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九年级(上)期末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九年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33 浏览数:284

一、选择题

1.

站立在诸王诸帝之后者,是升斗小民。撑持着庄严华丽巍峨神庙宫殿及金字塔的,是无数工人及农夫。 最能说明材料里这一古代文明特征的是(  )

A.天人合一B.王权神授C.专制统治D.信仰来世

2.

言印度社会必言种姓,言印度人的行为方式和文化心理必言种姓,言印度的过去和现在都必言种姓。 这说明印度的种姓制度(  )

A.不利于国家内部的团结B.成为统治阶级的政治基础C.有利于维持统治和社会安定D.对印度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3.

苏格拉底说:“……它把权力交给所有公民,不需要国家统治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一个国家应该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 以下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雅典民主导致国家权力滥用B.雅典国家管理需要专业人才C.雅典民主存在先天制度的缺陷D.明确反对在雅典实行民主政治

4.

公元805年,法兰克王国的一份法令强调,凡拥有12曼希(每曼希约30英亩)的采邑者要全副武装服兵役,如果不穿锁子甲,装备不达标,其采邑将被没收。据此可知,采邑制度(  )

A.强调权利和义务的关系B.推动了西欧庄园的发展C.使国王掌握了军国大权D.开启了欧洲封建化进程

5.

12世纪的西欧城市里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市民享有财产权,领主不得非法剥夺市民财产,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税;逃亡到城市的农奴,只要在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就可以获得自由人身份。下列表述与这些现象相符的是(  )

A.教皇是太阳,世俗国王是月亮 B.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C.只要你乐意,可以一辈子待在庄园里 D.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6.

中世纪晚期,欧洲的分封形式和庄园制度发生了变化,采用新的生产方式经营,雇佣少地或无地的农民耕种,并将产品推向市场。这种新的生产方式(  )

A.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兴起B.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C.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D.巩固了封建领主的统治

7.

1532年,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出版,他主张君主行事必须以利己为原则;君主必须像狮子般的凶猛、狐狸般的狡猾,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这一思想体现了(  )

A.神权至上B.人文主义C.理性主义D.分权制衡

8.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地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 材料指出了(  )

A.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B.启蒙运动的历史影响C.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D.殖民扩张的客观作用

9.

下图为近代非洲语言分布,造成这一分布的历史原因是(  )

A.罗马帝国的专制统治B.民主革命的不断发展C.西方殖民者侵略扩张D.非洲的教育基础薄弱

10.

有学者指出: 研读英国的政治发展史可以发现,其法治文明是如此久远,在1688年之前,英国已经为其宪政完成了必要的铺垫。 下列能够证明此观点的是(  )

A.詹姆士一世推崇 君权神授 理论B.议会向国王呈递《权利请愿书》C.英格兰颁布《大宪章》D.克伦威尔实行独裁统治

11.

17—19世纪,资本主义制度初步确立并不断扩展,如图所示是这一时期的某国政治制度演变历程。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为(  )

A.俄国农奴制改革B.法国大革命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D.美国独立战争

12.

有学者将美国政治体制称为 否决政治 ,总统和国会之间经常出现相互否决的现象,甚至由于国会与总统分庭抗礼而造成的 府会相争 ,常使联邦政府面临 关门 危机。据此可知,美国的政治体制(  )

A.有效地维护了人民民主B.影响了政府的行政效率C.削弱了总统的行政权力D.导致了部门间权力争夺

13.

下图为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一个工厂的规章制度(部分)由此可知,当时英国(  )

2

织工未得监工允许擅自离开车间者罚款三便士

11

任何在厂里的工人一经发现和别人说话、吹口哨或唱歌者,罚款六便士

16

任何织工在上班时间一经发现离开工作岗位,罚款六便士

A.纺织业快速发展B.工业化已经完成C.工厂制度的确立D.交通运输业革新

14.

劳动者要获得法律上的自由,必然要付出巨额的代价。当他们刚刚跳出牢笼,面临的将是无形的枷锁。能印证此材料的史实是(  )

A.美国南北战争B.俄国农奴制改革C.日本明治维新D.苏俄新经济政策

15.

