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福建省福州市八年级(上)期中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八年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福建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32 浏览数:367

一、选择题

1.

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200多万斤鸦片,在海滩当众销毁。这一历史事件是(  )

A.虎门销烟B.火烧圆明园C.鸦片战争D.义和团运动

2.

史学家陈旭指出: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这场战争 是(  )

A.第二次鸦片战争B.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

中英《南京条约》内容中,对中国民族经济危害最大的是(  )

A.割香港岛给英国B.赔款2100万银元C.开五个通商口岸D.英商进出口货物关税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4.

2013年4月,法国皮诺家族宣布,将向中国无偿捐赠流失海外的圆明园铜鼠首和兔首。直接导致这些文物流失的事件是(  )

A.第一次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

1841年,林则徐在退职返乡时曾预言: 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 下列史实能够证明他的预见正确的是(  )

A.火烧圆明园B.占领香港岛C.割占台湾D.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

6.

有人把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历程分为 宗教构梦、战争追梦、政策筑梦、内乱毁梦 四个篇章。 内乱毁梦 是指(  )

A.永安建制,分封诸王B.定都天京,军事全盛C.天京事变,由盛转衰D.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7.

《天朝田亩制度》中主张绝对平均分配土地、产品,多余财富要收归国库。《资政新篇》中却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这种改变(  )

A.适应了农民战争的需要B.挽救了太平天国的危机C.体现了时代发展潮流D.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改良

8.

历史学家范文澜说: 农民阶级消极方面的狭隘性、保守性、私有性……正是这些特性的反映,也决定了太平天国的必然崩溃。 范文澜分析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的(  )

A.影响B.爆发背景C.性质D.失败原因

9.

某学者指出:这些成就或可提供一幅奋力拼搏的生动画面,但实际上它们只代表了非常肤浅的现代化尝试,其活动的范围局限于火器、船舰、机器、通讯、开矿和轻工业,而没有开展任何仿效西方制度、哲学、艺术和文化的尝试。材料评述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C.戊戌变法D.新文化运动

10.

1875年,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留学生出国时曾宜: 此去西洋,应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无所他求。背国家之未来,取尽洋人之科学赴七万里长途,别祖国父时之邦,奋然无悔。 可见,他们当时出国留学的最终目的是(  )

A.游历西洋B.兴办洋务C.学习科技D.救国图强

11.

大将西征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这句诗赞颂的收复新疆的湖南人是(  )

A.曾国藩B.李鸿章C.左宗棠D.张之洞

12.

据统计,从1895年至1913年,仅资金在10万元以上的外资企业就有136家,资本达1.3亿多元。这一现象反映出(  )

A.自然经济开始遭到破坏B.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C.列强竞相对华资本输出D.清廷沦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

13.

1896年,诗人丘逢甲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诗人回忆的 往事 最有可能是(  )

A.北洋舰队全军覆没B.《马关条约》的签订C.列强瓜分中国狂潮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4.

《时局图》反映的是清朝末年,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现象。有人题词云: 沉沉酣睡我中华,那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 出现 裂似瓜 的局面是在(  )

A.鸦片战争之后B.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C.甲午战争之后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

15.

戊戌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 百日维新 ,其开始的标志是(  )

A.《海国图志》的发表B.光绪帝颁布 明定国是 诏书C.《变法通议》的发表D.康有为等人发起 公车上书

16.

1895—1898年,中国民间新增报刊约六十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报刊(见如表),主要传播的思想主张是(  )

主笔创办人

报刊名称

梁启超

《时务报》

严复

《国闻报》

康有为

《强学报》

A.自强、求富B.三民主义C.民主、科学D.变法图强

17.

光绪帝颁布的变法诏令不包括(  )

A.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C.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18.

1903年,北京某茶馆中有四位中国人在聊天,你认为四人中谁说的不符合史实(  )

A.张三说他在日本人开的工厂中做工B.李四说他曾在菜市口见到处决义和团C.老赵说他现在住在北京东交民巷D.孙某说他去山海关时见到许多外国兵

19.

1900年4月以后,直隶保定城内的坛口 日盛一日 ,并且竖起 保清灭洋 旗帜,教堂 无论天主、耶稣悉付一炬 。这里描述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维新变法运动D.新文化运动

20.

在中国同盟会时提出的16字政治纲领中,被孙中山阐发为民权主义的是(  )

A.驱除鞑虏B.恢复中华C.创立民国D.平均地权

21.

