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一般来说,三线建设是指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到70年代中期,以战备为目的、以国防经济建设为中心所进行的大规模工业、交通等基本建设。三线建设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到1980年年底,国家在三线地区建成了868个企业和研究机构,生产能力约占全国的一半,形成固定资产原值231亿元,大大改变了国防工业的布局。在此过程中,三线精神逐渐产生、形成,并在三线建设调整后得到延拓。根据毛泽东的思想,要使三线建设的企业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就要让其远离大中城市,分散布点,做到即使在打核战争的情况下,这些工厂和科研单位也打不烂、炸不垮,能继续坚持生产和科研,支援前线。出于战备和保密的需要,当时的三线企业都要
“依山傍水扎大营
”,建设在远离城市的地方,尤其是分布在中部和西南部广大山区,有的甚至分布在不通水电的不毛之地。
——摘编自王蕾《试述三线精神的核心内容与现实意义》
材料二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我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组织保障方面,全面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制,按照
“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
”的工作机制,实现了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扶贫。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县级以上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进行驻村帮扶,实现了贫困村的全覆盖,部分县区对脱贫任务较重的非贫困村也选派了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加上近200万名乡镇扶贫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在资金保障方面,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持续增长,2019年国家拨付了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261亿元,连续4年每年净增200亿元,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实财力保障。
——摘编自汪三贵、郭建兵、胡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若干思考》 (1)根据材料—概括我国三线建设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开展三线建设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我国脱贫攻坚工程的特点。(2分)综合上述材料,归纳
“三线精神
”和
“脱贫攻坚精神
”的共同内涵。(3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