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黑龙江省龙东五地市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16+4)【选择性必修一1—4单元】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黑龙江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0 浏览数:177

一、单选题

1.

下表所示为尚书(台、省)地位的演变。这一演变过程(  )

时代

名称

地位

尚书

九卿之一的少府属官,是皇帝与列卿间收发文件的宫廷侍从

汉武帝

尚书

在中朝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具有决策职能

汉灵帝

尚书台

统辖朝廷主要政务,成为新的政府中枢

隋唐

尚书省

三省之一,负责政令执行

A.强化了专制皇权B.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加强C.提高了行政效率D.表明中央官制走向成熟

2.

有学者指出,对美国来说,在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国会在政治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20世纪30年代,最高法院几乎使新政陷于瘫痪;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 水门事件 中,总统甚至成为 帝王 般的统治者。材料反映出美国(  )

A.权力制衡机制存在一定波动B.加强中央集权势在必行C.权力膨胀诱发政府结构变动D.联邦政治体制亟需变革

3.

自1937年5月开始,陕甘宁边区组织多次参议会选举,在投票方式上,识字的人用票选法,识字不多的人用画杠画圈法,不识字的则采用投豆、烧洞或编号选举等方式,人民群众踊跃参加选举。这说明(  )

A.三三制 原则适应了形势的需要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C.根据地民众的民主意识得到提升D.各阶级阶层参政积极性的提高

4.

1978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为206.4亿美元,2007年为21738.3亿美元;1985年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为19.56亿美元,2007年为826.58亿美元;1990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投资为9亿美元,2007年达到187.2亿美元。这反映出新时期中国(  )

A.经济所有制结构出现变化B.对外开放战略取得显著成效C.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5.

唐朝,缙绅 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明朝 非科举毋得与官 ;清朝将科举出身视为 正途 ,其余 异途 不得入翰林及礼部、吏部等。这些现象体现出(  )

A.民众广泛地参与科举取士B.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C.官员的治国理政能力提升D.科举制度的影响力凸显

6.

清朝规定, 凡官民呈请上行(低品级衙门向高品级衙门的行文)事件,俱以呈报之日为始,限三个月详咨完结,并将具呈月、日声明,以凭查核 ,如官员有逾期,则根据时间长短,分别给予罚俸、降级留任的处罚。清朝实行这一规定意在(  )

A.加强对官吏的考核B.防止官吏徇私枉法C.提高政府工作效能D.规范官吏选拔任用

7.

1968年,经过文官制度改革,英国各类专家(被称为 专家文官 科学文官 )人数共达45000人,比改革前增加了一倍。建立了联合负责制,在某些部门实行以专家为主的工作制度。专家对决策的影响得到了加强。这一制度改革有利于(  )

A.推动政府管理的科学化B.确保政府的工作效率C.扩大执政党的阶级基础D.保障文官系统的稳定

8.

下图为漫画《戊申科新进士》(戊申为1908年),图中站立者代表留学生。该漫画表明清末(  )

A.留学生成为官员选拔主要对象B.近代教育事业开始起步C.选官制度带有新旧并存的色彩D.传统选官制度仍受追捧

9.

唐代《斗讼律》规定: 诸告期亲尊长、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虽得实,徒二年 。《断狱律》, 议请减老小疾不合拷讯 中规定,法官不能强制容忍亲属作证。《捕亡律》, 知情藏匿罪人 条规定,尊长隐匿罪犯的行为可以减刑甚至免罪。由此可见,唐律(  )

A.鼓励亲属间相互告发以维护治安B.贯彻了刑主德辅的原则C.以严刑峻法治国以保证惩戒效果D.呈现出司法儒家化特征

10.

有学者指出,中世纪基督教会 认为凡是与信仰无关的知识都是无用的和荒谬的。它让人们只知道一种形态意识,即宗教神学,教会把古代科学文化视为 异端 横加摧残 。该学者意在说明基督教(  )

A.宣扬因信称义B.束缚了人性与社会发展C.重塑上帝的权威D.注重强化对知识的垄断

11.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编纂过程中,编纂人员将草案印发地方人大、基层立法系点、中央有关部门征求意见:先后10次通过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意见;27次赴地方开展立法调研,广鉴民情、汇聚民意、集中民智;在北京召开几十次座谈会,听取有关部门、专家的意见。这可用于说明我国(  )

A.立法工作立足于密切党群关系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确立C.法律制定遵循人民民主的原则D.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的轨道

12.

