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河南省金科新未来高二第一学期10月联考历史试题(16+4)【选择性必修一1—3单元】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0 浏览数:293

一、单选题

1.

据考古发现,半坡仰韶晚期115号窖穴中堆积的粟的朽灰,折算成新鲜小米有五百公斤;山东胶州一座大汶口文化晚期的窖穴中堆积的粟的朽灰,折合成新鲜小米约有两千公斤;屈家岭遗址500平方米范围内遗存的掺有稻壳和稻草的红烧土达200平方米。这可以说明当时(  )

A.贫富差距较为明显B.社会分工日益细化C.已经出现定居生活D.早期国家雏形初显

2.

廷杖产生于东汉时期,但并非一种常规刑罚;到了明代,廷杖就变成了皇帝惩罚官员最常用的手段。明中期以前, 凡廷杖者不去衣,用厚棉底衣,重毡叠,示辱而已。然犹卧床数月,而后得愈。正德初年,逆瑾用事,恶廷臣,始去衣,遂有杖死者 。廷杖的演变反映出明朝(  )

A.君臣间关系走向对立B.专制皇权的膨胀C.内阁依附于当权宦官D.司法体系的缺失

3.

晚清时期,山东教案(又称反洋教斗争)频发,面对洋人、教士的侵略与违法行为,山东形成了包括封建官员、地主士绅、农民、手工业者、商人、城市平民、吏役兵丁、无产者等的反洋教大联合。由此可见(  )

A.国人民族民主意识觉醒B.清廷中央集权式微C.传统文化排斥洋教文化D.中外民族矛盾深化

4.

15世纪至16世纪早期,在意大利,女性可以通过服饰来展现自己完美的身段。这一时期的女性服饰领口大开,胸口袒露无遗;裙装通常采用高腰设计,凸显纤细的腰身;由于裙摆宽大,为了在视觉上比例更和谐,高底鞋也开始流行。当时的服装设计体现了(  )

A.人文性B.阶级性C.互鉴性D.统一性

5.

19世纪中后期,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职业教育模式开始产生转变,学徒制逐渐衰退,学校模式开始成为主要模式。教学内容也不再仅仅包含实践经验或技艺,更多的包含和技术关系越来越紧密的相关科学理论知识。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商业革命的兴起B.大学教育的引导C.工业革命的推动D.启蒙运动的开展

6.

某学者提出,回顾1914年8月至1945年5月之间的这三十年,人们选择代表那个年代人类经历的标志时,很难不首选二十世纪死亡的代表物:坦克、轰炸机、毒气弹、战壕、无名战士墓、死亡营、万人坑。该学者认为 这三十年 最大的影响是(  )

A.客观上促进了军事科技发展B.给人类生存带来严重破坏C.推动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D.欧洲丧失世界中心的地位

7.

戴圣为汉代大儒,担任九江太守时期,政行却多不循法规,刺史何武派人调查戴圣罪状,戴圣恐惧,主动辞职。这反映出汉代刺史(  )

A.解决了分封遗留问题B.实现了向政务官的转化C.有利于规范地方治理D.架空了地方官员的权力

8.

《大宪章》第14条规定: 为了征收协助金或盾牌金而进行财产估价,因而必须获得民众意见时,王室应当逐一致信大主教、主教、院长伯爵及大贵族。还应通过郡长、治安官及其他重要官员提前至少40天,通知时间、地点,并在召集信中陈述召集理由。 这一规定(  )

A.是封建贵族教士意志的体现B.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确立C.使国王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D.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9.

撒切尔夫人担任首相时,将 政治态度 作为选拔高级文官的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美国总统为了推进行政改革,往往利用政治任命官员,从而加强了对文官系统的控制;在日本,绝大部分政务官是通过事务官进入政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政治中立原则逐渐被淡化B.文官制度的嬗变适应了社会发展C.文官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D.文官制度导致党派之间竞争激烈

10.

1905年9月,御史陈曾佑奏称: 大学堂分科,其中学农者,为种植土化之事;学工者,为物理化学之事;学商者,为算筹贸易之事;学医者,为解剖医学之事。而今一概用为翰林院编修、检讨,不知所编者何书,所讨者何事。 这反映出晚清时期(  )

A.学堂选官满足了社会转型的需要B.教育近代化进程艰难C.教育改革促进了学科分类的发展D.注重实用技术的训练

11.

《唐律疏议》规定: 伤重致死者,尊长犯卑幼,期亲以下处绞;期亲尊长以上,处流;祖父母、父母仅处徒。幼犯长,一概处斩。 这反映了唐代法律(  )

A.坚持慎刑宽仁原则B.缺乏理性精神C.渗透儒家宗族伦理D.注重道德教化

12.

中世纪时期,西欧的法律走向了宗教化,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对上帝的崇拜和信奉,权利义务明显失衡,法律更多强调的是义务和责任以及对个人欲望的压制。据此可知,中世纪西欧法律(  )

A.丧失了指引调节作用B.与宗教伦理合二为一C.传承了罗马法律文化D.忽视了对人性的关怀

13.

忽必烈即位不久,就派总制院院使答失蛮率领官员到藏地调查户口土地,同时择地设立驿站。20年后又进行第二次户口清查,同时划分站赤,共设大站28处,小站7处。这一做法(  )

A.提高了西藏的政治地位B.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管辖C.加重了西藏人民的负担D.体现了 因俗而治 的原则

14.

