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河南省平许济洛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5 浏览数:999

一、单选题

1.

考古发现,湖南地区出土了不少商代中期和晚期的铜器,其铸造水平不低于中原,造型和纹饰则既有纯属中原风格的,也有富于江南特色的,而且某些商代青铜器上有殷人的族徽。这说明殷商时期(  )

A.等级森严的分封格局形成B.商人直接控制的区域扩大C.华夏文化圈得到初步扩展D.中原经济影响力逐渐拓展

2.

先秦以来的儒家倡导 父慈子孝 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东汉时期孝的观念发生了变化,《白虎通》作了进一步的阐释: 父者,矩也,以法度教子也。 这反映出东汉时期(  )

A.理学思想出现B.儒家思想遭到冲击C.君主专制削弱D.封建纲常秩序稳固

3.

宋代的官私手工业普遍采取 和雇 民匠的方式。所谓 和雇 ,就是雇主和工匠 彼此和同 ,即出于双方自愿进行雇佣劳动。据此可知,宋代(  )

A.雇佣关系较稳定B.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削弱C.官营手工业衰落D.工匠经济地位有了提高

4.

按明制,除了发生重大变故而免朝,皇帝每日都得上早朝,接受文武群臣的朝贺,并现场裁决各衙门所奏事务。明代中后期皇帝不面议、不批答、不亲政,但偶尔批答、偶尔亲政,甚至时时别出心裁地驳回内阁票拟。这表明明代中后期(  )

A.中枢决策机制发生异变B.君主与官僚集团矛盾加剧C.封建专制制度日益僵化D.内阁的行政权力迅速膨胀

5.

铁路建设资金中内外投资投入总量及其所占比重

(1895—1927年)

类别

数量百万元

比重(%)

内资

国家资金

69.8

6.0

民间资金

110.4

10.0

外资

直接投资

295.9

26.4

间接投资

647.6

57.6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中国(  )

A.政府投资推动工业结构优化B.铁路建设事业半殖民地色彩浓厚C.西方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D.官僚资本主义膨胀制约铁路修筑

6.

清末立宪期间,清廷提出以主权在君的君主国体统摄立宪政体。在革命派提出立宪以变 国体 为前提后,立宪派声称君主国体亦可由国会总揽统治权,与民主国体无异。上述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的中国(  )

A.变革政治体制成为时代需要B.君主立宪制政体更符合国情C.革命派的主张获得社会认可D.南北政治妥协具有舆论基础

7.

1941年延安边区银行发行一元、五元、十元钞票三种,布告边区流通,同时命令边区所有公私交易不准使用法币。其他地区根据延安精神纷纷发行元以上的本位币。边区政府对货币政策的调整(  )

A.中断了国共两党经济合作B.适应了持久抗战需要C.阻止了日本对中国的掠夺D.缓解了通货紧缩压力

8.

改革开放初期,中央发出通知提倡在新闻宣传以 勤劳致富 代替 劳动致富 。至此中国社会的舆论宣传 致富 的途径和方式不再限于 体力劳动 ,并扩展到 体力劳动以外的技能、经验、经营管理 等方面。这一变化表明(  )

A.改革实践不断对理论提出要求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推动思想解放C.多样化的生产分配方式逐步确立D.革命观念依然在束缚经济发展

9.

公元前4世纪末,雅典公民大会和议事会颁布了大量表彰雅典公民的法令并将其公布于公共场所,用来表彰那些在军事、政治、宗教、外交以及公益捐助等诸方面卓有成就、对城邦有突出贡献的雅典人。这一做法的目的在于(  )

A.凝聚城邦力量B.维护民主政体C.健全法律体系D.彰显人文精神

10.

古代日本人崇信天皇是神的后代,且神没有姓,因此天皇及皇亲都没有姓。大化改新以后,天武天皇对全国的氏姓作了重新的改订,制定了 八色姓 。将原本赐予皇亲之外的社会成员 八色姓 赐予皇亲。这一举措旨在(  )

A.维护贵族统治秩序B.打击地方割据势力C.强化天皇专制统治D.完善官僚政治制度

11.

