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四川省泸州市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必修三册+选修一三四)【人民版】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四川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17 浏览数:687

一、单选题

1.

中国远古神话中虽然有神灵的观念,但遇到自然灾害和困难时,古人往往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来战胜灾害和困难,如风后创造出指示方向的司南车,伏羲发明了捕鸟的网。这反映出当时(  )

A.已迈入早期国家的历史阶段B.顺应天命的思想观念C.神话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特征D.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

2.

岳麓秦简《徭律》规定:寡子单独与年老的父母居住,以及单独与患有足疾的父母居住的,当需要承担载粟的徭役时,可免去服役;农忙季节征发徭役,优先征发富有贤人,农闲时期则优先贫者。这反映秦律(  )

A.确立严苛法律体系B.具有理性治理色彩C.体现以礼代法思想D.松弛人身依附关系

3.

据司马光记载:“(宋)市易司法,听人赊贷县官货财,以田宅或金帛为抵当,无抵当者,三人相保则给之。皆出息十分之二、过期不输息外,每月更加罚钱百分之一。 这一规定(  )

A.利于规范市场金融秩序B.表明经济法规臻于完善C.体现重农抑商政策松动D.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

4.

有学者分析指出,从1567年 隆庆开关 到1644年明朝灭亡的七十多年间,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当白银过量流入则物贵银贱,当1630年后白银流入不足则迅速出现通货紧缩。学者意在说明(  )

A.中国 银本位 形成的过程B.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原因C.世界经济影响中国社会发展D.明朝实行 海禁 政策产生消极影响

5.

由如表数据可知(  )

中国近代茶叶种植面积和茶农户数统计(1837年,1894年)

1837

1894

产量万市亩

260.5

468.17

种植面积万亩

521

936.36

茶农户数万户

130.25

234.09

茶农人口万人

651.35

1170.45

——数据整理自吴承明《中国自然经济的分解》

A.茶业在世界市场占据优势B.茶业生产仍是传统模式C.茶业生产专业化程度提高D.自然经济形态逐渐解体

6.

一战结束后,勤工俭学运动进入高潮,仅1919—1920年间就有20批近2000名学生赴法,在他们经历过求工不得、欲学不能、生活无靠、中法反动势力压迫后,让他们开始反思,曾经敬仰的法国也无真正自由平等可言。这(  )

A.否定了资本主义制度B.加速了北洋军阀统治的瓦解C.促进留学中心的转移D.客观上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7.

1928年3月5日,中共福建省委认为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先导 。1937年3月21日,中共在巴黎发行《救国时报》评论巴黎公社是 为国家民族之独立自由与幸福而斗争的绝顶英勇与绝顶忠诚的模范 。这些评论反映(  )

A.革命统一战线的宣传策略B.对巴黎公社认识深化C.民族民主运动进入了高潮D.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8.

1947年5月山西阳泉解放,中国共产党在此建立起第一个城市政权,阳泉市委市政府在重建城市秩序、保障人民生活需求、恢复和发展工商业等方面巩固这一成果,引起中共中央的高度关注。这一事件(  )

A.推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取得重大进展B.旨在提高执政能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C.为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奠定基础D.是解放战争时期战略反攻的重要成果

9.

古罗马艺术家关注现实中的人物,强调写实风格和个性化的形象塑造,开始为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贵族、帝王塑像,甚至为将领权贵建造纪念性建筑,歌颂丰功伟绩。这反映古罗马(  )

A.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B.政治文明具有创新性C.建立了君主专制制度D.工商业经济迅速发展

10.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任命柯尔柏(1619—1683)为财政总监,他努力发展本国工商业,鼓励出口,协助开办手工工场,其中大型集中的手工工场达到113家,这些 皇家工场 不仅有国家贷款,而且取得专利权。这些措施反映了(  )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制度建立B.西方早期殖民扩张的特点C.君主专制束缚资本主义发展D.近代国家经济思想的形成

11.

17世纪,英国纯农业人口从15世纪的90%下降到50%,但人们却热衷于投资农业:占有土地、改良粮种和土壤、采用轮作制、使用各种农业机械。到18世纪上半期,农业革命取得丰硕的成果,农业资本主义得到发展。这一现象说明(  )

A.城市化对农产品需求量不断扩大B.工业革命对原料的需求量增大C.圈地运动推动土地所有权的变化D.英国尊重传统的社会风气浓厚

12.

