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试卷(四)历史试题(纲要上下)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湖南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19 浏览数:737

一、单选题

1.

新世纪以来,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点科研项目的推动下,考古学家对河南中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公元前4000年前后)遗址开展了考古调查,相关信息如下表。

城址名

城址面积

万平方米

聚落面积

万平方米

文化类型

备注

登封王城岗

32

40

王湾三期文化煤山类型

城墙环壕

新密新砦

70

28

王湾三期文化煤山类型

城墙环壕

禹州瓦店

40+50

50+56

王湾三期文化煤山类型

城墙环壕

温县徐堡

20

40

王湾三期文化王湾类型

博爱西金城

30.8(城内25.8)

王湾三期文化王湾类型

疑似城墙遗迹

安阳后冈

10

后冈二期文化

辉县孟庄

12.7

后冈二期文化

淮阳平粮台

5(城内3.4)

5

造律台文化

以上考古调查信息能够说明(  )

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B.该区域文明最早具备国家形态C.区域内文化发展存在差异D.夏王朝存在有充分的考古证据

2.

公元前516年,齐国有彗星,齐侯要举行祭祀来拔除不祥。上大夫晏婴则提出, 无益也,祗取诬焉,天道不謟,不贰其命,若之何禳之? 反对组织大规模祭祀。与此同时,虞国大臣宫之奇也提出 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的思想。这些观念反映了统治阶层(  )

A.天人合一思想日臻成熟B.治国思想逐渐趋向理性C.对自然的认知更加全面D.卿大夫掌控了政治仪式

3.

公元9年,王莽颁布诏令,明令天下所有土地更名为 王田 ,实行土地国有,并不得私自买卖。一家有男丁八口,可受田一井(900亩);不足八口而土地超过一井的家庭,须将多出土地分给宗族邻里;原来没有土地者可以依制受田。如果有人敢于煽动人破坏法令,则将其流放。这一政策(  )

A.顺应了生产力发展要求B.起到了巩固统治的作用C.满足了各阶层土地需求D.体现了 托古改制 的特点

4.

东晋时期,政府为了照顾因战乱南渡士民,在长江南北和梁益通路设置侨州郡县安置侨人,并将 侨户 与当地土著户籍分列, 不以黄籍籍之,而以白籍,谓以白纸为籍,以别于江左旧来土著也 ,并且不向国家纳租服役。这一政策(  )

A.影响了政府的赋税收入B.有利于江南农业生产恢复C.激化了南北方民族矛盾D.促进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

5.

汉代中医著作《汤液经法》把方剂命名为大小青龙汤、白虎汤、玄武汤、朱雀汤等,宋代官方主编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出现了藿香正气散、四君子汤等新的方剂名。这反映了汉宋中医(  )

A.诊疗理念发生根本变化B.重视强调医者个人品行C.缺乏系统诊疗技术支持D.深受时代文化潮流影响

6.

明代海舆图的绘制日受重视,胡宗宪等人编绘的《筹海图编》对我国周边海域的情况进行了详细记录,其中对冲绳群岛、台湾列岛、南海诸岛都有详尽记录。但在绘制形式上,地图却保持 海在上,陆在下 的独特样式。编者郑若曾言, 以义断之,中国在内,近也,四夷在外,远也,古今画法皆远景为上,近景为下,内境为下,外境为上,万古不易之大分也。 以上史料可说明当时(  )

(明 胡宗宪《筹海全图》插图)

A.舆图绘制缺乏科学指导B.海洋开发利用意识不足C.传统观念影响具体实践D.已具备一定国际化视野

7.

下表反映出福州茶叶出口量猛增。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  )

1853—1859年福州口岸出口茶叶数量(单位:百磅)

年份

总出口量

福州出口量

占全国总量比%

1853

1050810

59500

5.7

1854

1190340

204900

17.2

1856

1306770

409726

31.4

1859

1109152

465944

42.0

A.战乱局面造成特殊影响B.英国市场需求逐渐扩大C.福建茶叶生产迅速扩张D.沿海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8.

1910年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后,宋教仁等同盟会骨干力量开始反对孙中山立足两广发动革命的策略,提出以中央突破一举而占领北京为上策;以在长江各省同时并举,然后北伐为中策;以在边地起义为下策。并于7月,在上海成立同盟会中部总会,指导在长江中游地区发动革命。同盟会中部总会的建立(  )

A.反映了革命党内部在纲领上的分歧B.为发动武昌起义奠定组织基础C.间接说明了两湖地区资本主义发达D.积极响应了两湖地区保路运动

9.

