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重庆市九校联盟高二第一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15+3)【选择性必修一】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重庆市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8 浏览数:260

一、单选题

1.

西周时举凡事关国之安危、迁都改邑、推选冢宰重臣等重大决策,均须由小司寇征询国人意见。西周基层官吏乡大夫亦掌有 大询于众庶,则各帅其乡之众寡,而致于朝 之职责。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

A.基层政权实行自治B.儒家德治理念盛行C.保留原始民主传统D.监督机制较为健全

2.

阿里斯提德、地米斯托克利、客蒙、米尔提亚德等杰出军政人物被判流放或被 扔进地坑 ;伯里克利虽然侥幸逃脱了死刑,但被指控为窃贼并被罚款;指挥阿吉纽西海战获胜的八个将军凯旋后立即被判死刑等等。这些案例反映了古代雅典(  )

A.民主制度逐步完善B.直接民主政治的弊端C.通过专制保障民主D.民主经常被贵族操控

3.

1939年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通过的《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定: 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岁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与文化程度之区别,经选举委员会登记,均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这一规定旨在(  )

A.建设无产阶级专政政权B.建立民主联合政府C.反对国民党的独裁专制D.推动民族解放战争

4.

1911年11月,清廷拟定并颁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其中规定采用议会君主制宪法,对君主的权力给予了很大的限制。《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的颁布(  )

A.遏制了立宪运动B.旨在应对统治危机C.描绘了共和愿景D.延缓了革命的爆发

5.

清朝某时期的诏令指出: 方今时局多艰,储才为急。朝廷以近日科举每习空文,屡降明诏,饬令各督抚广设学堂,将稗全国之人,咸趋实学,以备任使,用意至为深厚。 这一诏令(  )

A.推动了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B.使经世致用之学得以逐渐普及C.促进了学堂选官制度的确立D.突破了 中体西用 思想的束缚

6.

20世纪70年代,撒切尔夫人上台后,大力改革英国文官制度,探索以文官合同雇佣制取代终身雇佣制。这一做法(  )

A.导致文官队伍逐渐精英化B.易导致文官队伍人浮于事C.最终确立了英国文官制度D.旨在增进文官体制的活力

7.

马丁·路德在反对隐修制度时提出,人们侍奉上帝最好的方式不是放弃尘世生活,进入修道院,而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侍奉上帝,一个内心忠诚的照顾奶牛、挤奶以及信任基督的挤奶工,在侍奉上帝方面要好于一个修道士。由此可见,马丁·路德(  )

A.肯定了世俗经济活动的价值B.质疑上帝在人间存在的价值C.以路德教作为新的宗教权威D.鼓励修道士摆脱教会的统治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详细规定了对人民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权利的保护。由此可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

A.开创了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B.体现以人为本的立法理念C.落实了程序公正的法治原则D.在内容上具有高度完整性

9.

维也纳会议中签订的《最后议定书》规定,对于必须或将要更换 主人 的各国,对其本国居民和外国人,应给予其6年期限,处理其所得财产,并给予其选择所属国家的权利。这一规定(  )

A.避免了国家之间的边界争端B.构建了欧洲均势的格局C.有助于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D.促进了外交制度的建立

10.

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国家每年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用于保护西藏历史文物、古迹等物质文化遗产,如修缮并加固布达拉宫、大昭寺等文化古迹,保护和传承藏刀工艺、格萨尔王说唱、藏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说明(  )

A.少数民族地区改变了文化落后的状态B.保护文化遗产需要推陈出新C.国家尊重和保护民族地区文化的多元化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完善

11.

1954年6月13日,中共中央致电在日内瓦的周恩来: 为了积极争取东南亚这些国家,以巩固远东与世界和平,在目前条件下,我国和印度、印尼、缅甸签订双边或多边互不侵犯条约或集体安全公约,对亚洲和平和孤立美国是有利的。 这表明新中国(  )

A.积极创造国家建设的国际环境B.加快与东南亚国家外交进程C.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D.坚持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12.

截至201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已有190个,基金总份额达6680亿美元。经过多年的发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经在协助国际汇率调控、维持金融秩序稳定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由此可见,该组织(  )

A.主要支持发展中国家建设基础设施B.是经济全球化的推动者之一C.使国际货币体系向多元化趋势发展D.坚持对其成员发放长期贷款

13.

下表所示为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湖北黄州府课税收入情况。由此可推知,当时黄州府(  )

种类

征收情况

夏秋赋税

夏税

小麦三千五百五十石二斗三升四合四勺

大麦一百四石二斗二升二合

秋粮

米二十一万六千九百五十四石三斗九升二三合二勺

随粮丝

三千二百二十八斤

丝绢

两千五百八十二匹

诸色课钞

鱼油、鱼鳔、翎毛值钞二十六万五千九百三十六贯七百四十一文

A.赋税征收货币化趋势明显B.一条鞭法得到了贯彻落实C.租庸调制因地制宜地实施D.男耕女织经营方式占主体

14.

