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四川省蓉城名校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必修三册+选修一三四)【人民版】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四川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17 浏览数:431

一、单选题

1.

如图5、6,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青铜器的纹饰风格有巨大转变,从传统的充满神秘色彩和狞厉之美的兽面纹、夔龙纹变化为抽象的几何纹以及富有生活气息的图案,如宴饮、采桑、狩猎、搏斗等。这种变化反映了(  )

A.王权与神权彻底分离B.人们对世界认识的深化C.手工业技术更加成熟D.青铜器开始运用于生产

2.

据《汉书》记载,贾谊曾向汉文帝上奏疏《治安策》,提出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 这一建议(  )

A.推动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度B.体现黄老无为的治国理念C.推动汉文帝解决了王国问题D.切中时弊并且具有可行性

3.

东晋的孙康家境贫寒,冬夜映着雪光读书,后官至御史大夫;东晋的车胤买不起灯油,夏夜借萤火虫的微光读书,后官至吏部尚书。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

A.士族门阀走向衰落B.民间向学风气浓厚C.读书可以改变命运D.儒学正统地位巩固

4.

李白《少年行二首》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白居易《胡旋舞》

西域歌舞名胡旋,传入宫掖靡长安

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

上述唐诗中的场景说明唐朝(  )

A.长安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B.民族交往丰富了中原民众生活C.统治者奉行民族平等政策D.少数民族加速了封建化的进程

5.

有学者认为,唐代文化以接受外来文化为主,其文化精神及动态是复杂而进取的;入宋以后,其文化精神及动态亦转趋单纯和收敛,尤其是南宋,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几近停滞状态。该学者的认识是基于宋代(  )

A.对外交往几近停滞B.理学强化了民族本位C.科举制度逐渐僵化D.固守传统的华夷观念

6.

朱元璋曾严格限制朝贡次数,有的国家十年一次,有的三年一次,有的两年一次;但有的国家仍不顾限制,一年一次甚至多次前来朝贡。据此可知明朝(  )

A.始终以 天朝上国 自居B.厚往薄来 损害经济利益C.协和万邦 的友好外交D.实行 海禁 维护海防安全

7.

宋元时期,长江三角洲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盛产米粮是其典型特征之一,有 苏湖熟,天下足 的谚语。明清时期,农户经营的重点不在种植粮食作物的 ,而在种植经济作物的 ,形成 多种田不如多种地 的观念。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地区分工调整B.江南农业衰退经济地位下降C.江南农业领域出现新的生产关系D.人地矛盾引起该地经济转型

8.

鸦片战争前,中西方往来文书的主要形式是 ,英方用 申陈或申诉于广东官府,广东官府用 来回复或指令英方;鸦片战争后,中英双方文书往来用 照会 的新形式取代了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中英之间外交的平等化B.传统华夷观念的松动C.向西方学习思潮的产生D.朝贡体系的彻底崩溃

9.

1898年6月,光绪帝为戊戌变法颁布 明定国是 上谕,说:“……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这表明光绪帝(  )

A.既要维新又想维 的心理B.通过改革解决理学空谈的弊端C.主张中西文化融合以救亡图存D.积极推进 新政 缓和社会矛盾

10.

辛亥革命后,妇女解放和男女平权的呼声与改革高涨一时,但太多女子很快又回到传统的老路上,依附别人或充当婢、妾,受其压迫。从根本上反映了(  )

A.封建伦理对女子的束缚B.新的经济基础尚未确立C.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D.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

11.

官利 制度是整个近代中国股份制企业中普遍实行的分配制度,即只要购买了企业的股票,就享有从该企业获取固定利率的权利,不管该企业亏损还是盈利。这与西方股份制企业实行的股息视利润多少而定的分配方式不同。这一制度说明当时(  )

A.民族企业缺乏风险意识B.实业家实现管理的创新C.民族企业生存环境恶劣D.民族企业获得充足资金

12.

