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第三次诊断考试历史试题(纲要上下)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山东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9 浏览数:447

一、单选题

1.

西周时期 田里不鬻,墓地不请 ,没有土地买卖。到了战国时期,土地买卖的记载已较多,如《史记》载赵括之母言: 今括一旦为将……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 这说明(  )

A.土地兼并日渐普遍B.土地所有制的变化C.地主阶级掌握政权D.变法改革成果显著

2.

秦汉时期取名呈现出新取向。以武字、勇字命名的有蒙武、苏武等;以霸字、雄字命名的有王霸、杨雄等;以胜字、广字命名的有陈胜、李广等;以兴字、奋字命名的有阴兴、张奋等;以开疆拓土、保家卫国的含义命名的有赵广汉、张安世等。这一现象体现了当时(  )

A.战争频发改变社会价值取向B.社会思想多元化发展的趋势C.尚武和奋发向上的社会风气D.军功爵制得到百姓普遍接受

3.

唐德宗时,宰相杨炎主持财政改革,将租庸调改为两税法。两税法的创新之处在于以纳税人家庭资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改变了过去按纳税人家庭人丁数平摊赋税的办法。这一改革旨在(  )

A.完善税收制度B.放松民间控制C.推动商业发展D.增加财政收入

4.

明初,设通政司负责拆分、整理、通交各类奏章,使奏章不经各部门审阅,直达皇帝。但在明代中后期,重臣权宦对通政司封入内廷的密疏内容进行实质性处理的事情时有发生。这反映了(  )

A.中央权力机构间毫无制衡B.权臣宦官专权威胁皇权专制C.专制主义冲击了官僚体制D.中央集权制度弊端日渐显现

5.

下表为1885—1892年田赋、厘金、关税占清政府年收入百分比。 该表反映了这一时期(  )

年份

总额千两

田赋(%)

厘金(%)

关税(%)

1885

78276

38.6

17.9

18.8

1887

85787

36.4

19.6

24.3

1889

86187

35.5

17.4

25.7

1891

95394

33.4

17.1

25.1

1892

88816

35.2

17.2

26.0

A.清廷固守闭关锁国政策B.小农经济日益解体C.经济结构发生质的变化D.经济市场化逐渐提高

6.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派总统府秘书长呈递大清太后一封国书,祝贺其诞辰,中华民国官员也前往贺寿。袁世凯正式就任总统时,大清也以皇帝名义祝贺中华民国国运昌隆。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民国雏造,政府同意清帝维持原有尊号与皇室运作B.此事纯属虚构,因大清已被推翻,并无皇帝或太后
C.袁世凯假借溥仪名义祝贺自己就任,为称帝作准备D.保皇派与中华民国官员相联络,企图拥立溥仪复辟

7.

荣德生刊登宣言: 东(三)省沦亡,于今两月,我国民政府迁延无措……且于国际联盟中显示让步……同人等以匹夫有责之义,谨先发起 国难自救会 之组织 ,相约 监督政府之外交进行,对于一切有碍国家利益之行动,共抗争之 。这可以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  )

A.西方列强对日绥靖政策B.民族资本家的救亡意识C.声讨国民政府无能卖国D.提议建立权力制衡体制

8.

下表为1937、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状况表

年份

占工厂总数比例

占工业资本总额比例

占工人总数比例

1937

16%

4.4%

7.3%

1942

58%

78%

49%

该表所示国民政府旨在(  )

A.调整工业结构B.赢得抗战胜利C.巩固官僚资本D.积蓄剿共力量

9.

下表是中国某一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

年代

全民

集体

公私合营

私营

个体手工业

开始年

41.5

3.2

4

30.7

20.6

结束年

54.5

17.1

27.2

0.04

1.2

该表反映的是(  )

A.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建立B.社会主义改造正在进行C.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D.改革开放取得明显成效

10.

公元前2千纪后,古阿卡德语是阿卡德王国通用语言,后在两河流域南部和北部演化出巴比伦语和亚述语两种方言,也曾被埃及王庭使用,作为整个中东地区的国际性通用语言。这反映了(  )

A.文化交融B.王国兴盛C.人口迁徙D.文明多元

11.

以下是两则古代法律形成的资料:

资料甲

公元前十八世纪,古巴比伦王国颁布《汉谟拉比法典》,是汉谟拉比在位期间所制定的法律条文集,包含了各种法律规定和制度,涉及民事、商业、家庭、犯罪等方面,成为古巴比伦社会的基本法律制度。

资料乙

公元前五世纪中叶,经过平民长期抗争,罗马元老院接受公民大会决议,整理罗马法律,刻在铜板上,公诸社会,是为《十二铜表法》。《十二铜表法》以明文规范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和相关权利,也限制贵族的若干权力。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两者的共同特色,乃是法律的成文化与透明化B.两者皆是因为平民的抗争,而导致法律的改革
C.《汉谟拉比法典》是人类历史最早的成文法典D.罗马的法律改革,推动了共和国向帝国的转变

12.

