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河南省新乡市获嘉县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七年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5 浏览数:164

一、选择题

1.

70万年前的北京,是野兽的天堂……在这巨大的野生动物园里,有一个特别的存在——这些生物……拿着石器……准备伏击他们的猎物,猎取到猎物后,他们会用打磨尖的石头划开猎物的表皮。 他们 是(  )

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半坡人

2.

下图所示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据此推测 (  )

猪纹陶钵

A.河姆渡人会制作简单的乐器B.河姆渡人已饲养家畜C.当时陶器制作技术达到巅峰D.河姆渡人使用天然漆

3.

陶寺都城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距今4300—4000年,被纳入了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该遗址已陆续发掘出城墙、宫殿区、大型宗教礼制建筑、王陵区、政府掌控的大型仓储区等。该遗址的发掘可以用来研究(  )

A.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B.早期国家的产生C.长江流域的原始农业D.部落联盟的兴起

4.

陕西省宝鸡市出土的西周早期周成王时的青铜器 何尊 ,内底铸铭文12行122字,铭文提到周武王灭商后决定 宅兹中国 ,即建都于天下的中心,这一铭文内容与《尚书》等文献的记载可互相印证。由此可知,青铜器(  )

A.具有重要史料价值B.制作精美工艺精湛C.是主要的书写载体D.数量众多种类齐全

5.

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是一座研究中国文字的专题博物馆,全馆分多个展览单元。下面文物最适宜放入的展览单元是(  )

A.字法自然B.甲骨记事C.钟鼎千秋D.由隶到楷

6.

周天子派使者到鲁国 求金 求车 ,周室之困窘已很显然。各诸侯国也由开始的尊王发展到后来的 政由方伯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已是司空见惯。这表明当时(  )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周王室的地位下降D.诸侯争霸战争不断

7.

商鞅规定,凡是努力经营农业生产,多缴纳租税的,免去其本身的徭役,凡是弃农经商以致贫穷而交不起租税的,没收为官府的奴婢。这属于商鞅变法措施中的(  )

A.确立县制B.奖励军功C.禁止私斗D.鼓励耕织

8.

冰乃壅江作堋(分水的堤坝)……又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 陆海 (形容蜀地物产丰饶,像大海一样富有)”下列选项最符合材料意思的是(  )

A.都江堰可以用来防洪B.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C.都江堰可以用来灌泄D.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

9.

他认为天下祸患、掠夺、埋怨、愤恨的产生,都是由于 不相爱 ,人们需要用 兼相爱、交相利 来改变 不相爱 。他是(  )

A.孔子B.老子C.墨子D.孟子

10.

据记载,秦始皇仅修建骊山陵就动用刑徒及奴隶70万人,再加上防备匈奴的有30万,戍守五岭的有50万,如果再算上修驰道、搞运输的人,全国服役的人估计不下200万。这说明秦朝(  )

A.以民为本B.徭役繁重C.思想专制D.刑罚严苛

11.

汉高祖推行了 什五而税一 的赋税政策;汉文帝即位后, 劝趣农桑,减省租赋 ,减轻刑罚,化行天下。这反映了汉初统治者(  )

A.加强专制,中央集权B.休养生息,与民休息C.以农为本,抑制商业D.勤俭治国,生活简朴

12.

董仲舒认为,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武帝采纳这一观点,实行了(  )

A.罢黜百家,尊崇儒术B.盐铁专卖C.组建骑兵,北击匈奴D.推恩令

13.

下图所示是某部东汉史著作的部分目录。由此可知,东汉时期的特点是(  )

二十九、太监的政变…………………………………………………308

……

三十三、东汉第一外戚………………………………………………348

……

三十六、梁冀之死……………………………………………………376

……

四十、太监又赢了……………………………………………………413

A.政治腐败,时局动荡B.农民起义不断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D.自然灾害频繁

14.

下列图片表明张骞通西域(  )
苜蓿《述异记》记载:苜蓿本胡中菜也张骞始于西戎得之
大蒜《本草纲目》记载:张骞使西域始得大蒜种归

A.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B.宣扬了汉朝的富足C.使汉朝加深了对西城的了解D.丰富了中原的物种

15.

纸的发明首先使当时的书籍更加便宜……当这种材料流向社会后,没有多少财富和得不到朝廷支持的私家学者们著书的风气开始了,社会文化教育事业有了蓬物发展。 材料意在说明(  )

A.造纸术的发明背景B.造纸术的发明过程C.造纸术的工艺流程D.造纸术的重要意义

16.

