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西周时期,原夏、商、周三族互相融合并吸收了其他部落集团的成分,从而形成了以中原为中心的华夏民族的雏形。周人将分封的诸侯称为
“诸夏
”。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非华夏各族内徙,形成了各族交错杂处的局面,加强了华夏民族的认同感。春秋诸家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最讲
“夷夏之辨
”,但它是大一统下的
“夷夏之辨
”,具有兼容并包的一面,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战国时期,南方的楚国已完成了对诸蛮的统一,与中原的华夏相认同。分布在西北、北方的戎狄也随着秦、晋、燕等诸侯国的发展,成为华夏民族的组成部分。华夏民族经过长期的发展、吸收与融合,至此成为一个稳定的民族共同体。
——摘编自刘正寅《中国历史上华夏认同的演进与升华》
材料二
“中国
”这个共同体之内,最主要的互应变量,至少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个方向。政治范围内,包括政权的性质和行政的结构;经济范围内,包括生产方式、生产力和资源的分配;文化范围内,包括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宗教组织;社会范围内,包括社会阶层、社会结构,尤其注重精英阶层的作用。这四个方面交叉影响,互相制衡,总的结果呈现为复杂共同体本身的强弱、盛衰和聚散。
——摘编自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材料三
1953年12月,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指出,
“一五
”计划的基本任务是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
1964年12月,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
“四个现代化
”的战略目标:
“关于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总的说来,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
1979年9月,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大会上强调:
“我们所说的四个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四个主要方面,并不是说现代化事业只以这四个方面为限。我们要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摘编自岳从欣《中国共产党关于“四个现代化”提法之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先秦时期华夏认同逐渐形成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
“宋代的复杂系统中,社会、文化两项变量套叠非常紧密
”。(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两个时期,概括中国共产党在该时期
“现代化
”的侧重点,并加以阐释。(12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