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山东省临沂市部分学校高二第一学期12月大联考历史试题(15+4)【选择性必修一】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山东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9 浏览数:220

一、单选题

1.

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新旧贵族,还是新兴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这可以说明官僚制(  )

A.强化了封建等级秩序B.标志选官制度的完善C.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D.推动了国家开疆拓土

2.

下图是一幅关于汉代农业的画像砖,画面左侧一人持长柄弯锄翻地松土,另二人并排俯身单手伸向地里,似为施播种子,动作整齐划一。这幅画像砖可以用来说明,汉代(  )

A.多种经营方式兴盛B.小农经济的繁荣C.生产工具较为落后D.农业的精耕细作

3.

当代史学家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浅、地位低的心腹近侍中选拔人来承担政务,后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的官员权力较重时,皇帝又利用亲宠的近侍或仆从去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诸如此类循环,每一次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下列机构设置符合这一规律的是(  )

A.设立中朝B.宰相制度的建立C.设置通判D.三省六部制设立

4.

有学者认为元朝的建立是从 小中 ”走向了 大中 ”时代,强调元以后的朝代相较于汉、唐等时期,统治的有效性和稳定性要高得多。下列选项可以用来论证该观点的是(  )

A.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B.奠定了中国现代疆域的版图C.设立中书省直辖地区D.边疆与内地管理一体化趋势

5.

农民获得了更多迁徙和土地经营的自由,对山区开发和经济作物发展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故明清两代,棉、麻、桑、蔗、烟、茶、兰靛、果蔬等经济作物得到很大发展。 由此可知,明清经济作物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

A.重农抑商政策松弛B.赋税制度的变革C.手工业进一步发展D.高产作物的引种

6.

清代的《刑案汇览》记载了山西一起杀子案。 晋抚以系有心故杀,依父故杀子律杖六十徒一年。 刑部对此案复核时提出驳议,理由是 子违反教令 ,其父应从轻发落, 非理殴杀有罪,罪亦甚轻,反之则可不论 。材料反映了清代(  )

A.社会伦理秩序混乱B.礼法结合的特点C.法律与教化相冲突D.司法程序较公正

7.

截至2016年,我国已连续14次当选国际海事组织A类理事国;已连续5次担任国际民航组织一类理事国;已建立了中国—东盟交通部长会议、上海合作组织交通部长会议等多个交通运输合作机制,倡议成立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港口服务组织。这体现出我国(  )

A.综合国力推动外交发展B.构建均衡发展的外交格局C.积极参与全球多边治理D.助推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

8.

有学者认为: 随着罗马不断向外扩张,社会贫富分化加剧。罗马共和制度的权力运转框架难以承载不断扩大的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权力制衡机制被破坏,权力博弈的政治艺术让位给了毫不妥协的暴力厮杀。在竞争中获胜的军事领袖,集权于一身,缔造了罗马帝国的权力新格局。 该学者意在强调罗马帝国(  )

A.强权政治的出现顺应现实需要B.版图的扩大导致共和制度崩溃C.政体具有浓厚的贵族寡头特征D.建立在征服异国他邦基础之上

9.

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些之前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成为很多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过去欧洲人较少食用的稻米、蔗糖等,销售量也连年增长。这表明(  )

A.物种交流推动族群分布变化B.区域饮食结构得以改变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D.全球化下国际分工形成

10.

18世纪晚期,英国资本家采用计时系统来管理工人,雇佣专门的监工,以打铃的方式召集工人进入各种工序车间上班,奖励准时的工人,处罚迟到的工人。这一制度的建立和实践(  )

A.促进了 中间阶层 的崛起B.引发了生产组织的变革C.满足了垄断资本家的需要D.适应了大工厂时代要求

11.

以成文法为主要法律渊源,以民法为其法律制度的核心,强调宪法的根本法地位,法官审判案件必须援引制定法,不能以判例作为依据,从而强调制定法的权威,以禁止法官的 造法 行为,故有 法官是制定法仆从 一说。 下列法律文件符合这一特点的是(  )

A.《法国民法典》B.《权利法案》C.1787年联邦宪法 D.《大宪章》

12.

维也纳会议规定:当国界是山脉时,应该以山脊的分水线为边界线。河流、湖泊和桥梁做国界时,也是以划线的方式明确区分,以避免可能的领土纠纷。现在世界各国的国界线也大致遵循了维也纳会议的规定。这表明,维也纳会议(  )

A.开创会议解决国际争端先河B.推动了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C.消除了欧洲各国的领土争端D.为国界线划分确立国际规范

13.

1881年7月美国总统加菲尔德被求职未成的共和党人吉托刺杀身亡。后者曾经在总统选举中帮助加菲尔德成功竞选。下图漫画生动地展现了这一事件(图中英文大意:是给我职位还是给我你的性命?)。这说明此时美国(  )

A.文官制度遭到破坏B.官员选拔遵循一定程序C.国家政局激烈动荡D.官员录用制度亟需改革

14.

