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河南省南阳市六校高二第一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16+4)【选择性必修二1—3单元】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223

一、单选题

1.

早期人类的居住从流动逐渐转向定居。定居方式的出现,推动了语言交流的形成,进而使得文字产生。同时,定居点的扩大也必然推动城市、制度以及青铜器等的出现,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据此可知,推动人类文明诞生和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  )

A.农业的不断发展B.语言交流的形成C.金属工具的出现D.阶级对立和制度

2.

明朝后期,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自外国传入中国。玉米主要从西北、西南、东南沿海三个方向传入中国,而甘薯则在明朝万历年间分别由菲律宾、越南、缅甸等地传入中国。这一时期,玉米、甘薯等作物传入中国主要基于(  )

A.商品经济发展和经济作物的种植B.玉米甘薯等农作物耐贫瘠且高产C.手工业领域出现了新型的生产方式D.对外交往传承以及新航路的开辟

3.

自18世纪中期算起,欧洲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增长了1亿多人口。此前每次人口增长都会推动食物价格的上涨,但这次不同的是,1800年后,至少在英国,两个指数开始朝相反的方向移动。促使这一时期指数 朝相反的方向移动 的主要因素是(  )

A.恶性传染病的肆虐B.工业革命的发展C.土豆等新物种的广泛种植D.高效化肥广泛应用于农业

4.

下图为 美国农业的投入使用量(以1967年指数为100)”。对该图的合理解释是(  )

A.机械和劳动力的投入反映国家重视的降低B.化学品大量使用导致生态环境破坏
C.农业投入量的变迁呈现出对科技依赖性的增强D.劳动力的减少意味着农业逐步走向衰落

5.

我国年消费的粮食数量2021年达到14000亿斤左右,而世界粮食市场的贸易量只有6800亿斤。我国每年消费大米2900亿斤,而世界市场大米的贸易量只有700亿斤。我国每年消费猪肉5400万吨,而世界市场的贸易量只有900多万吨。这一状况(  )

A.反映了我国的农业改革势在必行B.对世界食品安全形成威胁C.体现出世界农业生产困境D.凸显了保障粮食自给的重要性

6.

汉朝曾多次发生牛疫,为此,汉武帝建元元年颁布诏令: 自牛疫以来,谷食连少。 东汉章帝时期也曾颁布诏书: 比年牛多疾疫,垦田减少,谷价颇贵,人以流亡。 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

A.百姓生活的困苦B.疫病防治的艰难C.农业畜力的重要D.农业政策的失败

7.

管子曰: 今铁官之数(办法)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然后)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大锄),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聋(车)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 材料所述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

A.冶铁技术的发展B.工商食官被打破C.生产工具的重要性D.家庭手工业的重要性

8.

工业革命时期,各个工厂都制定了严格的纪律,工厂主将工人每天十几个小时地固定在某一处,随着机器的节奏不停地做着机械运动,以保证最大限度地使用机器。工厂主对工人的进厂、离厂、吃饭、喝水甚至大小便的时间都作了具体的规定。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发生了巨变B.机器生产推动了生产力的提高C.蒸汽时代阶级矛盾尖锐D.国内外市场庞大产品供不应求

9.

1830年,英国正式启用第一条商业铁路,十年后公布火车时刻表。因为火车比马车快太多,所以各地时间的微小差异就造成了巨大困扰。1880年,英国首次立法规定全国的时刻表都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就要求人们依据人工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这段材料重在说明(  )

A.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B.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C.时间的精确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D.统一的时间有利于国家管理

10.

芯片是制造业的核心技术。1985年,日本半导体市场占有率首次超过美国,美国因此对日本发动 芯片战 ,随着华为高端芯片占据领先位置,美国同样也对华为的高端芯片发起制裁,致使华为陷入芯片危机。美国频频发动 芯片战争 说明(  )

A.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恶化B.信息技术发展具有两面性C.美国经济霸权牢不可破D.世界经济新秩序亟待建立

11.

