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河南省新乡市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16+4)【纲要上1—3单元】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0 浏览数:217

一、单选题

1.

距今约5000年的水器——舞蹈纹彩陶盆(图1),是新石器时代后期马家窑文化的代表。盆内壁饰为三组舞蹈图,每组五人,舞者手拉手,均面朝右前方,步调一致,似踩着节拍翩翩起舞。它体现了(  )

A.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的结合B.社会组织的复杂与高效C.历史传承与民族认同的统一D.等级秩序的确立与完善

2.

西周时期,周王室在分封诸侯时,要举行分封典礼。典礼一般包括颁赐象征物品、颁布分封 命书 、确认诸侯氏称、限定祭祀范围等内容。周王室向诸侯颁赐物品,既表示了赐予诸侯统治权力,又显示了诸侯出自宗周、从属宗周之意。由此可知,西周的分封典礼(  )

A.强化了周王室的权威B.扩大了国家疆域范围C.促进了各地文化交流D.稳定了中央集权统治

3.

春秋时期,晋、楚邲之战后,楚大夫潘党建议将晋人尸体筑为 京观 ,楚庄王则多次表明 载戢干戈,载櫜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 等观点予以反对,并说明保德、安民的重要性。楚庄王的做法可以说明,当时(  )

A.敬德保民思想的出现B.楚国文学氛围的浓厚C.战国兼并战争的残酷D.华夏文化影响的深入

4.

秦朝时期出现了很多亡国谶言(巫师或方士等制造的隐语或预言)从 亡秦者胡也 始皇帝死而地分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大楚兴,陈胜王 ,这些亡国谶言都通过多个群体广泛传播并贯穿于秦朝整个统治时期。这些现象可用于说明,秦朝(  )

A.统治危机的严重B.六国旧势力的崛起C.社会秩序的混乱D.皇权逐渐走向衰落

5.

汉代的冶铁遗址中,河南巩县、郑州的冶铁遗址规模最大。巩县生铁沟遗址发现炼炉、熔炉、煅炉共20座,附近还有开采矿石的竖井和矿石加工场、配料地。这表明,汉代冶铁业(  )

A.民营手工业较发达B.生产分工较为明确C.北方技术领先南方D.管理体系相对完备

6.

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内迁到黄河流域,建立自己的攻权。他们彼此征战,部族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许多中原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南迁的浪潮。这一时期的北民南迁(  )

A.缓解了北方民族矛盾B.扩大了南方畜牧经济圈C.促进了江南地区开发D.改变了中国传统经济格局

7.

永嘉之乱后,流民南奔,东晋政府在皖南沿江一带设置了许多侨郡县来安置这些流民,并由侨郡县授予流民表示侨人身份的特殊户籍,持此籍者可以免税、免役,直到 土断 被改换户籍为止。这一做法(  )

A.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B.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C.实现了北人还乡的愿望D.维护了江南士族的特权

8.

史书记载,隋朝广置义仓, 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 比至末年,天下储积可供五十年 。这可用于说明隋朝( )

A.农业经济的发展B.粮食储备制度完备C.人口数量的增长D.民众消费水平低下

9.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在谈到唐朝三省制度时说: 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中的要员,皆系贵族出身,而贵族并不完全服从皇帝的命令。因而,天子在对臣下的奏章批示时,所用的文字都很友好、温和,决不用命令的口吻。 对材料解释准确的是,唐代(  )

A.三省制度实为贵族政治B.中央行政体系日臻完备C.皇帝专断独行得以避免D.君主权力受到一定制约

10.

从南京出土的 竹林七贤 画像砖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都穿着十分宽大的衣衫,敞着衣领,袒胸露臂,均流露出鄙视名教、轻蔑法度、崇尚虚无、放荡不羁的神情。这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  )

A.社会风气走向颓废B.主流思想受到冲击C.士族生活腐朽奢糜D.佛教文化成为主流

11.

宋朝时,县的长官称为知县或县令,知县或县令主管一方民政、司法和财政,如地方驻有军队,则兼任兵马都监或监押。知县下设县丞,为知县之下的副长官。县丞之下有主簿,主管本县出纳财物。主簿之下置县尉之官,主管阅习弓手、维持治安、巡捕盗贼等。这一制度设计旨在( )

A.强化对地方的管理B.稳定基层社会秩序C.规范基层治理形式D.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12.

表1所示为辽、西夏、金部分统治者的改革措施。这些举措(  )

表1

统治者

改革措施

辽圣宗

编修实录,把《贞观政要》作为治国的经典,提倡汉化了的佛教

西夏仁宗

实行科举制,办学校,尊孔子为文宣帝,传授儒学

金章宗

规定各地对汉民族先祖帝王伏羲等要三年一祭,并在京师设女真国子学,诸路设女真府学,教授经书,科举以经书为标准

A.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B.说明了少数民族文化遭到摒弃C.强化了少数民族政权的正统性D.满足了巩固大一统政权的需要

13.

