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7月15日,女革命家秋瑾在家乡浙江绍兴以谋反罪被杀,引起全国尤其江浙地区舆论哗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秋瑾案舆论风波
材料一
此次之党狱,政府官吏之对于我人民,可谓侵削生命权之甚矣……人有旦夕之恐,士无一线之安。行旅不得自由,居处不得自由,书信不得自由,一切营业不得自由。
——《论生命权》(1907年8月2日《时报》)
材料二
至于以国民之权利、民族之思想,牺牲其性命而为民流血者,求之吾中国四千年之女界,秋瑾殆为第一人焉……今则以巾帼而具须眉之精神,以弱质而办伟大之事业,唤起同胞之顽梦,以为国民之先导者,求之吾中国二万万之女界,秋瑾又为第一人焉。
——《敬告女界同胞》(1907年8月10日《时报》)
材料三
夫秋瑾之死不足惜,而当在预备立宪之时代,竞听一班昏墨官吏之作威作福,而政府不派大员为之调查,以败坏预备立宪之基础,为足惜。秋瑾之死无足异,而当在预备立宪之时代,竟听一班昏墨官吏之作威作福,而地方之绅商学界竟不发一言,以讼其诬,致败坏预备立宪之基础,为足异。
——《驳浙吏对于秋瑾之批谕》(1907年8月1日《申报》)
材料四
若革命未见实行,罪名未见宣布,而遽以
“秋雨秋风
”七字定谳,则是官吏蔑视法律,鱼肉我同胞。故今日之争,不必问秋女士之革命真与不真,但当问官吏之杀我同胞当与不当。
——《敬告为秋女士鸣冤者》(1907年8月24日《新闻报》) 结合社会舆论抨击秋瑾案的出发点,说明清政府面临的统治危机。(13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