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八年级(上)期末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八年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33 浏览数:416

一、选择题

1.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中国白银外流、银贵钱贱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清政府曾采取多方面的对策,但未能收效。这是因为(  )

A.列强向中国倾销工业品B.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激增C.中国劳工外出数量增加D.《南京条约》巨额赔款

2.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中国掠夺大量茶、丝等农产品,中国丝、茶的出口额迅速增长。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与商品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这表明鸦片战争(  )

A.使中国的主权受到严重破坏B.推动了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解体C.加速了中国社会性质的改变D.开启了中国寻求出路的探索历程

3.

这把火腾空燃烧的时候,一个拥有黄河和长江滚滚波涛的民族……眼睁睁的看着这座万园之园化为一片灰烬。 与这则材料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第二次鸦片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4.

钱穆先生评价太平天国道: 他们对下层民众,想推行均田制度,粗浅一些的社会主义,大抵他们是有此想法的。 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有力证据是(  )

A.《海国图志》B.《天朝田亩制度》C.《天演论》D.《资政新篇》

5.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所提出的主张都没有实现,关键原因是(  )

A.它们都是保守落后的思想主张B.太平天国政权一直在迎战强敌C.爆发了天京事变D.脱离了当时的社会实际

6.

洋务运动时期,福州船政学堂驾驶专业学生学习的课程门类除了英语、算学以外,有 几何、代数、平面三角、球面三角、航海家天文学、航海理论、地理 。由此可知,福州船政学堂(  )

A.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B.重视对西方科技的学习C.培养了一批造船人才D.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7.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说: 新式的国防比旧式的费用要高几倍……所以李鸿章要办招商局来经营沿江沿海的运输,创立制布厂来挽回权利,开煤矿金矿来增加收入。 材料旨在表明洋务派(  )

A.注重进行近代国防建设B.兴办民用企业以辅助军事工业C.注重创办近代民用企业D.兴办军事工业以推动民用企业

8.

《马关条约》规定: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 此后中英、中法之间也出现了此类规定。这体现了(  )

A.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主权国家正常经济来往C.清政府与列强的共同利益诉求D.殖民侵略下的资本输出

9.

在清政府被迫签订某一不平等条约后,列强欣喜若狂,声称 第二次发现了中国 。英国一家报纸评论道: 中国为东方一团大物,势已动……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 下列哪一项是对材料中 不平等条约 的历史评论?(  )

A.开放广州等五处通商口岸B.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D.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10.

《申报》作为当时有广泛影响力的报纸,在甲午中日战争前多次对日本的明治维新进行讥笑和嘲讽,并一直认为中日战争中国必胜。但战后《申报》高度赞扬日本改革,主张中国应仿效日本进行变法。这种变化反映了(  )

A.政府放松了对言论的监管B.大众传媒影响战争最后结果C.国人对战争进行深刻反思D.清王朝制度变革以失败告终

11.

报刊在近代社会发展和传播新思想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下图所示报刊发出的时代呼声是(  )

A.学习技术,强兵富国B.民主科学,共产主义C.推翻专制,民主共和D.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12.

1898年,严复翻译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结合中国的时政分析,出版了《天演论》。该书宣传 物竞天择 的生物进化理论,将进化论的范围扩展到社会演变。严复旨在(  )

A.阐述技术革新的迫切性B.论证维新变法的合理性C.鼓吹民主共和的必要性D.强调民主科学的进步性

13.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指出。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这表明梁启超认为变法之本在于学习近代西方的(  )

A.科学知识B.选官制度C.军事技术D.教育与政治制度

14.

在戊戌变法期间,军机大臣们在为光绪帝草拟的变法诏令中,往往偷梁换柱,变换其内容。还有些守旧官僚,以 看不懂 没办过 为借口,拒不执行变法诏令。由此可见,戊戌变法(  )

A.受到了封建顽固势力阻挠B.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C.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D.具有思想启蒙的作用

15.

他们打着 扶清灭洋 的旗号,以反洋教为共同目标。 他们 是(  )

A.太平军B.洋务派C.维新派D.义和团

16.

对于列强来说,驻兵中国的意义并不在于数量,而是在于权利。在这种权利下,东交民巷的大炮注视和监督着紫禁城,象征着条约制度的权威和中国的国将不国……”材料中 这种权利 的获得始于(  )

A.《南京条约》签订B.《瑷珲条约》签订C.《马关条约》签订D.《辛丑条约》签订

17.

《辛丑条约》签订后,美国驻华公使田贝说, 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从此可以 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 。这说明(  )

A.清政府与列强建立了外交关系B.列强获得了领事裁判权C.清政府已经成为 洋人的朝廷 D.中国的反帝斗争蓬勃发展

18.

构建历史知识结构示意图是学习历史的一项技能。下面是某同学编制的历史知识结构示意图。对该示意图,解读正确的是(  )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A.中国逐步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B.中国民族工业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C.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

19.

为了集中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 ,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材料中画“”部分是同盟会成立的(  )

A.目的B.方式C.性质D.影响

20.

下列材料为一人物传记的部分目录。该人物传记最有可能是(  )

革命思想的悄然萌发………19

走向民主革命之路…………29

为革命事业奔走海外………63

成立中国同盟会……………92

中华民国的诞生……………134

A.《康有为传》B.《梁启超传》C.《孙中山传》D.《袁世凯传》

21.

学者金冲及在《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一文中指出:辛亥革命使中国人抛弃了对皇帝的崇拜,促使人们敢于发表以前不敢说的主张,民众心理有了巨大变化。这反映了辛亥革命(  )

A.推翻了封建制度B.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C.推动了思想解放D.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22.

