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浙江省浙东北联盟(ZDB)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21+3)【纲要上1—4单元】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浙江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4 浏览数:173

一、单选题

1.

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下列关于中国石器时代古人类和文化遗址的描述准确的是(  )
①龙山文化时期的代表器物是黑陶 ②仰韶文化时期主要栽培作物是水稻
③河姆渡居民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④良渚文化时期人们制造精美的玉器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

余英时认为, 中国 的人间性更有一个特点,即强调人间秩序的安排。……(先秦诸子)最后都归结到治国、平天下之道上去 。下列关于百家争鸣各家之 ,叙述正确的是(  )

A.老子主张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B.墨子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C.孔子提倡节俭并主张 兼爱 非攻 尚贤 D.韩非主张控制臣民、加强中央集权以增强国力

3.

有人在评价秦朝确立的某一政治制度时说:(它)保持了与远古神祇圣哲强烈联想的称呼,恰当地象征了一个人的成就。该制度是(  )

A.禅让制B.三公九卿制C.皇帝制度D.郡县制

4.

下表是 的金文,从字形结构的区别可知,郡县制的建立(  )

A.扩大了统治区域B.加强了对地方控制C.增强了地方力量D.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5.

西汉陆贾说: 秦始皇设刑罚,为车裂之诛,以敛奸邪,筑长城于戎境,以备胡、越,征大吞小,威震天下……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 吸取这一教训,西汉的做法是(  )

A.奉行儒学,以德治民B.清静无为,与民休息C.设中朝官,强化君权D.封诸侯王,因俗而治

6.

下图为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形势示意图。与此图相适应的历史描述是((  )

A.战乱频繁,经济重心南移完成B.科举盛行,对外交往趋于活跃C.民族交融,门阀士族执掌朝政D.佛教盛行,商品经济蓬勃发展

7.

唐朝前期推行租庸调制,以丁为单位,缴纳固定数额的谷物、布帛和代役税。唐朝中期改行两税法,除征收谷物外,原来征收的布帛等实物改为折钱计征。这一转变(  )

A.彻底解决政府的财政收入问题B.征税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C.增加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D.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8.

自古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史实中能证明这一点的是(  )

A.东晋法显西行天竺取经B.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C.高僧空海携带佛经回国D.唐招提寺是建筑的杰作

9.

宋太祖把宰相的人数由两人增加到三人,设立参知政事,使政务由宰相、参知政事等一起讨论,最后由皇帝亲自裁决;设立枢密院掌管军政,其长官地位与宰相相等;把财政大权从宰相掌管中分离出来,由三司担任,其地位和宰相不相上下。宋太祖的举措(  )

A.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建立B.分散决策权力利于提高决策效率C.有利于加强皇帝对朝政的掌控D.意在提高文官和士人的政治地位

10.

下图摄于敦煌莫高窟,图中的经文用梵、藏、汉、西夏、八思巴蒙古、回鹘六种文字书写,据分析其是佛教人士驱魔消灾所用。该石刻可用于研究元代(  )

A.严格的四等人制B.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C.民族交融的趋势D.对西域管辖因俗而治

11.

朱熹是宋朝著名的理学家。他认为理之源在于天理,并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下列观点与其主张相符的是(  )

A.致良知 B.革尽人欲,复尽天理 C.工商皆本 D.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12.

唐宋时期,六部长官一般无权向皇帝直接奏事。到明代,六部直属皇帝,其长官可直接上书皇帝。这一变化,表明明代(  )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B.六部长官的权力迅速膨胀C.君主专制得到强化D.君权与相权矛盾不可调和

13.

《廿二史札记》载: 有明代宦官之祸,视唐虽稍轻,然至刘瑾、魏忠贤,亦不减东汉末造矣。 下列机构中,属于明代宦官负责或控制的有(  )
①内阁 ②东厂 ③锦衣卫 ④司礼监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4.