下列人物中,被誉为 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 的是(  )

A.洪秀全B.孙中山C.李大钊D.康有为

22.

利用关键词进行记忆可以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我们可以把 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的创建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这四部分内容的关键词概括为(  )

A.武装革命、建立民国、转移权力、国家分裂B.维新变法、建立民国、转移权力、军阀混战
C.师夷长技、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科学D.武装革命、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民主科学

23.

实业家张謇创办的公司于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发行了股票。股票发行的年份应是公元(  )

A.1934年B.1935年C.1936年D.1937年

24.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抱憾而逝,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但孙中山为进步奠定了基础,其追随者得以在此基础上继承遗业。材料中的 痛苦与失序 不包括(  )

A.武昌起义B.袁世凯独裁统治C.尊孔复古的逆流D.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

25.

在历史知识竞赛中,某同学抽到这样一组关键词: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建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综合这组词能得出的认识是(  )

A.近代开端B.走向共和C.军阀割据D.国共合作

26.

民国建立之初,名士王湘绮撰对联一副: 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 联首嵌入 四字,并在联尾点出自己的看法 不是东西 。该对联讽刺的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B.宣统帝被逼退位C.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复辟帝制D.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27.

下面示意图反映出民国初年(  )

A.民主进程艰难曲折B.专制独裁从未改变C.军阀割据贯穿始终D.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28.

对年表所列史实概括准确的是(  )

1913年,宋教仁被刺杀

1914年,袁世凯解散国会

1916年,袁世凯复辟帝制

1917年,皖系军阀控制北京政府

1920年,直系皖系军阀进行战争

A.袁世凯的倒行逆施B.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C.民国初期的民主政治D.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二、材料题

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皇上是最神圣不可侵犯的,现在皇上都能够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旧的东西不能抛弃呢?过去在君主专制制度下,人民被称为子民,或者被称为蚁民。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就说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实际上这个主权后来很快被少数军阀控制,以后又经历了很多曲折,但是人们已经感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了。

——摘编自《复兴之路》(上)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
(2)小历认为,材料反映了 辛亥革命以后人们已经感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 的观点。你是否同意其看法?简要说明理由。

3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创办的企业列表(局部)

年份

创办者

企业名称

同治四年

曾国藩、李鸿章

江南机器制造局

同治九年

李鸿章

天津机器制造局

光绪元年

李鸿章

铁甲兵船

光绪十四年

李鸿章

北洋海军

——据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整理

材料二 日本击败中国引起了年轻皇帝光绪的注意,他意识到有必要对帝国进行一次彻底的改革。……但是这些措施始终都是一纸空谈,因为皇太后一直维护旧秩序。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许多学者把英法等国率先完成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并通过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变革而逐步实现的现代化,称为 早发内生型现代化 ;把受到西方列强侵略,开始以西方资本主义为榜样而进行现代化探索的国家的现代化称为 后发外生型现代化

——摘自王寿林《现代化两种类型的比较及启示》

(1)依据材料一概括洋务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该特点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这次改革失败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指出中国的近代化所属类型。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就这一类型加以说明。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鸦片战争形势图


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

材料二 甲午战争前后,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对中国的侵略也从以商品输出为主要形式转变到以资本输出为主要形式。《马关条约》规定的战争赔款高达23000万两白银(其中包括赎辽费3000万两),割让中国台湾及附近岛屿给日本,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把中国进一步推入了半殖民地的苦难深渊。此后,欧美列强蜂拥而至,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三 条约内容完全由列强 自行商定 ,清廷只可签字画押而不能讨价还价。……镇压人民的反抗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组织, 违者皆斩 地方官对于反帝事件, 必须立时弹压惩办 ,否则 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为了强化对清廷的军事控制,并便于对中国人民的直接镇压,还把从北京到大沽沿路的炮台 一律削平 ,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12个战略要地也由各国派兵驻守。《辛丑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最终形成。

——摘编自宋小庆《世纪之变,沧海桑田》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两次鸦片战争后 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 地理位置分布变化的特点。(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列强对中国侵略形式的变化及其表现。(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理由。(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近代列强侵略对中国的影响。(2分)

三、小论文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史大事记(部分)

时间

事件

18401842

鸦片战争

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18941895

甲午中日战争

19001901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898

戊戌变法

1900

义和团运动高潮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以世纪、年代的呈现方式,简述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时间。
(2)阅读以上材料,选择两个历史事件,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加以论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