毛泽东说: 辛亥革命有它的胜利,它打倒了直接依赖帝国主义的清朝皇帝……辛亥革命以后,谁要再想做皇帝,就做不成了。 由此可见,辛亥革命(  )

A.激发了民主平等意识B.推翻了中国封建制度C.加速了中央集权旁落D.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23.

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理解正确和全面的是 (  )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  ②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  ③革命派想以此限制袁世凯的独裁  ④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4.

下图是一幅发表于1920年的漫画,图中人物为农夫,树上文字为 军阀 二字,左侧文字为 共去厌物,道路平坦 。这幅漫画旨在彰显(  )

A.军阀统治已经摇摇欲坠B.自然灾害导致生活困难C.军阀树大根深难以铲除D.依靠民众力量打倒军阀

25.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先后提出了 师夷长技以自强 君主立宪 民主共和 民主和科学 的思想,这反映出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是(  )

A.学制度→学技术→学思想B.学思想→学制度→学技术C.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D.学制度→学思想→学技术

26.

清政府先后创办多所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又选送了几批留学生出国深造。结合时代背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改变了中国落后的封建教育体制B.刺激了中国军事工业快速发展C.培养了一批了解西方的改革人才D.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27.

当我读到他们的痛快淋漓的议论以后,我很快就成了他们的信徒,一心要做变法维新的志士,对于习八股、考功名,便没有多大兴趣了。 材料中的 他们 可能是(  )

A.曾国藩、李鸿章B.康有为、梁启超C.孙中山、黄兴D.蔡元培、陈独秀

28.

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 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 这里的 变局 创举 是指(  )

A.辛亥革命的爆发B.同盟会的创立C.中华民国的成立D.三民主义的诞生

29.

构建示意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以下最适合反映历史发展线索的是(  )

A.知识结构图B.思维导图C.提纲D.时间轴

30.

阅读课文和材料使用圈画法,有利于提高阅读和提取信息的效果,假设我们在历史结论的下面使用波纹线,则下列内容中最适合的是(  )

A.辛亥革命发生时,世界上还到处是皇帝、沙皇、苏丹和国王B.辛亥革命是一桩扣人心弦的事件
C.孙中山提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思想D.古老的中华帝国在短短几周之内成为欧亚大陆上继法国之后的第二个共和国

二、材料题

31.

中国近代史上列强不断侵略中国,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使中华民族遭受种种屈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香港的水坑口街(原名叫 波些臣街 占领街 )……这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也是血泪斑斑的中国近代史的开始。那片美丽的香港海湾被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以纪念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复兴之路》

材料二 西方大炮带给中国社会的耻辱和创伤毕竟太深了。因此,痛定思痛之后,庙堂中人的策论已多见 制敌在乎自强,自强必先练兵。比者抚局虽成,而国威未振,宜亟图振兴,使彼顺则可以相安,逆则可以有备 之议。自强以图御侮开始成为自觉意识,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刺激的结果。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清国之败,非君相一己之罪,盖其墨守常经,不变通所致也。夫取士必考试,考试必由文艺,文艺乃为显荣之阶梯,岂足济实效乎?……前三十载,我日本之国事,遭若何等之辛酸,厥能免于垂危者,度阁下之所深悉也。当此之时,我国去旧治,因时制宜,更张新政,为国可存立之一大要图。

——1895年《大日本海军总司令官伊东佑亨致大清国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书》

材料四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和瓜分中国,造成中国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这种危机感促成了人们的觉醒,救亡图存成了当时最紧迫的要求。
(1)材料一中 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 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英国人能使 香港海湾被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了 亟图振兴 自强以图御侮 ,清政府掀起的运动,并概括该运动兴起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指出伊东佑亨认为哪一弊端造成了 清国之败 。并用史实说明中国人是如何尝试改变这一弊端的。
(4)请你为上述材料拟定一个主题。

32.

半部中国近代史,就是半部广东人的历史。 自鸦片战争以来,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不约而同地与 广东 联系在一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 林则徐销烟池遗址广东省东莞市


2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广东省广州市

材料二

地点

名人故居

广州花都

洪秀全故居

广州番禺

邓世昌故居

广东佛山

康有为故居

广东中山

孙中山故居

材料三 广东为泰西入中国之道,濠镜(澳门)一区,自明代已为互市之地。自香港隶属于英,白人之足迹益繁,故广东言西学最早,其民习与西人游,故不恶之,亦不畏之,故中国各部之中,其国民之性质,有独立不羁气象者,惟广东人为最。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1)根据材料一,任选一处历史遗迹,说明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及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任选一位历史名人为其撰写简介。(示例:从姓名、籍贯、主要事迹、影响等方面进行介绍),并列举两种了解和认识历史名人的途径。
(3)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得出 半部中国近代史,就是半部广东人的历史 这一结论的原因。(不得照抄原文)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保护历史遗迹和历史名人故居的意义。

三、小论文

33.

中国近代,是一个外侵内腐、多灾多难的屈辱时代,也是爱国主义思想喷涌激发、大放异彩的光辉时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间

事件

1840—1842

鸦片战争

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1—1864

太平天国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1894—1895

甲午中日战争

1898

戊戌变法

1900

义和团运动高潮;八国联军侵华

1905

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

武昌起义

1912

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1913

二次革命

1915

护国战争

(1)根据材料,分析题干及材料所示指出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政治变革运动。
(2)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几个事件,自拟一个关于探索的主题或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