《皇明祖训》: 今我朝 ,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颅,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在空白处填入(  )

A.设军机处B.罢宰相C.设内阁D.奏折制度

15.

黄宗義认为, 天下 是人民共有的,而非君王一家一姓所私有,天下大事应由人民当家作主,而不应由君主一人垄断,君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君由民推选出来为天下兴利除害,因而必须尽心尽力为民服务。黄宗義的这些主张(  )

A.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B.具有明显的抨击君主专制的特征C.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D.彻底动摇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16.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以上反映的土地制度(  )

A.被称为均田制B.始于商鞅变法C.土地不可随意买卖D.导致了分封制瓦解

17.

富有浪漫诗意的国漫电影《长安三万里》近来好评如潮。与其中所提诗句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所反映的制度一致是(  )

A.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人丁为本 B.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C.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D.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18.

中国历史上的某个朝代出现了 贫富无定势,田室无定主 的新现象,关于这个朝代表述正确的是(  )
①稻麦复种制在南方相当普及 ②五大名窑制瓷工艺达到高峰
③科举制度比前一王朝更完善 ④该朝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纸币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19.

清朝雍正时期获得密奏权的官员达1200多人,密奏内容涉及范围很宽泛,军务、政务、官吏、民情、水旱、传闻等等。雍正时期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重要政策,都是臣下密奏先提出,雍正帝再与臣下反复讨论后作出决策。据此可知密折制(  )

A.提升了军机大臣的地位B.确保了朝廷决策的合理性C.消除了君臣之间的隔阂D.强化了皇帝对政务的控制

20.

如图是中国古代某王朝的部分统治区域。下列机构中属于该王朝设立的是(  )

A.西域都护府B.北庭都元帅府C.行都指挥使司D.安西都护府

21.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科技文化。下列相关说法有误的是(  )

A.《天工开物》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B.《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布的药典
C.《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D.《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二、材料阅读

22.

我国幅员辽阔,疆域广大。为了巩固统治,历代统治者设计出各种政治制度尽显治国智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
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宰,不制其候王……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

——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

材料三
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西周、秦朝和汉初的地方行政制度,并指出汉武帝为制 侯王 采取的行动。(5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朝与唐朝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加强对地方财政、军事控制的举措。(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行省制能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的积极影响。(6分)

23.

求变 求新 是中国的历史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中华文化传承不息的重要原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鲜卑族进入中原以前,其社会形态一直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可以说是 魏初风俗至陋 。进入中原以后,由于鲜卑贵族内部奴隶主保守势力的存在,这种封建化转化是十分缓慢的。……他不可能同落后的经济制度平等相处,这两种经济所代表的阶级之间进行着激烈的斗争……以一个落后的民族来统治比他先进的民族,其间反差,势必导致民族间的隔阂。因而完成鲜卑族的封建化与处理鲜卑族和汉族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材料三
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砣砣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传家集》卷60《与王介甫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 鲜卑族的封建化 的重大事件。并根据材料二分析 完成鲜卑族的封建化与处理鲜卑族和汉族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的缘由。
(3)根据材料三归纳介甫 变更祖宗旧法 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变法体现的基本原则。

24.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迁徙汇聚,交流互补,冲突交融,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边疆各族形势图

材料二
宋朝先后与契丹族建立的辽、 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长期并立。辽、西夏、金、大理等政权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即使在局部政权割据、争战状态下,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也从没有中断过。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三
清王朝在民族地区分别设置管理机构,在中央专门建立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机构体系。清王朝在东北、西北、西部、西南等民族地区采取了不同的民族管理制度,制定了较为符合民族实际的统治政策与措施,即 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 。清统治者并未局限于对历史上的民族政策的沿用,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发展。

——摘编自董文强《清朝民族政策的历史进步与局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列举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并分析其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辽朝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的表现。并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辽宋夏金时期的时代特征。
(3)根据材料三,概括清朝民族管理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王朝管理边疆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及自雍正起在西南地区大规模推行的民族管理政策。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