美国总统林肯于1862年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宣布废除叛乱州的奴隶制,从法律层面赋予了黑人自由。但是没有叛乱的几个蓄奴州暂不用执行该宣言。这说明当时美国(  )

A.法令推行受战争局势影响B.地方政府独立行使权力C.废奴运动遭遇了严重挫折D.联邦政府权威面临挑战

16.

1882年,尼古拉·特斯拉发明了高频交流电。然而,爱迪生当时却把这项沿用至今的伟大发明称之为 魔鬼的触角 ,并宣扬交流电具有强烈的不稳定性,甚至可能毁灭人类。材料反映出(  )

A.科技的应用与推广举步维艰B.特斯拉技术难以超越爱迪生C.交流电缺陷明显且影响使用D.科学与技术还没有紧密结合

17.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指出: 两个学说都发现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一一生存斗争和阶级斗争。 这两个学说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达尔文、马克思B.但丁、莎士比亚C.牛顿、达尔文D.达·芬奇、马克思

18.

贝恩斯写道,19世纪末20世纪初,曼彻斯特、纽约等城市尽管存在着不可争议的丑恶、污染的天空和骇人听闻的贫民窟,但这里更是智慧摇篮的组成部分,这些智慧的发明正极大改善着人类的生活。此段材料反映了贝恩斯(  )

A.对城市化持否定态度B.对工业化持否定态度C.全面看待工业化影响D.全面看待人口增长的影响

19.

关于促进一战结束的原因,学者先后提出了 经济倒退 说、 美国参战 说、 俄国革命 说等多个观点,近年又有学者提出 蔓延全球的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 说。上述对一战结束原因的认识(  )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C.缺少对当时战争环境的观察D.后期学者观点比前期研究可信

20.

巴黎和会后,人们希望国际联盟能裁决争端,阻止战争。在20世纪20年代,国联插手了许多争端,基本上还起到了救火队的作用,但只要纠纷涉及大国,就会隔岸观火、无能为力。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巴黎和会并未带来实质和平B.国际联盟是大国政治的工具C.国际联盟基本成为了傀儡D.大国支配小国现象较普遍

21.

俄国十月革命时期有两幅海报,第一幅图中标有文字 临时革命政府万岁 ,第二幅图中的横幅文字为 土地自由 民主与共和国 等。此海报反映出(  )

A.沙皇专制统治极其腐败B.俄国革命的目标不明确C.俄国革命发展的阶段性D.俄国革命基础逐渐壮大

22.

1929—1932年,苏联共派遣2000多人出国考察、实习和留学,购买了大量外国技术书刊。1932年,在苏联各地工作的外国技术人员达到2万人。这体现出苏联(  )

A.开始实行对外开放B.积极融入西方阵营C.合理利用国际机遇D.继承发展新经济政策

23.

华盛顿被称为 国父 ,圣马丁被称为 自由的奠基人 ,玻利瓦尔被称为 解放者 ,甘地被称为 圣雄 。这是因为他们(  )

A.领导了民族解放运动B.参与了资产阶级革命C.主导了国际秩序建立D.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

24.

罗斯福新政期间,成立农业调查局,以控制小麦、棉花、玉米、水稻、烟草、猪等农副产品的生产。可见,新政(  )

A.扩大生产规模以改善民众生活B.通过福利制度以缓和社会矛盾C.加强国家干预以调节经济发展D.兴办公共工程以增加就业机会

25.

下图是20世纪40年代初期美国媒体上的一幅漫画。漫画中三个卡通人物形象分别是希特勒、墨索里尼、广田弘毅,他们正在切瓜,而瓜皮上的纹理是一幅世界地图。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该漫画主题的是(  )

A.《德意日法西斯正在瓜分世界》B.《英法对同盟国实行绥靖政策》C.《法西斯国家取得二战的胜利》D.《美国在旁观纳粹党瓜分世界》

26.