唐朝时期出现的飞钱开创了我国最早的汇兑业务;宋代 蜀人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 交子 ,以便贸易 交子之法,盖有取于唐之飞钱 。由此可知(  )

A.唐宋时期货币经济有一定发展B.唐代飞钱是中国最早的纸币C.宋代四川地区商品经济最发达D.唐宋时期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12.

1623年,英国议会就印度棉纺织品进口问题进行辩论,并称其 有损国家利益 。实际上,反对棉纺织品进口的声浪一直是17世纪和18世纪英国政坛的常见主题。这反映了(  )

A.印度的经济实力较英国强B.英国实行贸易保护政策C.英国议会成为权力中心D.英国实行自由主义政策

13.

《全球通史》中指出,在斯大林计划经济中,苏联政府提取了大约1/3的国民收入用于工业再投资;苏联工业总产品中大约70%是资本货物,30%是消费品,苏联的工业产量上升到世界第二位。这反映出苏联(  )

A.经济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B.计划经济优势突出C.斯大林模式暗藏危机D.严重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14.

公元前5000年左右,埃及出现了城镇政体,各自控制着泛滥平原的某一条带,狭小的生存空间,迫使野心勃勃的地方统治者,极力通过扩张活动扩大自己的统治范围,由此征伐战争不断,最终导致统一集权国家的形成。这可以用来佐证(  )

A.自然环境容易造成分裂割据B.国家统一促进了农耕文明的进步C.自然地理因素影响政治走向D.中央集权有助于奴隶制国家发展

15.

下表为伦敦城市发展大事年表(部分)。据此可知,英国(  )

时间

事件

1848

颁布《公众健康法》,提出建立公共卫生管理机构。

1875

颁布《工人住房法》,要求政府机构为工人提供更多廉价的可租赁住房。

1952

通过《大气清洁法》,对安装除尘、除硫设备和烟囱高度进行了规定。

A.城市管理走向法制化B.完善了国家卫生防疫体系C.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化D.增强了公民环境保护意识

16.

地处川鄂陕三省交界的十堰,早在1960年代前,还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区小镇,1969年起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襄渝铁路(十堰段)、东风轮胎厂等的建设使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劳动大军聚集十堰地区,将秦巴山下的荒芜乡村建设成为一座现代化的英雄城市。十堰市的发展反映了(  )

A.国家政策对城市发展起决定性作用B.一五计划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C.地理位置推动了城市现代化进程D.产业迁移促进城市的工业化进程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11~15世纪的欧洲,欧洲人的食物原料开发与利用始终没有走出欧洲。这一时期,香料贸易是西方世界与地中海东岸地区进行贸易的主要项目,香料能改善食物的风味,丰富人们的饮食口味,提高饮食质量,因此备受人们推崇,但价格昂贵使其成为彰显人们地位和身份的象征。16世纪中期以后,食物原料在区域间广泛传播和利用。通过殖民掠夺,世界上许多地区的动、植物原料被带回欧洲,经过培育改良后,最终成为欧洲人的食物原料,如玉米、土豆等。新航路的开辟,为各种香料大量传入欧洲开创了条件。从而也彻底改变了欧洲人的烹调方式和饮食口味。香料不再是人们奢望难求的调料了。

——摘编自朱基富《新航路开辟:欧洲饮食文化的新篇章》

材料二
在旧世界,没有哪个大规模的人类群体比中国人更快地接纳了美洲的粮食作物 。玉米可以在土质糟糕到令人惊讶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快速生长,其成熟时间比大麦、小麦和粟都短。甘薯则能在连玉米都不能生长的地方种植,它甚至不需要太多阳光。16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是小冰期的两个高峰,福建在这个时候出现了饥荒。陈振龙的儿子陈经纶向福建巡抚展示了甘薯,并受命进行实验性种植,结果 秋收大获,远近食裕,荒不为害 。如今,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甘薯种植国,产量超过全球总量的四分之三。

