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纲要上下)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安徽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19 浏览数:254

一、单选题

1.

原始社会晚期,人们制造和使用磨光石斧、石铲、木铲、骨耜、双齿木耒、石锄、石刀、陶刀、骨镰、蚌镰等工具进行农业生产,牲畜饲养业也迅速而普遍地发展起来,且牲畜的饲养由原来氏族成员共同劳动逐渐转变为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材料所述状况(  )

A.密切了氏族之间的联系B.造成社会矛盾错综复杂C.促进了早期国家的出现D.易导致贫富分化的出现

2.

东汉末至三国时期,全国性漕运体系被打破。曹魏在河北平原上修凿了白沟、利漕渠、平虏渠、泉州渠等运河,在黄淮平原上开凿了淮阳渠、百尺渠、广漕渠等运河,先后建立起以邺城、洛阳为中心的北方漕运体系。东吴开凿破岗渎,挖娄湖,凿横塘,辟航道,建立以建业为中心的南方漕运体系。据此推知,当时(  )

A.北方经济格局发生了变化B.动荡时局影响经济交流C.东吴财政明显落后于曹魏D.北方水利建设优于南方

3.

唐初,中书省有草拟诏书之权,于是政事堂的权力逐渐偏重于主拟诏书的中书令身上,后来政事堂也迁到了中书省,其地位已在尚书、门下之上。从唐玄宗开元年间开始,中书令和侍中开始兼任尚书省的长官。材料所述变化从本质上说明当时(  )

A.君相关系的紧张B.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C.君主集权的强化D.国家行政权力的分散

4.

据记载,宋代,尤其是在南宋时期,学者们对科举考试试卷选本中优秀诗文进行圈点与品评蔚然成风,诗文评点也成为文学评论中的一种全新体裁,并涌现出了吕祖谦、谢枋得、刘辰翁等一些评点名家。这些现象的出现(  )

A.与主流选官制度引发的文化需求相关B.表明主流文学体裁发生改变C.缘于文学艺术作品世俗化倾向的显现D.反映了文人雅趣与市井风情

5.

清朝统治者继承了中国传统的疆域观和民族观.如顺治帝在即位之初即遣使拉萨,往迎达赖喇嘛;雍正帝更是强调 有德者可得天下大统 的观点,驳斥了汉族知识分子认为满洲是 异族 ,特别指出不论何地何人何种族,都有君临天下的合法资格。清朝统治者这些做法意在(  )

A.铲除分裂割据势力的政治基础B.强化君主专制统治的权威C.树立 大一统 正统王朝的形象D.缓和汉族与少数民族矛盾

6.

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委派一批官僚或买办作为洋务企业中的 督办 会办 总办 帮办 等,他们难以避免因 两种角色的相互排斥性而产生一系列冲突,结果造成官办企业中封建国家利益及官督商办企业中资产主体利益的承载者被虚化了,企业的主体性泯灭了。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洋务运动对晚清社会的影响有限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官府压制C.洋务企业生产经营模式存在弊端D.民族工业无法抵御列强商品输出

7.

有学者认为,义和团运动失败后,部分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尊王法祖、重文轻武等观念,全面提出怀疑、批判,从而促成了20世纪第一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这些反思通过当时的各种宣传舆论工具表达出来,成为近代启蒙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学者意在说明义和团运动(  )

A.为近代政治斗争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B.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转型已基本完成C.使近代中国政治参与主体实现多元化D.从根本上改变了近代中国的发展方向

8.

下表为中国1933~1936年运输器材输入金额统计表(单位:千元)表中数据可用于说明当时(  )

年份

汽车、巴士及车底盘

牵引车、拖车及卡车

火车头及煤水车

铁路客车货车

1933

6878

4786

2502

1715

1934

7561

7239

978

1881

1935

5513

5330

3951

1966

1936

4505

7100

14029

11607

A.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B.民族资本主义生存空间拓展C.列强加大对中国资本输出D.近代化的交通事业有所发展

9.

