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4分)
材料一
据《至正四明续志》记载的海道进口货物来看,除了满足元朝统治集团奢欲的海外珍奇,大多是国内缺乏且具有实用价值的货物,符合“博换他每中用的物件来”的互通规律。爪哇商人将元朝的养蚕、丝、织锦方法带回爪哇。真腊人“以唐人金银为第一,五色轻缣帛次之;其次如真州之锡镴
、温州之漆盘、泉处之青瓷器,及……麻布、黄草布……”,真腊的国主穿用“以销金缣帛为之,皆舶商所馈”,官员出行按仪制乘轿张伞,所用伞盖“皆用中国红绢为之”。
——摘编自金峥杰,邓可卉《“海上丝绸之路”视域下的元朝纺织品海道互市》
材料二
公元1000年以前,印度次大陆、秘鲁海岸和东非独立发展为棉花种植和纺织技术中心,史称“棉花部落”。棉花种植与加工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并在区域范围内进行商贸流通。15世纪末新航线开辟以来,精美的印度棉布大规模地进入欧洲市场,并用以交换非洲劳动力以供应美洲种植园的需要。
英国棉纺织品占领了先前由印度纺纱工和织工控制的多层面的出口市场。起初,棉产品制造商聚焦于世界上臣服于战争资本主义的地区。在18世纪的最后几十年即工业革命的全盛期里,超过三分之二的英国棉纺织品出口销往这些地区。实际上,这些出口商品是经过大西洋经济渠道流通出去的,英国花了两百来年和无数财富来建造这些渠道。
——摘编自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推行纺织品海道互市产生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棉纺织业逐渐取代印度棉纺织业的背景。(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