失去的事业 是指美国南部白人建构的内战记忆,即 内战是因州权而不是奴隶制而起 。1898年美西战争期间,美国北部社会接纳了 失去的事业 的部分论调,此后 失去的事业 长时间主导美国史学界对内战史的书写。这说明(  )

A.历史解释具有不确定性B.时代愈近的历史认识愈客观C.历史研究难以还原真相D.现实政治需求影响历史解释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德意志民族崇尚手工艺和技艺,受过严格训练而获得 师傅 称号是令人尊重的。宗教改革时期,路德指出学校要关注职业教育;18世纪80年代,自然科学更多的应用于生产和加工,实科学校、专科学校和工业学校是这一时期的主要职业教育学校类型。1814年以来,普鲁士依靠国家政权坚持执行 行业促进计划 ,政府组织年轻官员、技术员、企业主和部分手工业者去发达国家访问学习。19世纪末,《工商条例》《进修学校条例》等使工商职业教育逐渐成为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大多数城市也从法律上规定进修学校的义务教育性质。

——摘编自李超《德国职业教育历史源起与勃兴—以19世纪为考察对象》

材料二
洋务派认识到传统教育制度弊端,从咸丰十年底开始到1895年先后创办了几十所新式学堂,学堂大致可以分为西文学堂、军事学堂和西艺学堂三类,我国近代职业技术教育自此发轫。但在科举制度与社会偏见的夹击下,职业技术学堂招生面临诸多困难,学堂兴办者大胆改革:不论出身,以择优为标准,在民间广泛挑选人才,许以学生优厚待遇,此举对寒门学子吸引力巨大;各专业开设课程各不相同:如艺圃专业,主要培养一线工人和监工,对理论要求较低,但在实践操作方面,要求艺徒们不能脱离生产,并通过半工半读、工读结合的方式来培养。当时政府既未出台相应总章程,也未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来管理各学堂,各学堂陆续通过探索,建立和完善了管理的系列章程,如在人事管理上,除汉语教学聘请中国教习外,其他课程均聘用外国教习。

——摘编自狄红霞《浅析洋务运动时期职业技术教育之发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运动时期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影响。(14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德近代职业教育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3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2023年8月,由国家民委主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在北京正式对外展出。展览以1500余件文物古籍,向观众展现了一幅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历史长卷。展览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力求生动呈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历史。通过参观展览,观众可以深入了解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历史,亲身体验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结合所学知识,围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主线,设计两个及以上展览单元,并加以阐释。(要求:明确写出展览单元主题,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俄国农奴制改革后,政府开始调整书刊审查政策,出现了报刊大众化现象。自1860年开始,俄国定期出版物行业每年都维持着3%—5%之间的平稳增长率,出现了《言论》《现代新闻》《数学公报》《古代俄国》《戏剧和艺术》《俄国音乐报》《摩登商店》《建筑公报》《对话东正教》等新报刊。政府将部分官方刊物交由私人管理,政府官员、知识分子,还有小市民、农民等纷纷加入这一行业中来。报刊经营者们抓住时代机会,在内容上迎合读者的需求,不仅报道国际国内重大新闻,更关注疾病、生活保障等各种社会新闻。广告和零售业务的开展,使报刊逐渐摆脱了对外来资本和政权的依赖。报刊大众化推动着俄国社会的改革与进步。

——摘编自王目坤《19世纪60—80年代俄国报刊的大众化现象》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60—80年代俄国报刊大众化发展的特征。(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俄国农奴制改革对报刊大众化的影响。(7分)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和平与战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1937—1939年是中国孤军奋战的时期,只有苏联一国给中国以巨大援助,英美一个大搞远东慕尼黑,另一个大做军火生意。中国以极大的勇气和毅力坚持下来,挡住了日本百万大军的进攻。1939年以后美国对华援助有所增加,从当年9月到1941年12月这段期间,美国援华贷款总计1.7亿美元,但远远不能满足中国战场的巨大需要。而美国的对日经济制裁,首先是仅有象征意义的 道义禁运 ,到1940年7月,仍未把日本所需要的石油和废铁包括在内。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此后美国对华援助持续增加。

——摘编自齐世荣《中国抗日战争与国际关系(1931—1941)》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及其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美国对华政策转变的影响。(7分)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杜佑(735—812年),中唐时期政治家和史学家。杜佑基于对国家治理的思考,撰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资政专书——《通典》。黄帝时在 画野分疆 之中诞生了 万数 的封建国家,他已经认识到了国家并非自古就有,而是历史进程到了一定阶段才出现。随着国家间逐渐产生了争端, 万国 并为一国,产生了大一统国家。杜佑论证封建制与郡县制两种政体的产生都有其社会渊源,认为封建制被郡县制取代不是偶然,他本着 为人而置君 的理念,在 利万姓 的立场上肯定并选择了郡县制。这种选择既符合历史趋势,又符合大一统观念,为国家解决藩镇问题与民族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在门类编排上,《通典》分 食货 选举 等九门,首开以 食货 为首的先河,而 食货 门以 田制 为首,完全不同于此前所有纪传体史籍中的 部编排体现了杜佑以 富国安人 的国家理想为追求。

——摘编自阎莉蓉《试论杜佑的国家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杜佑国家观的内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杜佑国家观的价值。(7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