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春秋时期民族关系不是强调血统与种族之差异,而是以文化礼仪作为华夷区分的标准,实际上反映了华夏文明的发展中融合了众多其他种族或部族。如秦,本为西戎,最终统一六国,建立我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此后,
“华夷观
”逐步形成一套中国化的民族思想:强调四周民族与华夏的不同,凡文化习俗不同者,皆目为夷狄。第二、夷夏之防。游牧民族进入中原,既威胁中原王朝的统治,也会给中原农耕经济造成破坏。因此防止少数民族冲击中原便成为历代处理民族关系的一个基本原则。第三,用夏变夷。统治者将经济文化上的先进落后关系指称为文化上的尊卑关系,把少数民族内附称为
“归化
”或
“内化
”。
——摘编自霍维洮、马艾《经济、文化、制度三维向度中的古代多元一体民族关系格局》
材料二
在近代中国,严复、梁启超、孙中山等政治精英将西方经典民族形成理论中国化,提出
“保国保种
”
“爱国爱种
”的思想意识。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宣布
“五族共和
”,在民族与国家关系上,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后来孙中山制定了22行省外加内外蒙古、西藏、青海联合建国方案;中共制定了由
“民族自决
”
“联邦制
”发展到
“民族区域自治
”的建国方案。在中国各民族的前途问题上,孙中山提出过
“振兴中华
”的目标;中共制定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纲领。中华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是中共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上述民族政策,致力于维护国家和中华民族整体性的意图充分显现,中华民族独立和建立主权国家伴随着中华民族
“自觉
”的历史进程。
——摘编自赵刚《民族政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
“华夷观
”民族关系思想的积极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过程中所呈现的特点。(8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