元朝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两到三个省,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源于元朝(  )

A.因俗而治的治国理念B.民族征服的特殊背景C.治理水平的不断提高D.地方割据势力较强大

14.

北宋中叶,一些城市的手工业者和商人组织了众多的 行会 ,比如南方苏州地区的金银行会、扬州地区的渔业行会、北方范阳的布行、幽州的油行。材料可用于印证北宋时期(  )

A.抑商政策的重大调整B.南北经济的平衡发展C.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D.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

15.

宋代注重男子个人的才能与发展潜力,科举出身的进士受到了人们的热捧,出现了 榜下择婿 甚至 榜前择婿 的情况,更有甚者,一些富商在日后有可能参加科举考试中的读书人择婿。这些现象最能说明,宋代(  )

A.商品经济冲击传统礼教B.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C.政府放松了社会的控制D.家世门第观念逐步淡化

16.

元朝为修订历法组织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天文测量工作,元政府选派14名天文学家到国内26处地点进行天文观测,最北到达了西伯利亚,最南则到达了南海诸岛。公元1280年,元世祖按照 敬授民时 的古语,将修订完成的历法取名为《授时历》并颁行于世。据此可知,《授时历》的颁行最主要得益于(  )

A.大一统的政治局面B.地理科学的逐渐普及C.科学家的探索精神D.民族关系的不断发展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周幽王之乱时,犬戎进攻镐京,秦襄公以兵救周王室。周平王东迁,秦襄公出兵护送,以功封诸侯。东迁以后,周平王将王室无力控制的岐山以西的土地赐予秦国,然而该土地布满了戎、狄部落。秦国与之进行长期的斗争,尤其是秦襄公在位时,讨伐戎狄,开拓疆土……公元前766年,秦襄公在与戎人的战争中阵亡。秦襄公虽逝,但其事业却未断,其长子文公即位,并于公元前750年率领秦军大破戎族,戎人败退,秦人占据周原,终于实现秦襄公的遗愿。

——摘编自任德山、毛双民《中国大历史卷二春秋战国》

材料二
公元前356年,商鞅颁布变法令规定:在百姓中实行什伍连坐,五家编为一伍,十家编为一什……强制性地拆散家长制的大家庭……贵族无军功者要降低待遇等。公元前350年,商鞅又下令废除古老的农村公社井田制,铲除其田界封疆;普遍推行县制,其官员受君主任免,集权于朝廷。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襄公对秦国的贡献。(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及主要内容。(8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西晋永嘉年间,北方陷入少数民族的割据混战之中,中原地区人民为躲避战乱大多向南方迁徙。317年,司马睿以建康为都城重建晋王朝(史称东晋),政权的稳定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在南迁人民的影响下,一方面,生产工具及耕作技术的进步使得南方自然条件的优越性得到更好的体现;另一方面,北方的小麦、菽类等农作物在南方大量种植,使江南地区由水稻一收转向稻麦两收,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区。在长江流域出现了成都、江陵和建康三座区域中心城市,南方的手工业也有长足发展,广州由于海上贸易的兴盛,以富庶称雄于海内外。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地区的开发为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刘璐《试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材料二
隋代和唐初对江南运河的开阔和疏浚,使得从江南到中原的水上航行畅通无阻,为江南农业、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带来了较为充足的前进动力。从贞观到天宝年间,江南运河沿线四州的户数增长率为353.3%,户口增长率为570.7%,远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唐代初年, 水陆漕运,不过二十万石 ,开元以后的三年间光是从江南运粮就高达七百万石,此后,每年基本上能够转运一百八十万石。江南地区的手工业生产,早在六朝时期已具有自己的特色,江南的冶炼、造船、制瓷、编织、制盐、造纸、制茶等手工业已从单纯的原料型产业向制造型产业发展。唐朝前期,江南地区也掀起了城市建设的热潮。

——摘编自张剑光《江南运河与唐前期江南经济的面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魏晋时期相比,唐代前期江南经济深入发展的表现及其意义。(10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汉学与宋学是中国古代儒学发展的两个重要阶段和两大学术形态。汉代儒学的兴起有赖于帝王主宰的庙堂尊崇儒术。汉代儒学的资源是《五经》,而宋代学术思想的兴起是由于相对独立的儒家士大夫群体,宋学的形成首先是通过自下而上的民间学术和民间教育(如书院),其思想资源是《四书》,重心已经从汉代的 外王 转向 内圣 。宋代儒学在兴起的过程中不仅批判汉学,还着力批判并吸取佛老思想,以建构新的学术体系,将天理引入儒家人伦,强化儒家伦理的绝对地位,推动儒家人伦本体化、哲理化。

——摘编自朱汉民等《宋代士大夫与唐宋学术转型》

材料二
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他们力图挖掘儒学经书中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特别是希望通过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提出了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的口号。其中,被称为理学或道学的 程朱理学 影响逐渐增大。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汉代儒学相比,宋代儒学的不同并分析其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学的社会价值。(4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交融,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

——摘编自代生《中华文明融为一体的统一性》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