宋朝设置了乡里、耆管、都保等乡村体制,其中的管理者被称为乡役人,他们与村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其 熟人社会圈 考虑,他们经常站在民众的立场上,与官府周旋,融通于其间。由此可知,宋代的乡村治理(  )

A.与宗族社会相适应B.消除了官民间的矛盾C.造成了地方/割据D.依靠基层的行政机构

15.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兴起了一种 资产为本 社区发展模式(如图1所示),认为 只有重新理解每个社区和居民都是独一无二、资源丰富且具有改变能力的,才能将社区从无助、依赖、被动、有问题、贫困、需要援助等标签中解脱出来 。该模式(  )

A.关注政府对社区发展的主导力B.构建了完整的基层治理体系C.注重社区自身潜能的开发整合D.加剧了美国的社会阶级对立

二、材料阅读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两代名臣能相、国家栋梁之中,进士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明朝英宗之后的惯例更是 非进士不进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 ,科举成为高级官员的必经之路。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亦起到了相当重要的推动作用。这种推动只是一般人出于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理性的渴望。然而,自明代开始,科举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其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都被大大限制。大部分人读书只为做官,光宗耀祖。

——摘编自焦雪琴《浅谈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及其影响》

材料二
晚清遭遇社会剧变,选官任用的趋向与取士选材密切相关,呈现出相互递进的三阶段。道(光)咸(丰)以降,清廷为应对变局以坚忍任事为新标准,破格任用官员,突破了吏部循例按格的铨选规制,同时也因财政困窘及举主徇情导致捐纳、保举过量,严重危害吏治。甲午中日战争后,朝野于急迫救亡中质疑科举 无用 ,认为西学 有用 ,并将西方分科之学奉为圭臬。清末新政官制改革中,各部院与直省纷纷选调学堂学生和留学回国人员,均以事功及专门知识、技术为选官用人主要标准,摒弃了隋唐以来选材用人重视人品道德,及对圣贤义理阐释践行的传统。这一矫枉过正的偏颇之举,以浮躁和急功近利为特征,对百年来学风、官风与世风均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摘编自关晓红《晚清选官任用之标准及新趋向》

材料三
中共十三大至十六大期间,党和国家将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作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同时强调无论实行哪种管理制度,都要贯彻和体现注重实绩、鼓励竞争、民主监督、公开监督的原则。到1997年年底,我国公务员制度入轨工作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特色公务员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建立。中共十三大以后,建立科学的干部分类管理体制的改革也在逐步推进。1995年2月,中共中央印发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对干部选拔、任用的原则、标准和程序等都作出了具体规定,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第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规范性文件,使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开始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2000年3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全国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考试大纲(试行)》,首次以规则的形式对公选考试进行统一规范。干部选拔的具体实践,在坚持以选任制和委任制为基本形式的组织选拔的同时,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各级各类干部选拔的具体路径。

——摘编自邸乘光《改革开放以来干部选拔路径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科举制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不断推进选官制度改革的原因,并简要评价晚清选官制度改革。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共十三大至中共十六大期间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特点。
(4)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从晚清时期官员选拔和中共十三大以来干部选拔制度中所得到启示。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晚期,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济贫措施,其中最有力的措施就是颁布了《斯宾汉姆莱法》。它不仅扩大了济贫范围,也使工资收入者得到了某种最低限度的生活保障,而且突破了原来的教区济贫院救济制度,转而采取了以居家为原则救济贫民的模式。到了工业革命后期,随着前期贫民救济制度的实践和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建立一个系统解决自工业革命以来因贫富分化而出现各种社会问题的新贫民救济制度,就成为英国政府的现实诉求。1832年,英王威廉四世宣布 济贫行政与实施委员会 成立,并责成该委员会对全国济贫情况进行调查,两年后,英国议会通过了《济贫法修正案》,即《新济贫法》。从其实施的结果来看,该法案不仅加强了政府的责任,还使济贫工作由原来的混乱状况开始向国家统一有序管理的方向迈进。

——摘编自董应龙《现代化与近代英国社会保障政策的演进》

材料二
德意志皇帝威廉一世于1881年11月颁布了一则 皇帝谕告 ,明确提出:工人因工伤事故、伤残和年老而出现经济困难时应得到生活保障,有权得到政府的救济,工人保障应由工人自行管理。帝国政府陆续于1883年颁布《疾病保险法》、1884年实行《医疗保险法》和《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继续出台《养老和伤残保险法》。《残疾和老年人保险法》于1889年6月通过,保险金额由雇主和工人平分,但国家在每份津贴中每年补贴50马克。养老金从75岁开始领取,但残疾津贴可于工人投保5年后的任何时间内开始领取。据统计,德国参加社会保险的人数从1883年的300万人增至1886年的700万人,至1913年达到1450万人。这一时期,德国在科技、交通及采矿等领域都发展较快。欧洲其他国家领导人派人到德国考察后,英国、挪威、丹麦,意大利等国也纷纷着手开展社会保险立法。

——摘编自王东《俾斯麦的社会保障思想的形成与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社会保障政策的演进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晚期德国构建社会保障体系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英国和德国社会保障政策的相似影响。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儒、法两家鲜明地提出德治和法治两种治国方式,并展开了激烈的论战。法家的法治思想在战国时期取得胜利,儒家德治思想在汉代以后成为显学。儒家以性善论作为实行德治的人性基础,而法家以性恶论作为实行法治的人性基础,两种对立的治国方略都在实践中发挥了彼此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编自姜登峰《中国先秦德治、法治及人性基础》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