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河南省安阳正一中学九年级(上)期中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九年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5 浏览数:193

一、选择题

1.

古代亚非地区的文明古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如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和金字塔,古代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汉谟拉比法典》,古代中国的甲骨文和青铜器,古代印度的梵文和佛教等。这反映了(  )

A.古典文化的再复兴B.亚非文明的联系密切C.文明进程的延续性D.古代文明的多元特征

2.

在雅典城邦担任官职是一种荣誉和义务,任职者并无薪资,凡任职者需有充足的生活保障。公元前5世纪,雅典开始向担任公职和出席公民大会者提供一定津贴。这一做法(  )

A.推动雅典民主制度的发展B.体现雅典健全的法律体系C.说明外邦人没有政治权利D.标志雅典确立了民主制度

3.

有人说:“(西欧)在一个庞大的封建农村社会旁边,站起来了一个弱小的市民社会,这个社会虽然弱小,却充满了生机,它是在封建社会主流体制之外不断发展的,形成了新的价值标准,创造了新的文化。 这段话主要反映了(  )

A.城市的复兴和自治B.庄园的经济和地位C.查理曼帝国的分裂和衰亡D.工场的兴起和发展

4.

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西欧逐渐进入封建社会,欧洲人称之为 中世纪 。下列关于这一时期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城市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 最美好的花朵 B.封君封臣制度是以血缘为纽带而形成的
C.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是庄园D.封臣要直接承担国家的赋税、兵役义务

5.

《罗马民法大全》中,《法理概要》是罗马法基本特征的反映,《新法典》则是对《查士丁尼法典》的补充,而《法学汇纂》几乎囊括了私法的所有内容。据此可知《罗马民法大全》(  )

A.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B.广泛学习其他国家的法典C.只涉及私法的相关内容D.是一部较系统完备的法典

6.

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规定:效法隋唐的均田制,实行 班田收授法 ;关于租税,效法唐朝租庸调制。这说明大化改新(  )

A.建立中央集权制度B.注重学习先进制度C.提高天皇管理能力D.促进社会性质转变

7.

14世纪初开始,欧洲出现了收集古代希腊、罗马抄本的热潮,学者寻找湮没的古书抄本、雇人抄写、进行校勘;富商和权贵也资助学者和艺术家创作,展现新的文化品味的复古活动。这一复古活动的本质是(  )

A.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B.宣扬天主教文化C.资产阶级武装革命D.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解放运动

8.

新世界的环境不仅(让他们)产生了新的生活方式,而且也塑造出新的思想方式和新的文化心理结构。……这种信念使他们感到自己是与旧世界不同的新人。 材料反映了北美地区的人民(  )

A.民族意识逐渐觉醒B.受到人文主义影响C.受到严重殖民压迫D.形成了分权的思想

9.

这场宫廷政变以后,国王是被议会 邀请 前来的。国王的权力来源已不是上帝而是议会了。这场 政变 (  )

A.为颁布《人权宣言》奠定基础B.使国王丧失了一切政治权力C.表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D.使英国成为了 日不落 帝国

10.

该文件指出: 在权利方面,人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法律是公众意志的表现,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财产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其历史进步性在于(  )

A.揭露了剥削的残酷性B.宣告了民族国家独立C.保证了英国政局稳定D.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

11.

有学者这样形容德国:这是一个非常奇妙的国家,它要么拷问世界,要么拷打世界。19世纪40年代(  )

A.推动文艺复兴B.诞生马克思主义C.开展启蒙运动D.建立第一国际

12.

作者把当时法国社会生活材料进行了全面的收集和细分,生成了十九世纪法国社会的全景图,而且他还以一个称职书记员的禀赋和责任心,使他的 这些作品以意想不到的发展而丰富起来,以大规模的积累而愈发加庞大的方式,都是一种奇异的,值得研究的现象 。这部作品应该是(  )

A.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B.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C.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D.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13.

明治时代的日本设计师片川东雄设计的奈良帝室博物馆饱受批评,理由是这种纯洋风建筑和奈良根本不搭调。大正时代建立的旧古河庭园,其红砖墙的西洋风建筑风格和东洋式的石灯笼、茶室等传统风格相搭配, 和洋折中 的思想溢于景中。这一变化说明(  )

A.日本明治时代缺乏设计创新B.文明开化政策遭遇民众抵触C.民众观念落后制约建筑创新D.外来文化应与本土风格融合

14.

美国电话之父贝尔于1877年创办贝尔电话公司;爱迪生发明电灯后立即创立自己的电器公司;瑞典化学家诺贝尔拥有100家工厂……从此类现象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经济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B.经济利益的驱动是科技进步的力量源泉C.大力投资重化工业成为当时的社会潮流D.科学技术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15.

在化学、金属等传统男性占主导地位的行业中,德国女性所占的比例从1914年前的22%猛增到1918年的38%。德国女性在全部领域中的就业比重更是在这短短四年中增长了17%,远远超过了19世纪90年代以来的就业比例。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妇女地位的提高B.工业革命的发展C.传统观念的改变D.社会环境的影响

16.

