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世界时发展大事记
1675年
|
英王查理二世就下令在伦敦东南泰晤士河畔的格林尼治村兴建天文台,为往来船只提供授时服务,以便船只定位位置和知晓时间
|
1870年
|
美国学者查尔斯·多德教授首次提出,按经度线将全国划分为若干时区,每个时区自东向西依次相差1小时
|
1884年
|
25国家的代表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会议,决定使用统一的国际标准时间,将通过格林尼治天文台子午仪中心的子午线定为本初子午线
|
1912年
|
为避免单一时区授时带来误差,国际时间局开始在巴黎天文台运行
|
1930年
|
采用了世界时的格林尼治测定的修正为-0.021s
|
1955年
|
国际天文协会(IAU)正式决定,选择运动赤道上的一个固定点作为经度的原点,参考这点的世界时
|
1967年
|
国际时间局开始直接使用世界时的所有测定,使其保持在精密量级
|
——整理自沈乃激,中国计量科学院《时间标准的变迁(一)》
材料二
1874年法国传教士在上海徐家汇建立了观测台,19世纪80年代这一观测台利用上海法租界内的信号塔开始报告正午时刻,为外国船只服务。这一时间标准被称为
“海岸时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控制下的清朝海关采用
“海岸时
”,使用的是东经
120°的时刻。此后
“海岸时
”逐渐被铁路、航运、邮政、电报等行业采用,并延及京奉等铁路沿线和长江流域。1918年,北洋政府将全国划分为5个时区,1927年将北京时定为标准时。1929年国民政府以南京时为标准时,每天通过电报和广播发布;上海、天津、南京、北平等地的车站、码头、银行、机关及市区街道多设标准钟。与此同时,汽笛、午炮或寺庙的钟声等报时方式仍在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东八区区时定为北京时间。
——整理自湛晓白《时间的社会文化史——近代中国时间制度与观念变迁研究》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世界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背景。(8分)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国际标准时间在近现代中国的变化历程。(10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