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上海市青浦区高三第一学期期终学业质量调研历史试题(21)【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上海市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4 浏览数:131

一、材料阅读

1.

城市之光(21分)
人类历史破晓之时,城市便有了较成熟的形式。探寻依稀可辨的城市印迹,回望文明兴衰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将下列图片所示城市与其在地图中所处区域进行匹配。(填涂字母,5分)
①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_;④_________;⑤_________
(2)早期居住在巴比伦古城的苏美尔人发明了世界上最古老的 。(2分)
        A.腓尼基字母 B.楔形文字 C.甲骨文 D.拉丁字母
(3)结合地图及所学,作为东罗马帝国都城的君士坦丁堡,其历史地位与作用包括 (双选,4分)
        A.传承希腊罗马文化 B.汇聚工业生产资本
        C.完善民主共和制度 D.联通东西方的贸易
(4)图C马丘比丘古城遗址见证了 。(2分)
        A.三角贸易带来了古城的繁荣 B.迪亚士绕过非洲好望角
        C.殖民活动中断该地历史进程 D.商品出现世界性的流动
(5)观察图D、E画面信息,联系所学,19世纪以来中西城市发展的显著特征是 。(2分)
        A.文化交流促进城市发展 B.商品经济推动城市化进程
        C.工业化推动城市化进程 D.社会治理影响城市化发展
(6)综合上述信息,概括影响人类城市兴衰的主要因素。(6分)

2.

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24分)
小明对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颇感兴趣,尝试通过史料研读,对这一问题逐步展开探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步骤一

材料一
谈参者,吴人也,家故起农……塍之平阜植果属,其污泽植菰属,可畦植蔬属,皆以千计……视田之入,复三倍。

——(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

材料二
吴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361

(1)材料一、二中明清社会经济出现的新变化包括 (双选,2分)
        A.经济重心发生南移 B.农业经营方式多样化
        C.手工业领域出现雇佣劳动 D.兴起一批地域性商人群体
(2)这些变化发生的地区主要集中在 (2分)
        A.西南 B.中原 C.关中 D.江南

步骤二

材料三
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洋芋、荞麦、燕麦或蕨蒿之类。深林剪伐殆尽,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也。

——(清)袁景晖《建始县志》

(3)《建始县志》对当时农村经济变化有何记载?(不得照抄原文)结合材料联系所学,分析变化产生的原因。(6分)

步骤三

材料四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五
(1567年)福建巡抚御史涂泽民请开海禁,准贩东西二洋。

——(明)陈世龙《皇明经世文编》

材料六
所繇共百万之赋……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以上供赋税,下给俯仰。若求诸田亩之收,则必不可办。

——(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35

(4)综合六则材料,联系所学,简述你对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认识。(7分)
(5)结合小明三个步骤的探究过程,归纳其遵循了哪些历史研究的方法或路径。(7分)

3.

一粒蔗糖里的世界史(19分)
某食品集团为了给旗下糖类产品设计宣传文案,特地邀请相关历史团队梳理了蔗糖的历史发展,意图展现糖与人类之间密不可分的文化关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糖的旅程:从印度到加勒比

材料一
公元前4世纪①征服时期,当军队攻入印度北部时,在那里发现了一种 不是由蜜蜂制造的固体蜜 ,自此极少量的印度蔗糖被商队带到欧洲。10世纪,除印度和中国,两个最大产糖区分别位于两河流域和尼罗河峡谷。有人说,这是蔗糖紧跟着《古兰经》的脚步开始扩散的结果。
15世纪末,甘蔗种植之旅继续西进,②先后开辟了到印度和巴西的海上航路,控制了蔗糖的传播。从16世纪起,大西洋诸岛上,殖民者强迫非洲奴隶加速蔗糖生产。17世纪,荷兰人活跃在世界舞台上,以其为中介,甘蔗被移植到英属、法属加勒比海诸岛。

——摘自中国国家历史《一粒蔗糖里的世界史》

(1)材料中①应指的帝国是            (2分)
        A.罗马帝国 B.波斯帝国 C.贵霜帝国 D.亚历山大帝国
(2)材料中②所指的重要传播者当是 (2分)
        A.葡萄牙 B.英国 C.西班牙 D.意大利

◆糖的嬗变:从稀有品到必需品

(3)16世纪以后,各种各样新食品引进欧洲,引发了欧洲的生活革命。将下列世界性商品与其解说词对应。(5分)

茶叶

A.原产于非洲的一种提神醒脑的植物饮料,传入欧洲被称为阿拉伯酒

蔗糖

B.由殖民者从印度引入,依靠黑奴在中南美洲大量种植是三角贸易中重要的商品。

玉米

C.西班牙从美洲将其带回欧洲,16世纪起在南欧广泛种植.

