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湖南省宁乡市高三11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湖南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19 浏览数:737

一、单选题

1.

以下是东北四台遗址发掘的成果

第一层遗址

距今约7600

大量的石磨盘,磨及石铲翻土工具

第二层遗址

距今约9000

4座半地穴房址,骨针,骨锥研磨器

第三层遗址

距今约1万年

灶,柱洞,灰烬堆积,打制的细石器

这些发现反映该遗址先民(  )

A.万邦时代的生活景象B.流动栖居走向逐渐定居C.家庭私有制阶级产生D.长期处于游牧渔猎阶段

2.

公元188年,汉灵帝接受刘焉建议,委派中央高级官员出任地方州牧,授予行政权,兵权,财政权,以便镇压民变,进剿黄巾余部。此举(  )

A.加强了中央集权B.引发了黄巾起义C.废除了监察制度D.导致了社会分裂

3.

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成书于隋,是我国历史上成千上万家训中唯一成为学校教科书的。他在《涉务》篇中写道: 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持……及候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 。作者意在(  )

A.分析九品中正制的弊端B.告诫晚辈为人务实求真C.说明社会动荡民不聊生D.强调健身体为人生要务

4.

宋代农村小学冬季开学故称 冬学 。陆游在一首诗中说 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耦还从父母耕,识字粗堪供赋役,不须辛苦慕公卿 。据此可知宋代冬学(  )

A.深受科举制的影响B.主要学习农业知识C.立足基本社会生活D.并非基础教育主流

5.

明英宗即位初,内阁首辅杨士奇以皇帝年幼,无法处理政事为由,废除了大臣日常的常朝制度,政务处理改为奏疏批答。这一改革(  )

A.激化了大臣矛盾B.加强了君主专制C.削弱了内阁权力D.提高了行政效率

6.

光绪七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当时有人说: 自长江轮船畅行,平时江船生意大半为其所夺。所用水手,大抵皆广东、宁波上海之人,而非湖、广、江、皖平日操舟之辈 。这表明(  )

A.洋务运动制约民族工业发展B.民族资本主义冲击传统航运C.劳动力素养应适应科技发展D.招商局改变了地域经济格局

7.

下图是马星驰在1919年发表的漫画,名为《玩弄于股掌之上》,该图反映出(  )

A.德国试图强占中国山东B.国民政府出卖国家利益C.国际联盟偏袒日本侵华D.反日爱国运动兴盛背景

8.

1960年6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上海会议期间作了《十年总结》的报告,重新强调实事求是的原则。指出,在制定国民经济计划时,要留有余地,宁可少些,让实际超过,打得太满,就会被动。这一报告的提出(  )

A.开始确立 实事求是 路线B.有利于经济政策的调整C.充分肯定了十年建设的成果D.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9.

1897年底,湖南巡抚陈宝箴上奏光绪帝,认为早变则我大清兴,犹豫恐将危矣!至要者用人、理财和练兵三事。不几日,康有为亦向清政府呈递《上清帝第五书》,认为速变兴,缓则亡!宜速开国会、定宪法。这反映了(  )

A.陈康变法指导思想有本质差异B.民族资产阶级救亡的迫切心情C.光绪帝对待变法态度十分消极D.维新派缺乏变法的系统性主张

10.

国民政府于1938年兴修甘新公路,沿途村民毁家修路;工程需要的土方、石料均摊派给沿途各县的农民,农民的大车、骡马等都被征用修路,许多民工套上自己的牛车、毛驴车到杳无人烟的星星峡一带施工。其间,牛死车烂,民工冻、饿、累死在筑路工地上的不在少数。这反映了(  )

A.国民政府不顾民情搞建设B.支持苏联反法西斯的需要C.国民政府借修路搜刮百姓D.广大民众的抗日牺牲精神

11.

有学者认为,佛教反对种姓制度并不是 真的要消除现实社会中的种姓制度 ,只要 婆罗门肯承认刹帝利的第一等级地位,佛教是允许婆罗门坐第二把交椅的 。就其本质而言,佛教是 高悬反对种姓制度旗帜而实际限制和麻痹人民的反抗意识 ,反而有利于种姓制度的延续和发展。这反映了(  )

A.种姓制度合理性促使本身发展B.佛教思想符合奴隶制发展需要C.佛教吸收了婆罗门教教义发展D.佛教引导人们追寻政治的平等

12.

他们不可以被买卖,但他们仍旧是不自由的,他们不能擅自离开土地。他们每星期要在主人的辖地上劳作数日,还得修缮主人的道路、桥梁和围墙。他们的思想受到宗教严格控制,定期要到教堂参加宗教活动。当他们结婚、继承父辈的田产或使用当地的磨坊时,要向主人纳税。 这反映了(  )

A.中世纪庄园农奴生活B.他们 是会说话的工具C.奴隶与贵族矛盾尖锐D.他们 完全没有自由

13.

1776年初,英裔美国思想家潘恩在其著作《常识》中宣称: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保护人民的自由与安全;君主统治危害了英国人民与北美人民的自由与安全;北美人民有权摆脱英国统治,建立独立的共和国。潘恩意在(  )

A.论证北美独立战争的合理性B.分析英国君主立宪制之危害C.呼吁废除美国的黑人奴隶制D.推动独立运动走向武装斗争

14.

有学者研究发现,圈地运动中 暴力圈地所占比例很小 ,16世纪中叶后协议圈地越来越多,18世纪发展为 议会圈地 ,而圈地运动不是践踏土地权利,而是明晰和确定土地权利。该学者认为圈地运动(  )

A.农民自愿维护庄园制B.是一场 羊吃人 运动C.破坏私有财产神圣性D.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方向

15.