1928年,法国、美国和德国等15国共同签署《非战公约》,然而,主要大国都对公约作了有利于自己的变通和保留, 既然它们当中的两个最大的国家(英美)对这个字眼作了广泛的解释,那么,就《非战公约》而言,采取军事行动的道路还是敞开着的 。由此可见,该条约(  )

A.确立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机制B.尊重了各国主权C.为世界和平发展做出积极贡献D.缺乏有效约束力

15.

1944年开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到20世纪五十年代,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一直保持强势的地位;1971—1973年,美国两次宣布美元贬值,停止履行外国政府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这一历程反映了(  )

A.国际金本位制的逐渐崩溃B.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C.美国经济实力的相对变化D.多元化货币体系的确立

16.

苏轼曾赞许两税法之立意 因地之广狭瘠腴而制赋,因赋之多少而制役,其初盖甚均也 ,但又指出其结果是 有兼并之族而赋甚轻,有贫弱之家而不免于重役,以至于破败流移而知其所往,其赋存而其人亡者,天下皆是也 。这表明两税法(  )

A.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B.导致通货膨胀严重C.违背了历史发展趋势D.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南北朝对峙,战乱频繁,政权自然无法稳定,致使地方行政区划更是混乱不堪。这个时期, 迁徙百计,一郡分四五,一县割成两三 的现象普遍存在。公元502到546年,在这短短的三十年期间,州的数量从原先的23个增加到104个,郡的数量由326个增加到586个。州郡的管辖区域越小,理论上来说更便于中央政府的管理,但是在那战争纷乱的时代,就会出现界线不明,权限混乱的现象,双头郡县或是双头州郡现象的出现就说明了这一点。
材料二
中央集权尚不发达,实行三级制以及第一级政区幅员过大就会容易形成分裂割据,在充分认识到这点之后,北宋统治者开始对节度使进行控制,使得中央集权空前强化。行政区划上的体现是路成为州以上的新型行政区划层级,安排诸监司分管路级事权且分路不相一致,所以宋的行政区划虽为三级制,但中央掌控全局,路级难成割据力量。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玉兰《中国古代政权与行政区划之间关系初探》

(1)根据材料一,分析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区划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8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隋唐之后,选官标准的设定向治国经邦的方向发展。北宋科举重经义、策论,元朝规定科举考试要从四书五经中出题,明清两朝则固定以经义和时务策为重点考试内容,对人才的要求逐渐向经义实务并重的方向细化。
英国政府于1855年和1870年颁布法令规定文官的考试科目分为必考和选考科目两种:必考有作文、英语、现代或基础经济、普通科学、辅助文字等5门;选考有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法律、经典、梵语、外文、政治、数学和自然科学等11门,任选6门。

——摘编自丁凌华《科举制与西方的文官制度》

材料二
晚清选官制度变革进程先后历经1840—1898年的初步尝试、1899—1905年传统选官制度的彻底废止和新式选官制度的形成、1906—1911年新式选官制度的发展三个阶段。在这近乎于革命性的进程中,科举选官制被彻底废止,学堂选官制度、留学生选录制度、议员选举制度成为新式选官制度的主体性内容。但是由于晚清统治者守旧与变革思想的矛盾冲突以及封建儒家思想的长期沉淀,传统选官制度中生员补考优贡、拔贡与考职、举贡会考、封赠和荫典、保举、捐纳等方式仍然沿袭了下来。

——摘编自张靖《晚清选官制度变革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与英国文官制在考试方面的差异。(6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晚清选官制度变革的特点。(6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和家族统治,是中国古代国家赖以存在和巩固的基础。在中国古代法律中,礼占有重要位置, 为政先礼,礼为政本 ,礼既是道德规范,又是法律规范。从汉代开始,随着儒家思想的确立和汉儒倡行说经解律,大开引礼入法的途径。汉代以后,统治者大都以 德主刑辅 明刑弼教 作为指导立法与司法的既定政策。《唐律疏议》明确宣布: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二者不可偏废。

——摘编自王继尧《论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演变及特点》

材料二
乡约不同于法律以强制性手段和严厉的惩罚措施来进行约束,而是把 作为日常行为的根本准则,用 来规范人们的交往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尊卑长幼意识。运用乡约进行社会整合的独到之处,是扬善为主、惩恶为辅,激发出人的 的特征,在自我节制和相互尊重中自然生发出一种社会秩序。在培育礼俗秩序的基础上,乡约也是一种社会保障机制,它在设计之初的 患难相恤 里,就包含了最常遇见的盗贼、婚丧、疾病、诬枉等事,随着国家介入到乡约的推广,这种理念也被制度化,分别与保甲、社仓、社学等形式结合起来,对外抵御侵略和盗贼,对内进行救恤和教化。

——摘编自马馨《明清时期乡约运行机制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法律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乡约的作用。(6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民族自决思想最初萌芽于西欧,它是在西欧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过程中、伴随着近代民族的产生而逐渐产生发展起来的。在这一大背景下产生的民族自决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以普遍人权为基础,宣扬人类不仅以性别区分。而且以民族区分,因此外族的统治不仅导致自然的不满,而且构成对基本人权的否定,每个民族而非其他实体拥有建立一个独立的国家的权利。显然民族自决的上述内涵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民主、自由和人权的追求与向往。到19世纪,民族自决思想开始为欧洲各族人民付诸实践。在1848年革命的洪流中,在1861年和1871年意大利与德意志的统一中,民族自决的力量充分地展现出来。

——摘编自茹莹《民族自决原则的发展与当代国际法的困境》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知识,以民族自决为主题,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