1685年之后,成千上万的法国新教徒避难者移居英国。他们带了新技术,钟表制造商向英国人传授了钟和表的制造工艺,来自低地国家的流亡者给诺威奇带来了 新织物 的技术,法国玻璃制造商在英国创立了窗户玻璃制造业。这反映出,当时(  )

A.英国与法国综合实力差距拉大B.经济发展不平衡促进技术转移C.工匠精神决定了城市生活面貌D.宗教改革助推英国经济的发展

12.

下图为苏联政治讽刺画家在20世纪50年代初所绘制的漫画《美国式 合作 》。这可以用来说明(  )

A.欧洲成为美苏争夺焦点B.北约促成了战后西欧的联合C.西方阵营内部矛盾初显D.苏联积极争取中间地带支持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1949年10月,英国卫生大臣贝文就主张彻底改革地方管理体制,维护城乡的均衡发展。他设想把城镇区和乡村区结合起来,建立238个当局,其中2/3人口在15万及以下,确保绝大多数人居住在离行政中心10英里的范围内,极少人超过20英里距离。这个想法没有成为现实,直到1972年地方政府法,才废除了原来的1086个城镇区和乡村区,而设立了296个区。在各个都市郡下基本上都设立都市区,在非都市郡下则设立非都市区。到90年代,郡和区都为单一当局所取代,通常包含城市和乡村地区,从而把乡村腹地与城镇中心联结起来衡发展的基本事实。

——据陆伟芳《20世纪新格局:行政区划分与英格兰城市化的深度发展》

材料二
1978年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试行,生产要素开始在城乡之间流动, 农转非 人数增多,改变了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局面,出现了城市人口逆流到农村的情形。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改革重心由农村转移至城市;同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明确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入集镇落户,户籍管理由指标控制向准入条件控制过渡;1985年公安部发布《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提出 农转非 内部指标定在每年万分之二;为引导农村人口向小城镇有序转移,公安部分别于1997年、2001年出台了《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和《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总体而言,1984—2001年中国城乡户籍壁垒出现一定程度的松动,很多中小城市基本放开了户籍制度,甚至有些大城市也悄然放松了落户限制。

——据郭君平《中国城乡关系的演进脉络、结构性失衡及重构方略》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与英国城乡关系发展的异同。(11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城乡关系发生变化的背景。(8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与英国城乡关系变化的认识。(6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正史中 良吏 标准的大致概括

《汉书》

廉洁刚正、明察内敏、劝课农桑、与民兴利、施行教化、政平讼理、盗贼不起、讼狱止息,地方社会繁荣稳定,朝野称赞

《宋书》《魏书》《梁书》《晋书》

清廉、守正、重义;军功、断案、赈灾

《旧唐书·良吏传》

富民教化、明察善断、除暴安良、战功卓著、正直敢谏、忠义仁孝

元修《辽史》《金史》《宋史》

平冤、治盗、减除税徭、建立军功

明修《元史》

清廉、直谏、富民、施教、理讼、锄奸、抚边

清修《明史》

富民教化、兴利除弊、理讼治狱

根据材料总结材料中的历史现象,并根据现象进行解释论述。(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四、材料阅读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清末时,传统的 国语 概念发生了现代意义的转变,开始用来指称民族国家的通用语。1904年1月在清政府正式颁行的《奏定学堂章程》 学务纲要 部分,清廷明确规定 各学堂皆学官音 ,赋予汉语官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的现代 国语 地位。与此同时,章程还宣称必须传习中国历代相承的 各种文体 ,认为其乃 五大洲文化之精华 ,也即 保存国粹之一大端 。1904年5月,陈独秀在他创办的《安徽俗话报》上发表《国语教育》一文,就强调 教本国的话 国语教育 乃是 现在各国的蒙小学堂里,顶要紧的功课 ,其要义在于 俗话教学 统一国语 ,尤以后者最为重要。1911年7—8月,清廷颁行了《学部中央教育会议议决统一国语办法案》,明令以 正当雅正、合乎名学 的官话统一 国语 由学部设立国语传习所 ,在各省会及府厅州县的学堂内设立国语专科,直接督导各地各级学校逐步改用官话讲授其他课程。

——据黄兴涛《清末国语的概念转换与国家通用语的最初构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国语统一运动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国语统一运动的影响。(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