1939年,情报显示德国正加紧研制原子弹,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积极推动美国原子弹研制。1945年,他却对原子弹的使用表示了巨大担忧。他说: 科学家应该集中起来议论由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及战争带来的危害。我们在这个场合,不是作为哪一个民族的成员出现,而是作为人类的一员出现 。这反映(  )

A.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到来B.合作共赢成为科研的趋势C.科学家反思战争与和平D.全球治理体系需要变革

16.

下表为1973—1983年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失业率统计,对其解释合理的是(  )

A.自由放任政策引发的经济危机B.通货紧缩现象通过国际市场传播C.西方经济政策调整存在局限性D.体现福利国家政策带来诸多弊端

二、材料阅读

17.

中国古代文学从宋代伊始呈现出多维度的新风貌。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朝代

作者

社会身份

代表作品

东汉

曹操

魏国创立者

《龟虽寿》

东晋

陶渊明

彭泽县令

《归园田居》

唐朝

李白

李唐皇室宗亲

《望庐山瀑布》

唐朝

杜甫

唐代小吏

《闻官兵收河南河北》

宋代

无名氏

说书人

《大宋宣和遗事》

宋代

李清照

家庭女性

《易安词》

元朝

关汉卿

医生

《窦娥冤》

明朝

施耐庵

钱塘县尹

《水浒传》

明朝

罗贯中

商人作家

《三国演义》

材料二
……(宋)从原来的诗和文,扩大到词、曲、小说,包括后来的南戏等,都是和市井有密切关系的。……从过去的士族文人,扩大到了庶族文人,就是平民身份的文人,进而扩大到了市井文人。比如出现在明代的《三国演义》,实际是由《三国志》演化而来,宋代许多人在市井说书, 说三国 ,三国故事不断演化,后来就形成了《三国演义》这样的小说……文学不仅服务于上层,服务于士人,也服务于当时的市民和更广泛的社会大众。

——摘自邓小南《中国通史大师课》

(1)分析材料一二,指出宋以后文学新风貌的表现。(10分)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新风貌之成因。(8分)

18.

下列材料均摘编自舒新城《近代中国留学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严复(1853—1921),福建侯官县人,5岁入私塾,13岁放弃科举 正途 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船泊驾驶,24岁时,作为公派留学生,前往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深造。在课堂上积极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在课余阅读了大量西方社科人文学术著作,并实地考察英国的政治、法律、教育等机构,深化了对西方政治经济体制和思想理论的认识。严复翻译了《天演论》等名著,宣扬的社会进化论思想,是启蒙维新的有力思想武器,成为近代中国开启民智的一代宗师。
材料二
孙中山(1866—1925),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人,1875年孙中山入村塾读书,1878年,随母赴檀香山,先后在檀香山、香港等地较系统地接受西式近代教育,并成为西医医师,19世纪末期,目睹中华民族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危险,决定抛弃 医人生涯 ,进行 医国事业 ,举起反帝反封建的旗帜,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材料三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从小接受传统的儒家教育,同时也对西方的科学和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02年东渡日本留学,最初学医,但后来观看日俄战争教育片时,深受刺激,决定弃医从文。归国后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诞生。支持和参与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为中国文化的独立和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近代留学青年生涯规划的特征进行评析。(16分)(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书写工整)

三、综合题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史料一 马王堆一号汉墓简牍115号记有 唐(即 )于类一笥(盛物品的竹器)”,112号记有 唐(糖)一笥 ,竹笥中有 糖笥 木牌。
史料二 摩揭它,一曰摩伽陀,本中天竺属国……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始遣使者自通于天子……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拃沈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

——《新唐书》221上《西域列传·摩揭它》

史料三 嘉靖年以前,世无白糖,闽人所熬皆黑糖也。嘉靖中,一糖局偶值屋瓦坠泥于漏中,视之,糖之上白色如霜雪,味甘美,异于平日,中则黄糖,下则黑糖也。异之,遂取泥压糖上,百试不爽。白糖自此始见于世云。

——【清】刘献廷《广阳杂记》

材料二
约公元500年,古代印度佛典最早记载甘蔗、蔗糖的种植、制造和使用。8世纪,蔗糖经阿拉伯人广泛在欧洲大陆、北非传播。11世纪,欧洲糖价昂贵,只有王室、贵族才能享用。16世纪之前,地中海沿岸地区生产的蔗糖供应北非、中东和欧洲大陆。15世纪末,蔗糖生产中心开始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上的马德拉等群岛。17世纪初,葡萄牙几乎为整个欧洲供应来自巴西的糖。17世纪中期开始,伴随着加勒比海的英属巴巴多斯、牙买加发生 蔗糖革命 (即加勒比海岛屿纷纷建立甘蔗种植园,从非洲引入大量劳动力),英国的蔗糖进口量飞速增长,到17世纪60年代,占了英国进口商品的十分之一。到18世纪中期,英国的人均蔗糖消耗量是法国的八到九倍。19世纪40年代,英国的蔗糖关税开始下降,1884年下降到蔗糖原价的百分之三十。1890年代,欧美列强的机械制糖法彻底打垮中国糖业。

——摘编自唐传星《甜蜜抑或苦难:糖的世界史》等

(1)指出材料一中三则史料的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的推断。(9分)
(2)根据材料一二,或者仅就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蔗糖的历史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9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