1940年,中共中央为加强山东根据地建设,成立了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下辖政治、军事、财经、教育、民运5个部门。至1943年,工作推行委员会改称战时行政委员会,并增设了工商管理处,负责协调管理市场贸易活动。这一调整的目的可能是(  )

A.继续强化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B.统一根据地经济管理以支援抗战C.推动与国民政府经济政策联动D.为抗战长期相持做必要物质准备

10.

1960年12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发表了以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为主旨的演讲,提出 要是不做调查研究工作,只凭想象和估计办事,我们的工作就没有基础 。并在随后召开的中共八届九中全会上,提出1961年要成为实事求是年、调查研究年。这一号召提出的背景是(  )

A.国民经济调整恢复开始启动B.中国外交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C.党内 倾错误得到全面总结D.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巨大成就

11.

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贸易逐步发展。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 广交会 )不断改革组织形式,筹备工作由原有全国外贸总公司统一组织发展至专业进出口商会具体发动。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逐步形成了 省市组团,商会组馆,分类布展 基本布局。这一改革调整体现了(  )

A.中外经贸交流日渐增多B.外贸自主权逐步下放C.国有企业改革卓有成效D.市场经济体系已建成

12.

考古学家在印度河谷的摩亨佐·达罗发现了距今4000多年前的棉织品。而与此同时,南美的秘鲁也有类似发现。最新的基因技术证实,不同地域的人类可能早在8000年前,就同时掌握了棉花种植技术。这一发现说明(  )

A.早期世界文明具有一体化特征B.区域文明演进具有一定相似性C.现代科技决定历史研究进展D.技术传播与人类迁徙存在关联

13.

《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从公元8世纪至9世纪开始在阿拉伯地区流传,据统计在240多个大小故事中,至少有20多个故事呈现有中国元素。如《卡麦尔·扎曼与布杜尔公主》《阿拉丁和神灯》等故事的主人公都是中国人,其中人物形象阳光和善,最后都过上了美好生活。这一现象反映了(  )

A.阿拉伯文明影响中国文化发展B.两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度相似C.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普遍性D.经济的交流带动了民间文化交往

14.

1815年谷物法颁布前后,英国下议院进行了艰苦辩论,商人团体也请愿不断。1828年通过调整法案后,又爆发了农民大规模的反对运动,但是议会仍以200票对95票拒绝废除谷物法。直到1846年因饥荒引发危机,才最终促成了谷物法的废除。由此可见(  )

A.谷物法不符合国家利益B.阶级对立影响法案存废C.废除过程体现程序正义D.主流经济思想迅速转变

15.

20世纪初,以德国杜里舒(1867—1941)、法国柏格森(1859—1941)等为代表的哲学家,从生物科学实践立场,反对唯物主义所提倡的理性,进而提倡用意志、情感充实理性的作用。这一思想在当时流传甚广。这表明(  )

A.理性主义遭到全面批判B.战乱与危机引发人文反思C.自然科学出现理论创新D.唯心主义有着强大生命力

16.

输出管制统筹委员会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发达工业国家在国际贸易领域中纠集起来的一个非官方的国际机构,其主要发展历程如下:

时间

主要事件

1949

美国提议建立有关国家组成的协商团体,限制高技术流向苏联

1950

正式定名为对共产党国家出口管制统筹委员会,总部设在巴黎,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为创始国

1952

成立中国委员会,以限制对华技术出口

1953

卢森堡、挪威、丹麦、加拿大、西德、日本、土耳其等九国加入

1984

部分成员国同意利用行政例外程序向中国出口高技术产品

1985

西班牙加入

1989

澳大利亚加入,成员国最终确定为17

1994

巴黎统筹委员会、中国委员会宣布解散

由此可见(  )