从1958年到1983年,人民公社行使过去乡镇人民政府的职权,公社干部成为国家干部。在实践中,人民公社逐渐形成三级体制:人民公社下辖生产大队,成立大队管理委员会,设大队长、副大队长、保管员、出纳员等;大队下辖生产队,设立队务委员会。由此可见,人民公社体制(  )

A.巩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B.孕育着家庭承包责任制的萌芽C.具有政治与经济合一的特点D.照搬了苏联社会主义农业体制

10.

下表为20世纪80年代初城乡商品流通和价格体制改革的相关信息表。这些举措(  )

19826月,国务院作出《关于疏通城乡商品流通渠道,扩大工业品下乡的决定》

19832月,国务院批转《关于农村商业流通体制若干问题的试行规定》

19847月,国务院批转《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商品流通工作的报告》

A.扭转了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差距B.拉开了城市体制改革的序幕C.实现了全党工作重心的大转移D.促进了农村消费结构的调整

11.

尼罗河是一条狭长条带状的河道,其间没有破碎的地理单元,野心勃勃的地方统治者极力通过统一活动扩大自己的支撑区。尼罗河也使古埃及文化选择了带状延伸,形成由南向北的多元一体化模式。这可以用于说明,古代埃及(  )

A.形成统一集权国家的因素B.自然地理环境左右历史进程C.法老掌握重要权力的渊源D.文化传承助推社会形态演进

12.

下表为中世纪中期西欧某个庄园会计账簿中支出部分记录。该记录内容说明当时(  )

支出

庄园的消费额

1911先令8便士

前期各食物的补贴额

224先令7便士

夫人服装装饰的支出额

212先令8.5便士

购买玉米的支出额

161先令

购买葡萄酒的支出额

363先令4便士

购买啤酒的支出额

2717先令6.5便士

购买食盐的支出额

0

购买maslin的支出额

10.4先令

……

薪金和小费的支出额

224先令

其他支出额

10先令

A.自然经济解体速度加快B.庄园粮食生产遭遇瓶颈C.基层社会经济有所发展D.庄园雇佣关系较为普遍

13.

虽然古代希腊人早已知道测量纬度,但直到18世纪,人们使用天文钟在已知的时间观察天体,才测定出来经度。18世纪哈里森研制的经线仪和约翰·哈德雷研制的六分仪使人们可以获得更精确的地图和海图,此后,海洋上的商船和舰队行驶有了较准确的定位。这说明(  )

A.地理大发现以地圆学说为依据B.地理知识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C.经纬度测量密切了欧洲内部联系D.科学发展有利于航海事业进步

14.

下表为明治政府1873—1876年采取的重大举措(部分摘录)。由此可知,这些举措(  )

序号

措施

颁布士族废刀令,使土族身份与农工商平等

发行金禄公债,一次性买断士族的世袭俸禄,允许一纸无法即时兑现的金禄公债成为银行创业的原始资本

全面推行地税改革,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建立一地一主的土地私有制和以货币为完税形式的近代农业税收体系

建立警察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A.有利于助推日本向近代社会发展B.奠定了军国主义社会基础C.维护了天皇和统治集团根本利益D.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势力

15.

1935年5月,苏联出于军事方面考虑正式开通莫斯科地铁,到1938年建成了两条铁路干线。此外,1932~1937年修建莫斯科——伏尔加运河,使得莫斯科变成了一个大型港口,改造过程中对莫斯科河和亚乌扎河上的一些旧桥也进行了改建。这些变化(  )

A.开启了苏联交通的近代化B.顺应了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C.彰显了新经济政策的延续D.纠正了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

16.

二战结束后,东欧和西欧都想构建一种为本阵营国家所共有的身份认同,二战记忆被有意识地利用以致歪曲。在西欧,个人记忆和逐渐建立起来的官方记忆都倾向积极向上和容易被接受的东西,比如军民齐心完成敦刻尔克大撤退等广为流传,而空袭等惨剧则被选择性 遗忘 。这从侧面反映出,二战结束后(  )

