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河北省保定市六校联盟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16+4)【1—4单元】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河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268

一、单选题

1.

汉武帝以近臣和侍从为主建构尚书组织,赋予他们更多的参政权,从原来的收发文书上升为 并掌诏奏 ;成帝时尚书组织形成独立的官署,称为尚书台,并于西汉末年取代丞相府,成为新的皇帝最高办公机构和诏敕发出地。汉代尚书权力的演变说明(  )

A.机构调整服务于皇权需要B.中枢决策权力弱化C.取士标准出现多样化趋势D.行政流程趋于规范

2.

宋朝中央设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机构——御史台官和谏院,前者负责行政监察,后者专司舆论,皇帝的错误、朝政的缺失,御史台官和谏官都可以提出批评。御史台官和谏官的设置(  )

A.提高了中央行政的效率B.有利于增强专制统治的效能C.限制了皇帝的至上权威D.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有效性

3.

表1清代政区分等制度演变一览

年份

制度变化

雍正九年

冲繁疲难四字确定州县等级。

雍正十三年

确定除苗疆、烟瘴等特殊官缺由督抚题补外,冲繁疲难占三字或四字的,由吏部开列名单,皇帝简用;一项或两项的由吏部月选。

乾隆六年

确定冲繁疲难,四项俱全者定为最要缺;三项者为要缺;两项者为中缺,仅一项或四项俱无为简缺,官缺等级制度趋于成熟。

乾隆四十三年

确定各省官缺保持稳定,不得妄请更改。如以简改繁,必须同时将另一府厅州县由繁改简。至此,各省缺分格局基本确立。

据表1可知,清朝政区分等制度(  )

A.有助于发挥有限官僚资源的最大效能B.完善了科举选官制度C.体现了旧贵族被排除于国家政治之外D.改变了权力分配格局

4.

据统计,英国1782~1820年间65位内阁成员中,43位是贵族,剩下的22位中14位是贵族之子,其他8位也与贵族有着亲戚关系。1721~1832年间22位首相中,13人是上院贵族,6人是贵族之子,1人为贵族之孙。这表明当时英国(  )

A.贵族首相大多与王室关系密切B.议会选举制度改革的必要性C.封建贵族完全控制着议会选举D.构建分权制衡体制的紧迫性

5.

梁启超对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造成政争及内乱,颇为痛心: 倘使我国约法,如万国现行宪法通例,将国会之弹劾权与政府之解散权对立,则议员亦何至漫无忌惮以滥用其权力!苟滥用者则政府亦依法解散之耳,有何奇异! 梁启超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最大的缺陷是(  )

A.《临时约法》成为国民党专制独裁工具B.中央行政系统享有解散国会的权力C.政党之间为谋求议席而展开激烈竞争D.行政与立法机关之间缺乏有效制约

6.

从数据上看, 一五 时期,中国完成基本建设投资总额588.47亿元,五年新增固定资产相当于1949年接收时的4倍,工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10.9%,GDP平均增长率达到9.2%——这个数字与1978年到2008年的平均数9.4%非常接近。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经济建设成果显著B.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发展C.工业比例出现失衡D.国营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7.

按罗兹曼的说法: 科举制度曾经是联系中国传统的社会动力和政治动力的纽带。由于它被废止,整个社会丧失了它特有的制度体系。 此后,新式学堂数量激增引发新型学生群体投身于社会各种运动中,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这说明科举制的废止(  )

A.导致了清政府的灭亡B.推动清朝开始改革选官制度C.推动了传统社会转型D.受到了外部列强压力的刺激

8.

斯提亚特·穆勒把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的确立称之为 英国历史上最大的公务革新之一 。英国舆论界称赞文官考试制度 消除了所有的笨伯,总的来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有能力、很有声誉的班子,同时,一个全新的节约和勤奋精神得到了贯彻。 可见,英国文官制度(  )

A.提升了政府的管理水平B.消除了政党政治的弊端C.与中国科举制初衷一致D.为工业化提供政治前提

9.

《名例律》是《唐律》的总则部分,规定了刑罚的基本制度及原则,共五十七条,而在这五十七条中,有四十多条引用儒家经典的内容,如《礼记》《春秋》等。这反映出《唐律》(  )

A.法律儒家化特色明显B.强化了封建社会伦理观念C.确立了儒学统治地位D.标志着古代法律体系完善

10.

《拿破仑法典》规定: 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动产和不动产的私人所有权是绝对的和受到法律保护的 。这些法律条款(  )

A.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B.融合了宗教伦理与教化C.冲击了专制王权的统治地位D.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

11.

标语口号作为一种重要的宣传方式,被我们沿用,不同历史时期的标语口号能够反映出当时不同的社会特点,并影响人们的思想行为。下列标语口号属于改革开放时期的是(  )

A.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B.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D.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

12.

《左传·昭公十四年》云 好于边疆,息民五年,而后用师,礼也。 《左传·成公十三年》载晋厉公遣人指责秦 倾覆我社稷,帅我鹜贼,以来荡摇我边疆 。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诸侯国之间有明确的疆界B.传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C.国家统一成为必然的趋势D.秦国对经营边疆的重视

13.

恩格斯在谈及中世纪后期时曾经指出: 在这种普遍的混乱状态中,王权是进步的因素,这一点是十分清楚的。王权在混乱中代表着秩序,代表着正在形成的民族(nation)与分裂成叛乱的各附庸国的状态对抗。 据此可知,恩格斯认为这一时期世俗王权的强化(  )

A.为近代民族国家建立提供了条件B.促进了各国文化的认同C.完全否定了罗马教皇的统治地位D.传播了自由平等的思想

14.