二战后,西方各国意识到,要提高生活品质、改善人民生活,不能单靠政府,必须组织和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建立自下而上的机制来解决社会问题。下列对此时期基层自治的发展解读正确的是(  )

A.社区组织开始形成B.确立了近代自治市制度C.减少市场调节作用D.社区成为了主要方式

15.

下表反映了战后美元与黄金的兑换比率变化。这体现了(  )

时间

变化

19461218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公布美元含金量为0.88867

1971815

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美元贬值并且停止美元兑换黄金

197112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磋商达成史密森学会协议,黄金官价从每盎司35美元提高到38美元

1973212

黄金官价每盎司提高到42.22美元

A.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强化B.国际金融新秩序得以确立C.布雷顿森林体系逐步瓦解D.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二、材料阅读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明代开始大力引进高产或有经济价值的作物,如南洋的番薯、南美洲的玉米、巴西的花生、吕宋(菲律宾)的烟草等。水稻逐渐推广到北方。不仅提高了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还使农业经营发生了变化。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二
隆庆元年(1567)部分地区开放海禁后,海外贸易蓬勃发展。中国精美的丝绸和瓷器等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有着极好的销路,白银便源源不断地往中国内流。到万历年间,白银的使用已相当普遍,手中握有大量白银的徽商几乎遍布全国各地,进行大宗商品的长途贩卖。明朝后期,许多富商带着大量资本经营起矿冶业等产业。在这种历史潮流推动下,徽州的士人十之七八 以儒而贾 甚至 左儒而右贾 ,习以为常。

——摘编自晁中辰《明后期白银的大量内流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农作物引进给明朝农业带来的变化。(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中期白银内流对明朝社会的影响。(6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19世纪末,严复、梁启超等人就以《国闻报》《时务报》等为阵地向国人介绍西方的政党政治。20世纪初,晚清政府的宪政改革,打破了人们对于 朋党 的看法。共和政体成立后,中国大地出现了 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为数几至近百 的现象。这些政党在其政治纲领中都公开宣称实行民主共和、实现民主统一,主张建立统一的有实力的政府。它们就其政治倾向而言基本可归为同盟会类政党(如国民党等)和非同盟会类政党(如进步党等)两大类;这些政党昙花一现者居多,真正有些影响的十几个政党也多在二次革命后名存实亡。当时,一个人担任好几个政党领导人的现象也十分普遍,如黎元洪就同时担任了统一党、共和党和进步党的理事长。

——摘编自张书林《民国初年的中国政党政治简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政党政治活跃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特点。(6分)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科举制度产生于隋而确立于唐。因为有多种科目, 分科举人 ,故名科举。与重点在于推荐的察举相比,科举制度的特点在于,考生可以 怀牒自列于州县 ,自由报考;而且 取士不问家世 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没有如 入门兼美 一类的附加条件……较之于察举制,科举制打破了与 相关联的门第背景的限制,是一个重大历史进步;但它完全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显然亦非一切方面都优于察举。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二
英国根据《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的建议,颁布法令建立文官委员会,一切文官职务的任命,都必须根据文官委员会委员们的规定,通过公开竞争考试。委员们在财政部的监督下,有权独立决定被录用文官必须具备的合格条件。从考试的形式上来看,只提出了笔试的形式,而面试、口试在《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中无任何显示。这不能保证选用人才不但具有理论水平,而且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比如像处理日常事务的实际能力以及对于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等等。《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指出:只有通过公开考试表明具有 通才 智力后,才能被择优录用。英国传统认为 通才 智力就是有高度的文化修养和广博的社会知识,因此高级文官的考试以牛津、剑桥等一流大学的优等学位资格为依据。牛津、剑桥这一类学校的毕业生虽然能言善辩,具有开阔的视野和综合考虑问题的能力,但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这势必造成各部门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

——摘编自田常华《19世纪中叶英国文官制度改革剖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科举制与察举制相比的 重大历史进步 之处,扼要说明科举制 亦非一切方面都优于察举 的主要表现。(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中有关文官改革的内容。(8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18世纪以前,英国经济最发达和人口密集的地区是以伦敦为中心的东南部。18世纪以后,人口向西北地区移动,在丰富的煤矿产区,出现了新的工业中心。村镇就变成小城市,而小城市又变成大城市。资本家和工厂主为获取廉价原料、劳动力和销售市场,赴乡村不断建设新厂,围绕这些新厂不断形成新的工业城市,它们在旧的工业城市周围接二连三地聚集起来,形成了工业城市带。1751—1780年,英国离开土地的农民每10年为2.5万人,1781—1790年,上升到每10年7.8万人。城市人口剧增,劳动人民居住条件恶化,形成贫民窟;而资产阶级在环境较好的地区建造舒适的高级住宅别墅。城市的盲目扩展、城市化的无序开展,也造成了城市布局的混乱,形成大量的、紊乱的人流、物流,造成车辆剧增和交通堵塞等问题。

——摘编自郭笑撰《西方城市化理论、实践与我国城市化的模式选择》

材料二

16—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表

年份

1520

1600

1670

1700

1750

1801

1851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5.25

8.25

13.5

17.0

21.0

27.5

51.0

——摘编自谷延方《重评圈地运动与英国城市化》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城市化发展 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