电视剧《延安颂》里有一幕,蒋介石、白崇禧、何应钦正在研读一本毛泽东的著作,有 小诸葛 之称的白崇禧用 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 概括其基本精神。据此推测,这本著作是(  )

A.《井冈山的斗争》B.《论持久战》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D.《新民主主义论》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户籍相伍与集乡聚为县两事,是秦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转折点。县既由基层的乡聚组成,乡聚以下又有什伍之组织,这样一来,就将过去血缘关系的氏族组织,改造成为从户开始经什伍到乡聚再到县的严密的地缘关系组织,形成了完全意义上的基层地方行政组织体系。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1927年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政权纷纷建立,使乡村权力从地主士绅手中转移到农民手里,乡村政权的基础由地主士绅变为工农群众。乡苏维埃作为民众选举出来的乡政权机关,在其领导之下让农民直接参与行政管理,也使其在乡苏维埃代表和普通民众围绕苏维埃政府的日常事务和中心任务开展工作。由于乡苏维埃政府所拥有的广泛的社会职能,也使其影响力渗透到苏区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通过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的确满足了民众自身的权益。

——摘编自杨东《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与参与主体的近代嬗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国基层组织的纵向结构,并分析这一组织结构确立的历史意义。(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革命根据地基层政权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建立苏维埃政权的背景。(12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基层治理的认识。(5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由 沉沦 上升 的“U”字形发展过程,在 沉沦 上升 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1920年),这就是 沉沦 的谷底、 上升 的起始时期。

——张海鹏《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

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中国近代史发展趋势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安史之乱将中原地区和北方经济彻底摧毁,政府税收一落千丈,仓库空空如洗,连皇宫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刘晏授命危难,在宰相元载全力支持下,他组织民工和兵丁疏浚河道,运河得以顺利全线通航;他参与设计 上门填缺船 ,改进了船纤所用的材料,制成坚韧的纤绳;为保障人力的使用,他废除无偿徭役,改为工资雇佣制;他采用军事化方式组织漕工,以保障责任到位。由此,江淮的粮食、物资顺利运到京城,代宗大喜过望,说道: 我们父子有饭吃了!

——摘编自马立诚《历史的拐点——中国历朝改革变法实录》

(1)根据材料,概括刘晏漕运改革能够取得成功的条件。(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晏漕运改革的影响。(7分)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的最初反应是希望通过国联阻止日本侵略,为此不惜采取不抵抗政策,意在向国际社会展示其 忍耐 不挑衅 的形象,但此举在事实上助长了日本的侵略气焰。此时,不论是主导国联理事会的英法两国,还是《九国公约》主导国美国,都深陷经济危机,均不希望日本改变中国东北现状以及中日间爆发全面战争,损害其在远东的利益。各方围绕日本撤兵问题展开的交涉,以及国联陆续出台的三次决议,都未能阻止日军的侵略。在日本罔顾国联决议、继续扩大侵略的情况下,中国国内掀起反侵略浪潮,国民政府认识到中日问题非经决战不能解决,其对日政策开始向 一边抵抗,一边交涉 转变。

——摘编自侯中军《九一八事变后国联外交与国民政府对日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国联和日本三方对待九一八事变的态度。(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扩大侵华对中国政治局势的影响。(9分)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朱熹认为8~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其任务是培养 圣贤坯璞 。鉴于小学儿童 智识未开 ,思维能力薄弱,因此他提出小学教育的内容是 学其事 ,主张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强调先入为主,及早施教;要力求形象、生动,能激发兴趣;以《须知》、《学规》的形式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朱熹认为15岁以后大学教育,其任务是在 坯璞 的基础上再 加光饰 ,把他们培养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朱熹认为,与重在 教事 的小学教育不同,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 教理 ,即重在探究 事物之所以然 。对于大学教育方法,朱熹一是重视自学,二是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

——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1)根据材料概括朱熹教育思想的特点。(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朱熹的教育思想。(8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