2003年9月11,我国将9月20日定为 公民道德宣传日 。公民道德具体包括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内容。我国设立公民道德宣传日(  )

A.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B.重在培养共产党员的个人修养C.全面提升了公民道德文化素质D.促使社会风气得到根本性好转

13.

下图所示为 肩水金关汉简 居延汉简 居延新简 等简牍所载西汉时期张掖地区屯戍人口籍贯信息。据此可知,西汉的屯戍政策(  )

A.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管理特征B.反映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C.缓和了中原地区的人地矛盾D.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交流

14.

法国国王路易十三和红衣主教黎塞留于1635年成立的法兰西学院,不遗余力地支持把古典经典翻译成法语的译介工作,资助原创性的法国文化事业。正如它的初建者之一的贝里松所说的, 用我们自己的语言讲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英勇故事 。法兰西学院的这一举动(  )

A.直接导致法语成为官方语言B.有利于民族国家意识发展C.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D.根源于宗教改革运动发展

15.

新中国成立时,少数民族存在民族种类众多、民族支系繁杂、民族名称混淆不清、民族分布杂乱、民族身份认知不清晰等复杂情况。针对这一情况,中国共产党从1950年起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调查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最终确定中国56个民族的基本格局。民族识别工作的开展(  )

A.推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B.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促进了少数民族教育文化发展D.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需要

16.

下表所示为法国公共意见研究所针对中国问题所做的调查报告统计数据。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时间

认为法国应该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众所占比例

认为法国不应该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众所占比例

未表态者所占比例

19502

28%

32%

40%

19548

43%

24%

33%

A.冷战下法美两国对抗加剧B.中国积极构建均衡发展外交格局C.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D.中国外交活动提升了国际影响力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自秦代开始,封建王朝就着手建立强大且权威的监察机关,以作为自上而下控制臣属的工具。监察系统脱离行政系统,始于魏晋之时,此后历代承袭未改。直至明清,构筑形成了纵横交错、体制严密的监察网络。垂直的行政隶属关系,使得监察官员在行使监察职权的过程中,不仅具备极高的权威性,同时也优化了监察体制的行政效能。古代监察法律赋予了监察系统广泛的权力,从立法、司法、行政到财政、人事任免、军事防务以及思想教育领域,几近无所不包。御史谏官就可以法律为参照系,对各个领域的官僚群体进行排查梳理。作为察举非法、纠黜昏庸的治官之官,其选用条件除了忠诚皇帝以外,还应廉洁奉公、无阿私者,具备良好的法律储备和文化素养,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较强的工作能力。而对于勤恳奉公、举百司紊失的官员,朝廷会极力褒奖;对于玩忽职守、徇私作弊的监察人员,处罚也要重于一般官员。

——摘编自张仲旺、阮兴《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及现代意义》

材料二
伴随着雅典民主政治的出现,相应的官员监察机制也应运而生。公民大会、陪审法庭、议事会分别负有监督职责。公职官员在任职之前,要对其政治观点、道德高尚程度、年龄等进行审查,若不通过,则不可任职。任满后的公职人员也要接受专业人员对其执政期间的账目进行审查。公职人员并非终身制且一般情况下是不可以连任的。此外,从第一部成文法——德拉 立法,到梭伦建立民主政治开端的宪法,再到古典时代伯里克利颁布的各种法令等,雅典逐渐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大量法令构成的法律体系。这一体系不仅是雅典官员监督的重要基石,还是雅典民主政治得以延续的必要条件。

——摘编自石天炜《简析雅典古典时期官员的监督机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雅典为监察公职人员所采取的措施。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8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生了两次断裂式转向和多次渐进式制度变迁,其历史逻辑是在不违背政治逻辑和统治规律的前提下实现选官制度的调适性变革,以达到选贤举能的目的,从而维持统治和适应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既促进了社会人才的流动,推动了文化繁荣与社会进步,又在不可避免地走向僵化与腐败,一旦其所依赖的社会经济基础发生变动,废止与消亡便成为定局。