1954年,在对宪法草案进行讨论时,毛泽东指出, 少数民族问题,它有共性,也有特殊性。共同的就适用共同的条文,特殊的就适用特殊的条文。 这表明制定民族政策应坚持(  )

A.把握民族工作存在的特殊性B.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C.创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想D.实现平等团结的民族关系

15.

据统计,从1964~1970年,先后有10个非洲国家同中国建立经济技术合作关系,中国的受援国总数达到31个,援助规模明显扩大,7年累计的对外援助支出比起步阶段14年的总额还要高144%。中国对非援助的积极成效(  )

A.得益于 一边倒 方针的推行B.开启了与亚非国家关系的新篇章C.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D.进一步打开了新中国的外交局面

16.

习近平在第三届 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指出: 中方将会同合作伙伴发布《 一带一路 廉洁建设成效与展望》,推出《 一带一路 廉洁建设高级原则》,建立 一带一路 企业廉洁合规评价体系,同国际组织合作开展 一带一路 廉洁研究和培训。 这说明新时代的中国(  )

A.主导建立了国际政治新秩序B.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C.将反腐倡廉作为外交出发点D.加强与第三世界经济文化交流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先秦时期的避讳大都表现于口头,而文书避讳,是从秦开始。始皇帝减政变 临文不讳 临文需讳 ,常见的是为避讳其 而改 。三国时期, 避讳 主要还是避讳当代君主的御名。 魏武帝讳操,以杜操为杜度。蜀后主讳宗,以孟宗为孟仁。 到了晋代,避讳越来越严密,“《通典·礼篇》所载讳议,大半出于晋人 。《唐律疏议》中明确规定, 上书若奏事,皆须避宗庙讳。有误犯者,杖八十。 政和八年,宋徽宗把与皇帝相关的称号都当作避讳字来禁用:先是禁用 三字作为名字,而后又扩充到不许以 龙、天、君、玉、帝、上、圣、皇 等字为名。

——摘编自李晶《我国古代文书避讳制度研究》

材料二
1912年1月1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 宣布革除教科书中 遵从满清朝廷及旧时官制、军制等课,并避讳抬头字样 ”。如教材内容有与共和宗旨相悖之处,教员得以自行删除和修改。1929年12月,南京国民政府再次下令废除避讳的恶习并列出清代避讳各字表,要求予以改正。至此,中国文书避讳制度彻底结束。

——摘编自于成静《避讳制度的流变及其法理意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避讳制度发展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文书避讳制度被废除的原因。(6分)

18.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文官制度从秦汉以来,不管是在官吏的选拔任用上还是在对官吏的管理上都有相应的制度安排和制度设计。历代统治者根据所属时代的社会经济背景,与管理国家需要相呼应,对其进行相应的补充。自秦汉起始制订文官律,至魏晋南北朝,随着文官组织规模的扩大,在典、格、令中也增加文官制度的新内容和新规定。《唐六典》的出现,更使文官组织与活动有了缜密的规范。经过宋、元、明、清的不断补充和完善,逐步形成了以会典形式为主的一整套法规体系。儒家思想成为统治者管理国家的基本思想,显而易见文官们也要接受并遵循其基本思想,必须行仁义,崇道德。

——摘编自陈燕青《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及其现代价值探析》

材料二
1883年,一项关于改革文官制度的新法律——《彭德尔顿法》获得了国会绝对多数的通过。一个管理文官的新机构——文官制度委员会终于诞生了。美国联邦政府文官制度改革, 从前从没有像1883年那样,在 政党分赃 的政治灾难中受益匪浅 。美国现代文官制度适应了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确立了一个反映现代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本质特征的核心价值体系。

——摘编自林畅、施雪华《论美国现代文官制度的形成及其核心价值体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美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影响。(6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
造成法律文化多样性的原因比较复杂,国家和法产生的根源,一国的经济基础和社会背景都可导致这一差异,而其中最根源的一点,就在于一定的法律文化圈中存在着独立的文化隔离机制,这种隔离机制最初是与地理环境相连结的。而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不同的社会结构、生产方式,政体形式以及风俗、习惯、心态结构等一系列社会、经济、政治、心理隔离要素,都进一步加大了中西方法律文化的差异。

——摘编自李光宇《中西方法律文化特征之比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西方法律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四、材料阅读

20.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表2西汉王朝经略河西走廊概况

时间

   

公元前139

张骞从长安出发,西行进入河西走廊

公元前121

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昆邪王降汉后,在其故地设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

公元前119

汉武帝下诏,河西四郡辖35县,置军屯、民屯共71270

——据《史记》《汉书》

材料二
隋唐两代是继秦汉之后我国历史上的又一次更大规模的统一时期。由于经受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较长时间的民族交融,中国历史上传统的治边思想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导致了隋唐两朝较为开明的治边政策的出现。唐太宗即位之后宣称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尽管唐王朝也采取过诸如武力征伐的政策,但其治边政策的突出特点是以怀柔、羁縻为主。唐朝发达的中原文化对边疆民族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边疆民族向唐王朝派遣子弟求学,以及请求颁赐书籍的记载频频见于史书。对于边疆民族的这些要求,唐王朝一般都是予以满足……这不仅有利于汉文化的传播,而且也促进了边疆地区的文化发展。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王朝经略河西走廊的重要措施。(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的边疆治理与秦汉相比的异同点,分析唐朝民族政策实行的原因。(8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