1943年12月初,开罗会议发表《开罗宣言》。宣言明确规定: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例如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由此可知该宣言(  )

A.维护了中国领土主权B.维护了中国各项主权C.承认中国战胜国地位D.加速中国半殖民地化

27.

曼哈顿工程 一开始圈定的31名科学家名单中,爱因斯坦的名字赫然在列,但是联邦调查局却以 爱因斯坦有共产主义倾向 为由,圈掉了他的名字。……在1948年7月1日的一次晚宴中,爱因斯坦对波兰驻美国大使说: 我想你现在应该意识到,美国再也不是一个自由国家了。 爱因斯坦被排挤的国际背景是(  )

A.美国参加了同盟国B.苏联疯狂扩军备战C.美国推进 冷战 政策D.社会主义运动兴起

28.

杜鲁门在敦促国会尽早通过马歇尔计划的咨文中说: 要使经济复兴获得成功,必须采取某种对付内部和外部侵略的保卫性措施。 此后采取的 保卫性措施 是建立(  )

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B.欧盟C.华沙条约组织D.联合国

29.

下图时间轴反映的主题是(  )

A.欧洲的联合B.欧盟出现C.欧共体成立D.欧元发行

30.

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

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二、材料题

31.

追寻历史脚步,开拓国际视野。某中学围绕 大国发展之路 选取相关资料,开展了项目式学习。请你一起探究并完成下列问题。(10分)
探究一  【初探英国工业发展】
1760年至1830年,英国经济人均产值增长量的2/3以上都应归功于生产力的提高。生产活动的发生地点由农舍和小作坊转移到了工厂,从而提高了对工作投入的掌握程度。伴随工业革命而来的经济和社会变化为政治变革提供了动力。自19世纪30年代以来,各类议会立法机关为纠正工业化带来的普遍问题,开展了一系列行动。英国工业革命在全世界其他地方均产生了反响。

——摘编自【美】弗兰克·萨克雷【美】约翰·芬德林主编《世界大历史》

探究二  【寻找法国历史记忆】


攻占巴士底狱


凡尔赛宫

探究三 【重看苏联二战贡献】

事件

影响

莫斯科保卫战

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A

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库尔斯克战役

使苏军掌握了战略主动权。

柏林战役

促使德国于194558日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1)请你根据探究一概括,英国工业革命带来哪些影响?
(2)假如要选择探究二中的一幅图片对法国历史进行解读,你会选择哪一幅?请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说明理由。
(3)探究三中“A”处是哪一事件?请综合探究三的资料,归纳一个观点。
(4)通过本次项目式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早期的英国,服饰是一种身份,只有贵族才有能力和特权购买、穿戴质地很好、价格昂贵、色彩艳丽的服饰,而普通大众主要穿着厚重的粗呢绒和坚硬的皮革制成的服装,色彩单调沉闷。到18世纪,不管是上流社会还是中下层大众,服饰质地都有很大的改善,服饰颜色也变得更加艳丽多彩,同时服饰款式和样式也发生变化,各个阶层服饰风格特别是款式更加趋同,服饰所体现的等级身份界限变得模糊。

——摘编自王洪斌《18世纪英国服饰消费与社会变迁》

材料二


图一
法国大革命时期意味着自由的小红帽


图二
剪发易服前后的明治天皇

(1)根据材料一,英国近代服饰在18世纪发生了怎样的变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服饰变迁体现的意义。
(3)综上所述,在推动社会变革中要汲取哪些智慧?

三、小论文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大事年表

时间

事件

18世纪中期

第一次工业革命

19世纪中期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141918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91922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

20世纪20年代

美国经济空前繁荣

19281937

苏联完成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成为强大的工业国

19391945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55

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1968

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20世纪50年代

新独立的国家发起了不结盟运动

1991

苏联解体

1993

西欧国家组成了欧盟

2010

中国的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

(1)根据目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使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局面的事件是_____;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优势地位的事件是_____;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_____;苏联解体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是_____。
(2)根据材料,围绕 影响世界格局的因素 ,提出一个观点予以阐释。(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