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广东省湛江市廉江市九年级(上)期中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九年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33 浏览数:292

一、选择题

1.

人类早期文明的诞生源于 的赠礼。尼罗河孕育的文明古国是(  )

A.古代印度B.古代埃及C.古代希腊D.古巴比伦王国

2.

古埃及最大的金字塔是胡夫金字塔,建于约公元前2600年,原塔高约146.5米,基底每边长230多米,用石200多万块,平均每块重2.5吨左右。这一工程的修建主要得益于(  )

A.统治者胡夫很富有B.科学技术领先于世C.国家组织力量强大D.建筑材料非常丰富

3.

大河流域孕育了古代灿烂的人类文明。下列诞生于两河流域的文明成果是(  )

A.《汉谟拉比法典》B.《十二铜表法》C.《查士丁尼法典》D.《法理概要》

4.

《汉谟拉比法典》规定:拐带奴隶、帮助奴隶逃跑或窝藏奴隶者,都要被处以死刑。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的地位要高于无公民权的自由民。据此可知,它(  )

A.维护奴隶主利益B.主张君权神授C.提倡自由与平等D.是欧洲民法的基础

5.

据表1可知,世界古代文明具有(  )
表1

文明古国

国家机器与制度

大型工程

文化

古埃及

军队、刑法、法老

金字塔

太阳历

古印度

种姓制度

佛教、发明十个数字符号

A.多样性B.一致性C.互信性D.互鉴性

6.

在古代印度,婆罗门掌管祭祀,刹帝利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低等级的人不能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这反映了古代印度(  )

A.社会分工精细明确B.宗教信仰派别众多C.社会等级贵贱分明D.社会风气保守落后

7.

公元前6—前4世纪,北印度产生了多个重要的思想流派,佛教是其中影响最大的派别。它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主张众生平等,抨击种姓制度下贵贱分明的等级体系,赢得了大批信众。材料说明佛教(  )

A.对种姓制度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B.促进了文化学术的繁荣C.得到了国王和一部分富人的支持D.影响了世界各地的文明

8.

希腊半岛上的水、土地和其他资源与大河流域的文明古国相比几乎不值一提,即使古希腊人将当地的资源利用到极致,也不足以创造出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文明。据此可知,古希腊文明的发展(  )

A.吸收了文明古国的成果B.未突破自然条件的限制C.受益于海外贸易的开拓D.改变了世界文明的走向

9.

古希腊时期的雅典卫城,公民集会的场所被设计成半圆形的砖石建筑,并且采用了能够容纳几千人的剧院式结构,其目的在于确保每一个参加者不仅能看到发言的人,还能看到其他出席的人。执政者这样设计是为了(  )

A.促进文化繁荣B.消除阶级压迫C.保障民主政治D.健全法制建设

10.

伯里克利曾经说: 我们不模仿我们的邻人,但我们是他们的榜样。我们的政体确可以称为民主政体,因为行政权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握在多数人手中。 这反映了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  )

A.全体人民拥有民主政治权利B.实行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C.开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D.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11.

研读历史教材是获取历史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下列关于古代欧洲的说法与教材观点一致的是(  )

A.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B.屋大维建立了亚历山大帝国C.伊斯兰教被确立为罗马国教D.中世纪城市没有取得自治权

12.

德国法学家耶林说: 罗马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则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而这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一次。 在罗马法学中成为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渊源的法典是(  )

A.《万民法》B.《汉谟拉比法典》C.《十二铜表法》D.《民法典》

13.

保民官的权力之大甚至可以否决罗马元老院的决议,但其权力只限于罗马的城区和近郊。保民官在罗马共和国时代曾起过一定的作用,但到帝国时代,它已形同虚设。 这段话中的 保民官 (  )

A.开始设立于屋大维统治时期B.不能否决罗马元老院的决议C.为平民争取了一些政治权利D.能始终保护罗马平民的利益

14.

古罗马城的建设经历了王政时代、共和国时代、帝国时代三个阶段。 帝国时代 的开创者是(  )

A.亚历山大B.伯里克利C.凯撒D.屋大维

15.

