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20)【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上海市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4 浏览数:299

一、材料阅读

1.

语言文字与文明(23分)
语言文字与文明发展紧密相联。某校语言文字研究社围绕 语言文字与文明 的主题展开探讨,搜寻到以下材料。
(1)请将下列图片所示的古文字与表格中的说明相匹配(填选字母,5分)

古代文字

相关描述

①用于书写罗马法

②可能载有玉米神的崇拜

③出土于哈拉帕与摩亨佐·达罗的城邦遗址

④可以佐证早期尼罗河流域的统一

⑤有助于研究中华民族早期国家的发展

(2)下图是北魏皇帝拓跋焘祭祖时铭刻的汉字祝文,内容为 维太平真君四年 癸未岁 七月廿五日 天子臣焘 使谒……”,发现地点在内蒙古东北部的嘎仙洞石壁上。据此能够佐证北魏统治者______、______(双选,4分)
        A.起于长城以北 B.与汉民族同源
        C.接受中原文化 D.统一黄河流域
(3)16世纪,马丁·路德将圣经《新约全书》从拉丁文翻译成德文。这直接推动了德意志( )(2分)
        A.科学革命发生 B.民族教会出现
        C.民族国家建立 D.统一国家诞生
(4)语言文字的传播促进了文明的交流。研究社为探究这种历史现象,制作了三块展板。
①展板一中的“□□□□”应填写( )。(单选,2分)
        A.腓尼基人 B.阿拉伯人 C.雅利安人 D.苏美尔人
②展板二中,《古事记》和《日本书纪》的创作时代相当于中国的( )(单选2分)
        A.魏晋时期 B.南北朝时期 C.隋唐时期 D.两宋时期
③依据展板三,请对下列有关英语传播的叙述作出判断。(正确的选“T”,错误的选“F”)(4分)
①英国首开欧美航线,将英语传到美洲。……………………………………( )
②工业革命的拓展推动了英语的传播。………………………………………( )
③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冲击了英语的霸权地位。…………………………( )
④英国创建东印度公司展开殖民活动,扩大英语影响。……………………( )
(5)综合以上探究,谈谈语言文字与文明发展的关系。(6分)

2.

古代户籍与国家治理。(20分)
某高中学生要完成关于 古代中国基层治理 的综评研究,他对教材中的两则材料展开了进一步研究。

探究活动1:解读史料

里耶 在秦代属洞庭郡迁陵县,今属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亦集乃 今为额齐纳河,在元朝时设有亦集乃路总管府,是从甘肃河西走廊进入漠北蒙古的枢纽。
(1)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秦代 里耶 治理的描述,正确的有,此地( )(双选,4分)
        A.属于京畿腹地 B.实行羁縻管理
        C.由朝廷任免长官 D.推行文书行政
(2)亦集乃路总管府的上级管辖机构是( )(单选,2分)
        A.郡国 B.枢密院 C.行省 D.宣政院

探究活动2:推测比较

(3)依据《亦集乃文书》和所学,推测元朝在当地征收赋役依据的是____、____(双选,4分)
        A.成年男丁 B.成年女子 C.家庭驱口 D.房屋田产
(4)概括两则材料户籍记载的不同之处。(4分)

探究活动3:深层探因

(5)推测导致两则文书关于户籍记载不同的因素。(6分)

3.

漫画中的世纪之交(26分)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在各国漫画中呈现出不同的面相,体现出不同群体的思考与诉求。
(1)图1中标题中的 南大洋 指的是____________(海洋名),画面正中 张开双臂的人 指代的国家当是________________。(4分)
(2)依据图1,作者认为与德国争夺非洲的主要对手是( )(单选,2分)
        A.英国 B.法国 C.俄国 D.日本
(3)图2作者创作漫画的主要意图是( )(单选,2分)
        A.宣扬西方强大 B.挑起列强矛盾
        C.推动反清革命 D.支持戊戌变法
(4)下列史事中,可为图1和图2反映的形势直接提供背景诠释的是( )(双选,4分)
        A.克里米亚战争    B.柏林会议的召开
        C.第二次工业革命 D.国际联盟的成立
(5)依据图3,结合所学,你认为西奥多·罗斯福的新外交 在哪里?(6分)
(6)依据三幅漫画,请从不同视角概述世纪之交国际关系的主要发展趋势。(8分)

4.

群学 社会主义 。(29分)
社会改造成为近代中国的时代呼声,其主要理念经历了从 群学 社会主义 的演变。
材料一
1895年,严复发表《原强》一文,以达尔文、斯宾塞的学说阐述国家盛衰治乱之理。文中以 对应英语中的society,并首揭 群学 一语。此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较为全面地阐述了群与学、群与强、群与治、群与变、群与会的关系,认为 合群 是传播新知、开启民智、实现自强的有效手段。

——摘自方平《晚清上海的公共领域(1895—1911)》

材料二
1900年以后,绅士在城里办商会、学校,建立各种组织, 社会 成为其总称。从1902年起,报刊中 社会 的使用次数开始增加,逐渐取代更具有传统政治色彩的 。1903年,革命党人陈天华在《苏报》上撰文,强调学生与 各级社会 不同,是 祖国存亡之关键 。1904年后, 社会 一词高度普及。伴随 社会 一词的风行,时人开始思考如何进行政治变革和社会改造。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社会 一词的逐渐普及与社会主义的传播和革命思想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为同一历史过程。根据对《新青年》杂志的统计,1919年之前, 社会主义 一词总共出现34次;1919年激增至104次;1921—1922年间高达685次。……在时代潮流的激荡下,先进知识分子奔集到马克思主义旗帜下,从这里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新希望。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严复与康梁等人倡导 群学 的主要目的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列举20世纪初 社会 一词逐渐取代 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你认为在1919—1922年间《新青年》杂志中 社会主义 一词使用次数激增的主要原因有哪些?(6分)
(4)你如何看待近代以来从 群学 社会主义 的演变?(15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