A.对华政策体现西方国家利益诉求B.限制技术出口是冷战主要形式C.该项政策维持了西方国家技术优势D.西方国家的集体利益高度一致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分)
材料一
唐代的府兵制是一种军队组织形式。政府将全国户口分九等,在上等、中等之中,挑选兵源,另立军籍。府兵平时在家生产,闲时训练,战时由中央政府以府为单位临时抽调集结,士兵自备粮食及用具。唐代的地方行政分州县两级, 是地方行政区域之外的另一种军事区域的名称,是军队的屯扎地,称为 折冲府 。战时由中央政府以府为单位集结,故称 府兵制 。据《新唐书·兵志》记载: 凡府三等:兵千二百人为上,千人为中,八百人为下。府置折冲都尉一人,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长史、兵曹、别将各一人,校尉六人。初,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于野,其番上者,宿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渐觉祸乱之萌也。 府兵以均田制为经济基础,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对府兵实行 计口授田 ,一旦均田制崩溃,政府兵源枯竭,唐府兵则一变而为募兵,政府便以雇佣的形式招募士兵来补充军队,应招者以当兵为职业,长期在军队服役,粮饷之需则由国家供给。

——整理自熊伟《唐府兵制中央军府机构设置及沿革分析》等

材料二
明太祖尝言: 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洪武二十五年(1392)二月,太祖皇帝诏命天下卫所军卒, 自今以十之七屯种,十之三城守,务尽力开垦,以足军食 。明代卫所制度下军饷的主要来源是屯田,当时有军屯、民屯和商屯。尤其以军屯影响最大,其中大多是出身中下层的自耕农,且身份世袭不得调整。卫所士兵的日常供给由政府从屯田收入中支出,每月发米,称为 月粮 。卫所管理都指挥使司大抵5600名军人为一卫,1120人为一所,一般每卫设左、右、中、前、后5个千户所;112人为一个百户所,一百户包含两个总旗(每总旗辖50人)、小旗十个(每小旗辖10人)。此外,还有一种单独驻扎一个地方,直接归都指挥使司管辖指挥的千户所,叫做守御千户所;还有一种称为 的军事机构,管2到3个千户所。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屯田废弛,军屯也同样难以为继。为了弥补土木之变损失的兵额,到嘉靖年间改组京营制度,也逐步走上募兵之路。

——整理自吴奈夫《略论明代的卫所制度及其演变》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府兵制特点及瓦解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唐代府兵制与明代卫所制度组织的异同并说明被取代的共同原因。(11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要求。(15分)
材料
下面三幅图分别描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50年代、60年代、80年代国内工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格局。

图一

图二

图三

——据薛凤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等整理

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逐一说明各图分别代表的是哪一时期的发展格局并阐述判断依据。(15分)

四、材料阅读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世界时发展大事记

1675

英王查理二世就下令在伦敦东南泰晤士河畔的格林尼治村兴建天文台,为往来船只提供授时服务,以便船只定位位置和知晓时间

1870

美国学者查尔斯·多德教授首次提出,按经度线将全国划分为若干时区,每个时区自东向西依次相差1小时

1884

25国家的代表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会议,决定使用统一的国际标准时间,将通过格林尼治天文台子午仪中心的子午线定为本初子午线

1912

为避免单一时区授时带来误差,国际时间局开始在巴黎天文台运行

1930

采用了世界时的格林尼治测定的修正为-0.021s

1955

国际天文协会(IAU)正式决定,选择运动赤道上的一个固定点作为经度的原点,参考这点的世界时

1967

国际时间局开始直接使用世界时的所有测定,使其保持在精密量级

——整理自沈乃激,中国计量科学院《时间标准的变迁(一)》

材料二
1874年法国传教士在上海徐家汇建立了观测台,19世纪80年代这一观测台利用上海法租界内的信号塔开始报告正午时刻,为外国船只服务。这一时间标准被称为 海岸时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控制下的清朝海关采用 海岸时 ,使用的是东经 120°的时刻。此后 海岸时 逐渐被铁路、航运、邮政、电报等行业采用,并延及京奉等铁路沿线和长江流域。1918年,北洋政府将全国划分为5个时区,1927年将北京时定为标准时。1929年国民政府以南京时为标准时,每天通过电报和广播发布;上海、天津、南京、北平等地的车站、码头、银行、机关及市区街道多设标准钟。与此同时,汽笛、午炮或寺庙的钟声等报时方式仍在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东八区区时定为北京时间。

——整理自湛晓白《时间的社会文化史——近代中国时间制度与观念变迁研究》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世界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背景。(8分)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国际标准时间在近现代中国的变化历程。(10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