19世纪70年代初,德国商人施里曼依据《荷马史诗》的描写,取得特洛伊田野考古的重大成就,证实了《荷马史诗》所说的特洛伊和迈锡尼古国的存在。这说明《荷马史诗》(  )

A.是古埃及宝贵的文学遗产B.包含着古希腊真实历史信息C.反映了古希腊的哲学成就D.奠定了欧洲民主政治的基础

16.

在古罗马的建筑和其他艺术中,皇帝经常被刻画成武士、和平缔造人、主持宗教献祭的神职人员、仁慈的统治者。这种艺术行为旨在(  )

A.塑造罗马皇帝权威B.倡导民主与平等C.表现神人同形同性D.推动罗马法普及

17.

在中世纪里,基督教不仅使整个欧洲基督教化,而且成功地保全了希腊、罗马和希伯来文明的精华,没有毁于蛮族之手。 材料表明基督教(  )

A.促进了欧洲统一B.发扬了人文主义C.避免了外族入侵D.保留了古典文化

18.

这个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以后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这个帝国是(  )

A.查理曼帝国B.奥斯曼帝国C.亚历山大帝国D.罗马帝国

19.

在世界古代历史上,帝国的战争与扩张客观上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下列关于战争与扩张客观上促进文明交流的表述准确的是(  )

A.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催生了伊斯兰教B.阿拉伯帝国的不断扩张孕育了佛教C.4世纪末,罗马皇帝将基督教确定为国教D.中国的造纸术在波斯帝国扩张时传到欧洲

20.

中世纪西欧庄园里建有住宅、教堂、磨坊、仓库等设施,而且备有耕畜和各种生产工具。庄园的产品很少拿出去卖,除非万不得已,庄园很少出去采购。由此可见,西欧庄园(  )

A.农业和手工业相当发达B.为城市兴起奠定了基础C.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D.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状态

21.

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是庄园。下列符合庄园佃户生活情景的是(  )

A.无需缴纳 什一税 B.通过庄园法庭维护自己的一些权益C.免费使用领主的磨坊D.无需为领主提供劳役

22.

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繁荣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体现在(  )

A.庄园的流行B.封君封臣制度形成C.大学的兴起D.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23.

1170年《英王亨利二世给予林肯城的特许状》提到 将林肯城人民在英王爱德华、威廉与亨利时代所享有之自由、习惯于法律赐予彼等 ,该材料反映的是(  )

A.雅典的民主政治B.封君封臣制度C.城市的自由与自治D.大学的自治地位

24.

“《查士丁尼法典》无疑是罗马法集大成的集中表现,也是罗马法发展到完备、成熟阶段的标志性成就 。材料叙述了《查士丁尼法典》的(  )

A.编纂背景B.适用范围C.具体内容D.历史地位

25.

《罗马民法大全》对财产、买卖、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据此可知,《罗马民法大全》(  )

A.保证了皇帝的专制权力B.标志 种姓制度 的建立C.导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D.为后世法律制定提供借鉴

26.

日本历史上先后拜了两次老师,即古代的中国和近代的西方。其中向古代中国 拜师学艺 指的是(  )

A.伯里克利改革B.大化改新C.农奴制改革D.明治维新

27.

《全球通史》中提到: 6世纪起,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入日本……那些游历 天朝 的日本人,作为热情的皈依者,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 其中 作用更为重大 主要体现在(  )

A.促使日本初步实现了统一B.推动了日本建立天皇制度C.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D.加速了本民族封建化进程

28.

日本大化改新后,由国家分配田地的方法逐渐遭到破坏,很多豪强纷纷建立自己的庄园,庄园主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争相蓄养武士,在日本社会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武士阶层,随着武士集团势力的壮大,日本社会进入了(  )

A.骑士统治社会B.武士庄园时期C.幕府统治时期D.城市自治时期

29.

古代穆斯林作家比鲁尼曾说: 我们的宗教和我们的帝国是一对阿拉伯孪生兄弟。 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同时产生B.穆罕默德在麦加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伊斯兰教国家
C.基督教在阿拉伯国家中广泛传播D.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伴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

30.