咖啡

D.《马可波罗行纪》对这种生活必需品有过重点记载,去东方寻找被认为是新航路开辟的起因之一

香料

E.荷兰人将其从中国运往欧洲,是欧洲与中国贸易的重要商品

材料二
新大陆生产了大量的白糖流入欧洲。白糖配着咖啡、红茶,产生了新的嗜好和文化。与此相应,从事砂糖贸易的商人大都住在英国,因富有逐渐成为上流阶层,他们当时几乎把持了英国的政治。工人阶级中也开始出现茶歇,工作间歇喝上一杯加糖红茶,补充每天所需要的热量,以省出更多时间从事生产。当英国工人喝了第一杯加糖的红茶,其历史意义甚至足以和发明蒸汽机相提并论。

——摘编自刘作奎《改变世界的四种植物》

(4)对英国工人阶级 喝上加糖红茶的意义甚至足以和发明蒸汽机相提并论 理解正确的是(双选,4分)
        A.英国工人阶级生产效率得到保障 B.英国工人阶级膳食结构更趋均衡
        C.英国工人阶级推动社会生活风尚 D.英国工人阶级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糖的推力:从分散到整体

材料三
梵文专家季羡林曾注意到敦煌文书里有一个词叫 煞割令 ,就是蔗糖。而这个词应该来自梵文Sarkara和巴利文Saekkhara。世界上蔗糖这个词,英文sugar,法文sucre,德文Zucker,显然都来源自这一名称。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甜菜及其制糖业快速发展,甘蔗糖业日渐萎缩,由中国主导的东亚糖业旧格局逐渐瓦解。仅1929年,进口洋糖(以甜菜为原料)高达89万吨,价值银元1.5787亿,超过了中国所有民族工业的产值。

——葛兆光《一种食品、一场战争、一部文献和一幅地图》

(5)综合所有材料,你能从 蔗糖 的发展轨迹中看到哪些人类历史的重大主题。(6分)

4.

近代中国政治转轨(36分)
课后,等级班学生对 近代中国政治转轨 专题颇感兴趣,并尝试通过以下环节进行探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环节一:借助时间轴简单梳理近代中国大事记

材料一
        A.八国联军侵华 B.洋务运动开启
        C.戊戌变法改制 D.辛亥革命爆发
(1)将上述字母所示历史事件填入时间轴中对应的横线处。(填涂字母)(8分)
①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_;④_________

环节二:补充19世纪50至60年代的史料

材料二

注:《文宗实录》起自道光三十年(1850)正月,止于咸丰十一年(1861)七月

(2)材料二反映了清朝政治和权力结构出现怎样的现象?(2分)结合材料二及所学,分析导致此现象的原因。(2分)

环节三:将目光转向清末民初的历史现象

材料三
1900年6月21日,慈禧太后以光绪的名义,向英国等十一国同时宣战。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闻讯后致电朝廷: 此乱命也,粤不奉诏 。此后出台的《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长江及苏杭内地各国商民教士产业,均归南洋大臣刘、两湖总督张,允认真切实保护。
(3)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清末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的变化是 (2分)
        A.中央权威日渐衰微,地方权势同步萎缩
        B.中央权威不复存在,地方权势逐步扩张
        C.中央权威日渐衰微,地方权势逐步扩张
        D.中央权威不复存在,地方权势一手遮天
材料四
(4)材料四中两份文本的内容体现了哪些基本的政治思想?(4分)概括20世纪初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2分)

环节四:研读教科书文本,进一步探究民国时期的政治特征

材料五
袁世凯称帝失败,不久死去,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在英美支持下,控制了直隶及长江中下游的苏、赣、鄂等省;皖系的段祺瑞在日本支持下,据有皖、浙、闽、鲁、陕各省;奉系的张作霖,同样以日本为靠山,占据东北三省。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外历史纲要(上)》

(5)综合材料,联系所学,你如何看待近代中国政治转轨这一历史现象。(1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