在具有处分重大财产、人身权益的协商场合,而作为民间物权关系的租佃文书、商业文书和社会管理的协议则多数命名为
材料二
明代财产契约行为的交易对象不仅包括耕地、林山、宅基、房屋等不动产,还包括车船、牲畜、粮食以及日用品等。可以说 明代民间社会民事契约行为无处不在 。明代地方官吏在解决民间户婚、田土等 细故 纠纷时,常把案发地的民间契约作为认定事实的事实依据。但涉及田地房屋需要征收契税的时候,明代法律明确规定 凡典卖田宅,不税契者,笞五十。仍追田宅价钱一半入官。不过割者,一亩至五亩,笞四十。……”对于违反社会纲常礼教、可能影响政府的政治稳定的民间契约行为,则予以否决。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徐嘉露《明代民间契约习惯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契约制度发展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契约制度进一步发展的原因及影响。(8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我中华民族本部多汉人,苗瑶各土司杂居其间。西北各地,则为满蒙回藏诸民族所居,同在一国之中,休戚相关,谊属兄弟。前此为一姓专制时代,各私其种人,故多不平等之制度。今民国建立,凡我民族,不问何种何教,权利义务皆属平等,无所轩轾。利害与共,痛痒相关,同心协力,以肩国家之重任。

——商务印书馆《共和国历史教科书》《民国统一》一课(1912年秋)

材料二
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 天下 ,是 家族 。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直到现在……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

——摘编自晏阳初《农民抗战的发动》(1937年10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成功对 中华民族 观念形成所起到的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揭开 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 的原因,分析它是如何推动 真正的新中国国家 走向形成的。(10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1876年,王韬和传教士傅兰雅等人筹建主持了近代新型学府——上海格致书院,以使 中国便于考究西国格致之学 。书院创立考课制度, 出西事论题,请华士论著 。将题目登载在《中报》,应试者邮寄征文,由书院评定等级,发给奖金,并将优秀文章集中刊登出版,从1886年至1894年,累计获奖2090人次,刊出优秀文章345篇,应征士子来自江苏、浙江、广东等十个省区。

格致书院考课命题节选(1886—1894年)

时间

题目

命题与

鉴定人

官职身份

1886

中国创设海军议

薛福成

出使英法大臣

1887

轮船电报二事应如何剔弊方能持久论

盛宣怀

轮船招商局督办

1888

近日北边防务轻重缓急何在论

胡芸楣

广西按察使

1889

印度与中国在国际茶叶市场上的竞争问题

李鸿章

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1890

中国制造金银货币问题

吴福茨

宁绍台道

1891

物体凝流二质论

刘坤一

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

1892

德奥合纵与俄法连横论

李鸿章

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1893

中国能开议院否

郑观应

招商局总办

1894

紧备水军直捣东瀛议

刘麒祥

苏松太道

——摘编整理自熊月之《西风东渐与近代社会》

根据上述材料信息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知识进行论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观点,观点合理正确,论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