阿拉伯艺术同文学一样绚丽多彩,集中体现在清真寺的建筑结构和装饰上。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它不断吸收希腊、波斯、印度、两河流域和埃及的古建筑特色,逐渐形成了阿拉伯—伊斯兰建筑艺术。材料反映了阿拉伯文化的特征是(  )

A.开放包容、风格单一B.兼收并蓄、独具特色C.广泛吸收、全盘照搬D.保守狭隘、独具一格

二、材料题

31.

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他们创造的文明成就是人类的共同财富。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91年,埃及古物局的学者在胡夫金字塔东2.4公里发现了金字塔街,在其金字塔南数百米和大狮身人面像的东南,发现了金字塔建设者的墓。1994年,美国等备了一个基金会,恢复发掘这座消失了的城市。美国学者莱赫奈尔说,这座消失了的城市曾经居住过至少5万人,而或更多至10万人,其中包括建筑胡夫大金字塔的建筑家、工匠、面包师和普通劳动者。

——刘文鹏《埃及考古学》

(1)根据材料一,概括金字塔考古的新发现,并说明其价值。
材料二 公元前2000年左右,游牧民族阿摩利人侵入两河流域,建立了一些各自独立的国家,其中一支占据巴比伦,建立了古巴比伦王国。 古巴比伦王国第六代国王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国君,在他的治理下,巴比伦王国很快从蕞尔小邦一跃成为囊括整个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区域大国。

——《世界古代史》

(2)根据材料二,结合史实谈谈你对画线部分观点的理解。
材料三 在古代的印度时期,统治者通过种姓制度的手段,达到了有效地统治当地印度人民的目的,而且防止普通的老百姓有机会去接触财富、权力与地位,并逐渐把这种制度严格地做出许多不合理的规则。时至今日,虽然科技迅速发达,社会文明高度发展,但是印度当地的社会依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种姓制度,继而引发起一大堆难以解决的问题与困境,尤其是底层人民难以有晋升机会或空间,对未来不抱有太多的希望和期待,最终使整个印度社会充斥着动荡与不安。

——摘编自颜刚威《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历史溯源》


印度种姓制度示意图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下图所示种姓制度的特点,并分析种姓制度对印度的影响。

32.

古代亚非与古代欧洲都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的政治制度不是从我们的邻人的制度中模仿而来的,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我们的制度之所以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在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

——摘编自伯里克利

(1)材料一中的 民主政治 是指哪个国家(或城邦)的政治制度?该国最高权力机构是什么?
材料二 历经10年征战,亚历山大建立了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其版图西起希腊,东到印度河流域,北抵中亚,南达埃及,地跨欧、亚、非三洲。这个帝国被称为 亚历山大帝国 ,亚历山大被称为 亚历山大大帝

——九年级《历史》

(2)根据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回答,亚历山大东征有什么历史影响?
材料三 在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漫漫征途中,东方文明出现得最早,都不约而同地产生于大河流域;西方文明紧随其后,多以海洋为中心。东西方文明随着东西方的战争、商贸往来、和平交往、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而互相交融,对世界各地的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
(3)据上述材料概括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和联系方式有哪些?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西欧生产力的提高,手工业逐渐发展起来。一些有专门手艺的农奴逃离封建庄园,到交通要道、渡口或寺院、城堡附近开设作坊,成为手工业者,商人也随之在这些地方聚集。为防御侵扰,他们在聚居地筑起栅栏或围墙,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新的工商业城市。
材料二 11、12世纪,随着城市的兴起,新兴市民阶层对文化知识的追切需求,欧洲许多工商业繁荣的城市出现了城市学校,这些学校开设实用知识课程,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在单一学科的私人学校或教会学校整合演变的基础之上,产生了中世纪欧洲的大学。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形成的原因以及这些城市在地理位置上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世纪欧洲大学出现的原因以及课程设置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概述中世纪西欧城市与大学之间的关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