——摘编自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前后欧洲饮食文化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外来农作物在中国传播的原因。(6分)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进入18世纪后半叶,随着生产技术变革的进行,尤其是动力机器的发明和应用,英国的生产组织形式格局开始发生质的变化。原工业化时期的作坊制、家庭制、工场制逐步消退,以机器生产为特征的工厂制生产开始兴起。工厂制的兴起意味着资本的集中,因为厂房的建设、机器的引入需要投入大量资本。在近代工厂中,随着劳动力的集中,劳动分工进一步增强,以韦奇伍德的埃特鲁利亚制陶厂为例,整个工厂分为若干个车间,如拌土车间、制胚车间、上釉车间、烧窑车间、上彩车间等,每个车间只负责一道生产工序。近代工厂制度兴起后,为保证生产的有序进行,工厂主制订并实施严厉的规章制度,以此来对工厂生产实施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

——摘编自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工厂制的兴起》

材料二
19世纪英国女子教育存在着性别不平等的现象。男性主导了全日制初等教育领域,社会和父母更重视男孩子的教育,高等教育就是男性的特权。与男生相比,女生要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坚持女子教育目标要与 男主外女主内 的家庭模式相一致。女子教育把主要精力集中在音乐、跳舞和绘画等课程。从事教师行业一般都是未婚女性的权宜之计,但是对于男性教师却没有这样的限制。
19世纪英国女子教育也呈现出大众化的特征。工业革命造就了大批妇女劳动力,政府也通过诸多立法保障女子教育的实施。1847年,英国议会通过《十小时工作法》以后,伯明翰地区又出现专门为女工开设的夜校;1869年,议会通过《捐款学校法》,明确指出女子享有与男子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19世纪女子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发展都提高了妇女的文化素质,从而推动女权运动的发展。

——摘编自贺鹭《十九世纪英国女子教育的保守与革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工厂制的特征。(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英国女子教育呈现大众化的原因及影响。(8分)

1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18世纪以前,英国经济最发达和人口密集的地区是以伦敦为中心的东南部。18世纪以后,人口向西北地区移动,在丰富的煤矿产区,出现了新的工业中心。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写道: 人口也像资本一样地集中……大工业企业需要许多工人在一个建筑物里共同劳动,这些工人须住在近处,甚至在工厂的近旁,这样就会形成一个完整的村镇。 于是衬镇就变成小城市,而小城市又变成大城市。资本家和工厂主为获取廉价原料、劳力和销售市场,赴乡村不断建设新厂,围绕这些新厂不断形成新的工业城市,它们在旧产业城市周围接二连三地聚集起来,形成了工业城市带。由于大工业的发展需要新的交通工具,在交通沿线也形成了一系列独立的城市。这一时期的城市化依托于大工业的生产方式,引起了城市功能结构的变化,破坏了原来脱胎于封建城市的那种以家庭经济为中心的城市结构。同时,资本家、地产商大量的以谋利为目的出租空间。城市中劳动人民居住条件恶化,形成贫民窟;而资产阶级在环境较好的地区建造舒适的高级住宅别墅。当然,城市的盲目扩展、城市化的无序开展,也造成了城市布局的混乱,形成大量的、紊乱的人流、物流,造成车辆剧增和交通堵塞。

——摘编自郭笑撰《西方城市化理论、实践与我国城市化模式的选择》

材料二
中国城市告别传统城市形态走向近代是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的。中国的城市近代化发轫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市镇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这些通商城市以贸易为中介,并通过强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样式及价值观念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从而使这些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化的包围而开始了艰难的近代之旅。

——摘编自涂文学《中国近代城市化与城市近代化论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城市化发展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6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以农业(包括副业和家庭手工业)为本的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商业发展与繁荣的基础。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也是有曲折的,出现过几起几伏,其中经历了三个高潮期,依次是战国秦汉时期、唐宋时期和明清时期。这些高潮期都处于社会变迁的关键时段,商业的发展对社会转型往往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促使商品经济发展走向新阶段。三个高潮各有时代和阶段性特点。但几次高潮期之间,也出现因内外因素,而导致商品经济衰歇或受到重大挫折,造成商业萎缩的局面。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 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阐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