——摘编自徐泱泱《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沿革及其历史逻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四、材料阅读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7、18世纪,古典自然法思想应运而生,形成了一系列包括自然状态、自然理性、自然权利和社会契约在内的法哲学世界观。古典自然法思想的强大力量波及影响了民法典的创造发明,促进了近代大陆法系的法典编纂运动。而公元11、12世纪的罗马法复兴运动更催化了法国民商法吸收借鉴罗马法的过程,蒙彼利埃大学和图卢兹大学等成为研究《查士丁尼法典》的中心,实务法学家阶层也日臻成熟。此后,当工商文明以不可阻挡的步伐向现代社会层层逼近之时,当法国的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之际,法国顺应时代需求在自己的法律文化中反馈了大量契约、信贷、投资、破产、海商等方面的民商规则,使法国法律一开始就与城市商品经济结下了不解之缘,一部反映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法律制度也就呼之欲出了。

——摘编自张波《(法国民法典):世界民法典的先驱与垂范》

材料二
1900年1月1日,《德国民法典》开始施行。与《法国民法典》以罗马法的《法学阶梯》为蓝本,分为三编(即人法、物法、债法)不同,《德国民法典》以罗马法的《学说汇纂》为蓝本,分为五编,即:总则、债、物权、亲属和继承。编纂《法国民法典》时,起草者们迫切希望编纂出的法典能够迅速为民众所理解和接受,因而拿破仑和立法者们非常倾向于通俗、简明的民法文风。《德国民法典》则显得抽象难懂,这与起草者们根深蒂固的日耳曼式思考方式不无关系,他们倾向于运用日耳曼民族善于逻辑理性和抽象思维的长处来表达思想,并用专业化法学术语来书写文本,对没有受过法律专业训练的人来说较难理解和掌握,它是法学家的法律而不是一般人的法律。德国著名比较法学家茨威格特和克茨合著的《比较法概论》甚至指出,德国民法典的实际继受几乎没有发生。

——摘编自杨晶《德国民法典与法国民法典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法国民法典》形成的因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法民法典的不同,并谈谈两部民法典的编撰给我们的启示。(8分)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对外援助是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冷战对峙时期,马歇尔计划、技术援助和开发落后地区计划是现代国际发展援助领域的开端。1945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大力支援需要援助地区。1940年、1945年,英国通过《殖民地发展与福利法案》来重组其对殖民地的发展援助。由此多边国际社会援助政经制度开始运作。新中国成立后,在面临国内经济建设困难和内政问题的双重压力时,中共领导者将国际主义义务和强烈的民族荣誉放在重要地位,肩负起帮助正在争取民族解放的国家和人民实现独立的责任,有效地提供对外援助。到20世纪70年代,中国已对亚非拉的68个国家提供援助,援助领域不仅包括物资援助,还包括军事援助、卫生医疗援助、科技援助、基础水利设施援助等,新中国29年间对外援助金额累计超四百五十亿元人民币,且多是无偿援助。

——摘编自邵艳平《新中国对外援助研究(1949~1978)》

材料二
2013年,中国政府提出了 一带一路 建设。 一带一路 对于中国援外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它正式进入实施阶段后,中国开始向沿线国家提供大规模援助资源,仅2015年4月,中国就分别向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提供了460亿美元和500亿美元的援助贷款。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援外体系显得过于庞杂,亟需变革。此外,沿线国的认可、支持与参与,意味着沿线国家对中国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的认可与支持。这有助于提升中国援外在国际援助领域中的话语权。经济援助是中国对外援助的主要方式,也有可能是 一带一路 建设过程中中国采取的主要援助方式。就沿线的国家来看,虽然大部分国家仍然处于贫困落后状态,但一些国家已经实现了经济的腾飞,其对外援助的刚性需求已经没有那么强烈。中国经济援助的安抚效果在递减。

——摘编自刘方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援助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49~1978年中国对外援助的背景和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一带一路 给中国对外援助带来的 新机遇 新挑战 。(4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