20世纪20年代,某位苏俄领导人说: 事情似乎很奇怪,社会主义共和国怎么能依靠资本主义来改善自己的状况呢? 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在资本主义包围中利用资本家对利润的贪婪和托拉斯与托拉斯之间的敌对关系,为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生存创造条件。 这一论述意在(  )

A.粉碎外国的武装干涉B.解释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原因C.推动工业化全面展开D.阐明推行苏联模式的必然性

17.

苏联在1934—1935年的机器进口只相当于1931年的1/10,从1937年起就不再从国外进口锅炉、发电机、化工设备等。这说明(  )

A.经济大危机阻碍苏联发展B.粮食税代替了余粮收集制C.农奴制的废除带来新气象D.工业化建设取得重要成就

18.

有些学者认为:私营企业和个人利润经济不应消灭,应当保留。可是,这种经济的运营,并不总是有利于或并不总是促进普遍福利。因此,只要有必要,这种运营就必须由各州和联邦政府作出努力,加以改进和补充。因此罗斯福新政(  )

A.推行 以工代赈 B.整顿金融体系C.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D.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19.

1983年,《甘地传》获得第5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8个奖项。该影片不可能出现的镜头是(  )

A.提倡手工纺织以抵制英货B.率领80位志愿队员进行 食盐长征
C.发动群众暴动,推翻英国殖民统治D.与印度总督谈判,双方妥协

20.

以下哪一战役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

A.诺曼底登陆战B.柏林战役C.莫斯科保卫战D.斯大林格勒战役

二、材料题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  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

——摘编自《世界历史》

材料二  在欧洲刚进入近代的黎明期,在佛罗伦萨和威尼斯诸城升起的一片灿烂星云,成了中世纪和近代的分水岭。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等人把形形色色的思想汇聚起来,从而产生崭新的近代文化。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新航路开辟所带来的西方海外殖民扩张,为现代化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但与此同时,世界其他地区人民却因此遭受了残忍的殖民掠夺。

——摘编自潘萌、刘际昕《论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 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 的具体表现。(2分)
(2)材料二中 形形色色的思想汇聚起来 形成了一股怎样的思想潮流?(1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出现这一思潮的根本原因。(1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航路开辟的影响。(2分)
(4)通过以上探究,分析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共同作用。(1分)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 俄国1826—1861年期间农奴起义数量统计

18261839

18451857

18551857

18581860

1861

19

35

63

101

1176


美国南方种植园强制黑奴劳动

材料二 美国内战粉碎了奴隶主的政治势力,使工业资产阶级掌握了全部国家政权,使工业资产阶级能够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迅速而全面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为资本主义无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在美国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内战也有力地推动了美国工人运动的发展。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三 在俄国,农奴制崩溃以后,城市的发展、工厂的增加、铁路的修建愈来愈迅速了。农奴制的俄国被资本主义的俄国代替,农奴被新一代的农民代替了。在城市,工厂里的工人人数日益增加。工人渐渐联合起来,展开反对资本家和反对政府的共同斗争。
——摘自列宁《农奴制崩溃五十周年》
(1)据材料一,概括美俄两国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1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分别采取的解决措施。(2分)
(2)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美国内战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共同作用。(2分)
(3)综上所述,谈谈美俄两国近代化历程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1分)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 人类历史上先后发生了两次工业革命。在这两次工业革命中一系列新交通工具的发明使人类从平面交通时代迅速步入水、陆、空立体交通时代。立体交通的出现,拓展了人类生活的空间范围,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摘编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历史必修第三册》

材料二 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19世纪前50年,英国人口从约900万增加到约1800万。19世纪以后,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行大众教育,而且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规模越来越大。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国家统编版)

材料三 19世纪的前40年,伦敦发生了14次毒雾事件。城市里生活污水随意泼洒,垃圾随意倾倒,由于缺乏厕所人们随处便溺。泰晤士河也变得肮脏浑浊不堪。

——节选《2021河南中考试题》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第一、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交通工具各一例。(2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工业革命后社会发生的变化(2分)
(3)材料三反映了工业革命带来了什么问题?(1分)
(4)科技改变了人类和世界,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1分)

2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 在一战发生前的1870年至1913年间,恰恰是一波经济全球化的大发展时期。这波全球化的动力是英国,在英国打通世界边边角角的同时,也使一大批 新兴国家 如美国、德国、日本崛起,而英国的全球领导地位日益削弱。在全球秩序逐渐陷入瓦解的情况下,世界却缺少新的领导者来维护基本秩序。1914年秋,正当一个又一个欧洲国家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大屠杀之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评论道: 灯光在整个欧洲熄灭
材料二 一位参加和会的代表说: 我们初来巴黎时,对即将建成新秩序满怀信心。离开时,则已觉悟,新秩序不过是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
材料三 华盛顿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帝国主义战胜国完成了在全球范围内对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确立了新的战后体系。它是极不稳固的,是注定要彻底崩溃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分)格雷为什么说 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 ?(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巴黎和会的性质。(1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 确立的新的战后体系 是什么?你认为该体系是否具有稳固性?请说明理由。(2分)

三、小论文

25.

请结合下列图片反映的信息,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体现对 革命 的认识。(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攻占巴士底狱


19
世纪早期使用蒸汽机的英国煤矿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