A.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价值被忽视B.大国对抗方式发生新变化C.欧洲民众淡化了对于世界和平的追求D.国际关系新秩序逐渐确立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以儒家经典为主导的正统阅读始终是中国古代阅读文化的主流。在封建社会早期,阅读尚且是一种奢侈,把阅读作为娱乐则更是达官显贵和家境殷实的文人墨客的专利。封建社会中期以后,阅读娱乐性明显下移,尤其是明中期以后,戏曲小说成为传阅自娱的主要读物,就连女性也加入其中。此外,中国古代文人很早就发现阅读不仅能愉悦身心、陶冶情操,还兼具养生保健、预防和辅助治疗身心疾病的功效。明清两代,更不乏将自己的认识和亲身感受记录在著述中的文人。当然,读者的阅读目的至少具有以上一种或兼具其中几种,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下层百姓,加入了阅读的行列,读书目的分化愈加明显。

——摘编自王余光主编《中国阅读通史》等

材料二
唐代雕版印刷出现后,供民众日常应用的农、桑、医、算、类书、历书、字书、韵书等民间用书,大部分由民间刻坊承担刊印成册。谱牒也属于古代民间实用的书籍,谱牒的主要种类包括家谱、族谱、家乘、房谱、支谱、世谱、统谱等属。这些谱牒大都由家刻刊印成书。这类书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结合非常紧密,如谱牒,一度(魏晋南北朝时期)甚至影响到了人们的仕途和婚姻。郑樵在《通志》中记载 官之选举,必由于薄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 。因此实用类书籍在民众中传播也比较广泛,需求量也相对大。

——摘编自郇红梅《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演进——阅读目的性的分化和阅读内容的多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阅读文化的主要特征及其形成因素。(12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的阅读文化,谈谈你的认识。(6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1861年3月,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在北京成立。总理衙门内设英、法、俄、美等股,分别处理对相应各国的交涉事务。总理衙门的设置标志着中国朝贡外交体系的结束和中国近代外交体制的形成。此后,清政府开始逐渐完成从传统朝贡外交到近代外交体制的转型。1901年,清政府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此后,清政府承认自己是国际社会中的一员,而且要主动参与到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去。
新中国成立后,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领导人十分强调外交依靠各国人民来进行,并戏称为 3958部队 (三教九流、五花入门)。特别是为打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封锁和政治孤立格局,周恩来总理提出了 民间先行,以民促官 的人民外交方针。1978年以后,我国的人民外交更是多渠道、多层次地广泛开展起来。从事人民外交的机构很多,包括工会、共青团、妇联、教科文团体、体育代表团、卫生组织等。

——摘编自张鹏《从朝贡外交到融入国际社会——试论晚清外交近代化》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近现代中国的外交。(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四、综合题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对于工业化的历史分期,学者们历来众说纷纭。比利时雅克·斯佩伊博士主张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将工业革命阶段称为工业化第一阶段,将电气化阶段称作工业化第二阶段。将工业化第一阶段前的手工工业时期称为工业化前阶段,将工业化第二阶段以后时期,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阶段称为工业化后阶段。苏联斯·阿·海因曼以工业的机器体系为中心,把工业革命时期称作机器体系的建立时期,把电气化时期称作机器体系的进一步扩大时期,把现代科技革命时期称作机器体系的自动化时期。德国于尔根·库钦斯基认为,生产力的第一次革命是1540~1640年,第二次革命是1760~1860年的伟大的工业革命,第三次革命是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的电气技术革命,第四次革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科学技术革命。

——摘编自文暖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历史分期问题刍议》

材料二
在18世纪大部分的时间里,法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超过了英国,但总量仍然与英国有差距。下面两个表格是两国在18、19世纪某些时候经济发展的一些数据。

表1 1700年左右与1789年左右英国和法国的人均收入(单位:英镑)

总体

农业

工业与贸易

英国

法国

英国

法国

英国

法国

1700年左右

7.28

4.38

3.98

3.27

3.28

1.18

1789年左右

11.95

7.7

5.31

5.29

6.51

2.42

增长幅度(%)

65

76

34

61

99

120

表2 英国棉纺织业的劳动生产率

印度的手工纺纱者(18世纪

50000(100磅棉花纺纱需要的小时

克朗普顿的骡机(1780

2000

100锭的骡机1790

1000

动力辅助的骡机1795

300

罗伯特的自动骡机1825

135

——摘编自杨松《近代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研究(1760~1860)》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学者们在工业化历史分期主张上的相同与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划分工业化的历史分期。(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工业革命提炼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8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