《汉书》中评价司马迁: 有良史之材……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 由此可知,司马迁作为 良史 具有的品质是(  )

A.意志坚定,坚韧不拔B.是非分明,秉笔直书C.文笔极佳,叙事生动D.批判专制,反对迷信

17.

下图史实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8.

魏晋时期,原产于北方的麦、菽等农作物在南方大量种植,使江南地区由水稻一收转向稻麦双收,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材料所述现象主要是由于(  )

A.江南自然资源丰富B.南方水利工程的兴建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D.政府重视经济的发展

19.

他亲自研究度量衡,并用自己最新的圆周率成果修正量器容积的计算。他是(  )

A.祖冲之B.贾思勰C.胡昭D.顾恺之

20.

鍾繇的楷书总结并推进了汉代隶书楷化的成果;王羲之取法于锺繇,将他的书风发展得更加妍美。这体现了书法艺术发展的特点是(  )

A.历史悠久B.个性鲜明C.继承创新D.化繁为简

二、材料题

21.

(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荀子·儒效篇》说:周公 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也说: 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材料三 西汉初年,异姓诸侯王据有关东的广大区域,拥兵自重,专制一方,是统一的隐患和中央集权的严重障碍。汉武帝时期,诸候王虽然不像以前那样强大难制,但是有的王国仍然 连城数十,地方千里 ,威胁着西汉中央政权。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1)材料一反映了周朝的哪一制度,根据材料指出这一制度有何特点。(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图中空白处内容,并指出秦朝在地方制度上有何创新。(2分)
(3)根据材料三,西汉时面临怎样的问题?汉武帝面对这一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

22.

(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推广私人教学,在实践中,破除了等级、地域和种族的界限,接收 人、贱人和农家的子弟入学。他在教学中坚持对不同对象施以不同的教育,主张因材施教,培养各具专长的人才。为了教学的需要,孔子还收集、整理、编订了《诗》《书》《礼》《乐》《易》等作为教材。

——摘编自朱绍侯、齐游、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孟子主张统治者施行 仁政 ,推行道德教化,让老百姓过上富足生活。韩非子则认为 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 ,因此提出 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 可立而治道具矣

——摘编自崔永东《中西法律文化比较》

材料三 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之学异常活跃,极富创造力,被公认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灿烂辉煌的时代。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此伏彼起的各种学术思想,几乎都渊源于春秋战国时代,都受到诸子之学的深远影响。

——摘编自颜世安《从稷下学官看战国百家争鸣》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对教育的贡献。(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孟子和韩非子的政治主张有何不同。(2分)
(3)综上所述,分析 诸子之学 对中国古代社会有何影响。(2分)

23.

(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敦煌壁画)


图2 丝绸之路示意图

材料二 丝绸之路开辟后,无数的商人和商队在这条遥远漫长的古道上奔波……丝绸之路作为人类互动的鲜活例证,对世界历史进程尤其是东西方文明之间的交流互动产生了巨大作用。丝绸之路上的互动主要涉及外交、商业、艺术和科技等,形成了独特的商贸文化、风土人情文化、物种文化、农耕文化、工业文化、宗教文化等,不断促进着多民族多文化的融合发展。

——摘编自姜国峰《汉代丝绸之路文化生成与传播的历史镜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1、图2所反映内容的联系。(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丝绸之路的影响。(3分)
(3)某校计划筹办 丝绸之路 文化长廊,请你为文化长廊拟一条标语。(1分)

24.

(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陆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到西晋,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活动在长城一带的鲜卑。

——《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禁胡语,孝文帝实施汉化中最重要的政策,即将语言改变,规定不再说鲜卑复合语,而须改说单音节的汉语;孝文帝下令把鲜卑族人的姓氏(通常是复姓),改为单姓。……实行汉制,使汉族人民与鲜卑族更好地在文化、行为习惯方面相互适应,增加了民族之间的交流沟通。

——摘编自王典《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这一现象有何影响?(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3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两则材料体现了什么共同主题。(1分)

三、小论文

25.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辉煌灿烂,下列是两部我国古代著名科技著作,请你为其写一段80字左右的解说词。(要求:语句通顺,条理清晰,史实正确,包含著作的朝代、作者、地位或影响)
     
《伤寒杂病论》                 《齐民要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