学者主张:国家、民族、语言与文化应该互为一体,国家是民族的本体,每个民族都受到召唤,建立国家。符合以上观点的是(  )

A.公元前27年建立的罗马帝国B.公元16世纪后的奥斯曼帝国C.十五世纪百年战争时的法国D.十九世纪后半期统一的德国

13.

1600年,英国成立东印度公司,到亚洲从事贸易。该公司从英国带出大量金银,进口东印度香料,但进口的香料仅部分在国内出售,大部分转口到欧洲。这种做法受到国内舆论批评,认为该公司输出金银,仅从事海外奢侈品转口贸易,却不输出本国工业制品,无助于国内就业,更造成国家贵金属的流失。这种舆论缘于(  )

A.自由主义B.重商主义C.民族主义D.帝国主义

14.

表3

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

年份

1770

17901793

18301835

数额百万英镑

140

175

360

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年为100

年份

1755

1797

1835

指数

4274

4248

7869

综合表3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

A.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B.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C.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D.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15.

下图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欧洲政治形势图,由此可见(  )

A.多极化的趋势日益明显B.欧洲丧失世界中心地位C.战后民族国家纷纷建立D.欧洲均势局面得以实现

二、材料阅读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宋代婚姻观

(1)分析说明材料一与材料二反映的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8分)
(2)若进一步探究影响宋代婚姻观念的因素,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什么材料?举一例说明。(6分)

17.

下面为学术论文《论清末新政中的制度变革》的部分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概念界定

(1)清末新政:……

(2)制度变革:在一定的时代条件下,制度的改进和创新。制度创新是技术创新和思维创新的重要前提,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说,一部文明史就是一部社会制度的变迁史。

国内外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前,国内研究清末新政的学术成果较少,制度变革的专门研究更少。李剑农的《中国近百年政治史》等对清末新政进行了探讨,但大都持否定态度。90年代以来,国内关于清末新政的研究逐渐形成热潮。大量文献资料出版,如《清末官报汇编》等,收录了不少与晚清制度变革有关的档案资料;相关研究逐渐由宏观转入专题,如罗志田的《清季科举制改革的社会影响》等。国外研究始于上世纪50年代,如巴斯蒂的《20世纪初的中国教育改革》等。

正文

第一章 清末新政中的法律制度改革

第二章 清末新政中的工商制度改革

第三章 清末新政中的教育制度改革

参考文献

 ①《钦定大清商律》,19041

 ②《大清现行刑律》,1910

 ③《大清民律草案》,19118

 ④《商会简明章程》,19027

 ⑤《公司注册试办章程》,1904

 ⑥《清政府议设商部谕》,19048

 ⑦《钦定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章程》,1902

 ⑧《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上谕》,1905

 ⑨《女子小学堂章程》,1907

(1)阅读 概念界定 ,补充 1.清末新政:……”中省略的内容。(6分)
(2)说明这篇论文的作者整理 国内外研究现状 的必要性。(2分)
(3)依据 参考文献 ,结合所学知识,从 正文 三章中任选一章,进行子目录设计。(6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国家记忆

在20世纪60年代,国家遇到严重的经济困难,国防尖端项目面临 上马 还是 下马 的危机,聂荣臻力主发展以导弹、原子弹为标志的尖端武器。在总体战略上,聂荣臻主张立足国情,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两用的关键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基本方针上,聂荣臻从国内外基本形势和国防科技的特点出发,提出了 自力更生为主 的方针。在指导科技攻关时,聂荣臻根据组织大兵团攻坚作战的成功经验,最大限度地调动有限财力、物力和优秀人才进行科技攻关。面对党内 倾思想和轻视知识、不信任知识分子的现象,聂荣臻积极调整科技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要求科研机构中的所有党政干部都要做好科研工作和科研人员的 勤务员 ,积极为科研工作者创造必需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

——摘编自战琳琳《聂荣臻——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奠基人》等著作

结合材料,以 国家记忆——60年代的国防科技 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自身与外部世界

观点一
就欧洲的工业化历史而言, 世界视野 对于欧洲的意义远不如 欧洲视野 对于世界的意义大。对于核心地区的经济增长来说,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边缘地区的作用微不足道。

——据帕特里克·奥布莱恩《欧洲经济发展》等

观点二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任何事物发展都是一个自身与外部世界相互交织的过程。从这一角度,结合15—19世纪欧洲崛起的史实,评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