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期
|
概况
|
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
|
重庆首先成为四川的商业中心,在近代商贸、金融、交通的快速发展刺激下,重庆在西南、在四川率先建立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工业。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重庆完成了从区域军政中心向区域经济中心的转变,重庆经济中心初步形成。
|
抗日战争时期
|
重庆的冶金工业几乎是从无到有,机器工业发展最快,兵器工业一枝独秀,能源工业紧随其后,机器纺织业发展迅速,化工、面粉、造纸,以及火柴、皮革、制药、水泥均有一定发展。到1945年抗战胜利时,重庆已有工厂1690家,资本总额272.6亿元,职工10.65万人,分别占四川的60%、57.6%和58%,分别占西南的51.5%、45.6%、47.9%。
|
解放战争时期
|
国民党政权发动内战的倒行逆施,引发和加剧了中国社会一系列内在的矛盾和危机,使国统区经济恶化,民生凋敝,也使在抗战中艰难起步的重庆工业遭受致命打击,市场萧条,物价暴涨,人民生活极度困苦,城市建设停顿。
|
20世纪50年代
|
1952年底,重庆的财政经济状况得到了基本好转,工业生产达到或超过新中国成立前的水平,其中工业总产值为39728亿元。“一五”时期,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重庆作为经济中心的商业、贸易、交通、金融功能有所减弱,而工业生产则突飞猛进。到1957年,重庆市工业总产值已占四川省的三分之一以上。重庆的发电量、水泥、机床、硫酸、棉布等主要工业产品的份额分别占全省的73%、87%、95%、93%和66%。
|
改革开放以来
|
改革开放极大地释放了重庆的活力,在商贸、金融、交通大发展的同时,重庆的工业也实现了大踏步地发展。20世纪90年代,党中央相继作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快以上海浦东为龙头的长江经济带开发开放、加快三峡工程建设和库区经济开发的战略布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