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
明代以来,凇江地区水网淤积、水旱灾害频发,嘉定地段尤为严重,该地农民开始弃稻种棉。《嘉定县志》记载
“嘉定尽得其弹弓、纺车、踏机、掷梭之法
”。
“十田九棉
”的种植结构加剧了当地缺粮的局面,百姓需
“以花成布,以布贸银,以银兑米
”,几经周折耗损。时任礼部尚书、嘉定人徐学谟谒见首辅张居正,积极推动漕粮折银。漕粮终得折银后,嘉定形成了一整套商品生产和流通的体系,众多种类的布匹远销全国各地。由此涌现了大量从事棉布生产与贸易的新兴
“专业市镇
”。扬州府兴化县、淮安府安东县等州县也仿嘉定争取漕粮折银。
——摘编自姜云峰《环境、赋税与地方社会——明代嘉定折漕过程及效应》
材料二
都铎王朝(1485—1603)统治时期,在征税的问题上国王首先要取得议会的同意和支持。1558—1601年间议会授权的直接税总额为315万镑,用于战争的总花费为463.6万镑。1572年末至1573初,国王日常开支占税收总额38%。1689年《权利法案》第4条规定:
“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的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当违法
”。1854年,议会制定《公共收入统一基金支出法》,规定:国内收入部、关税部的所有年度财政预算,都要提交议会。18世纪中叶在赋税用途方面,用于济贫的开支每年约为70万镑,19世纪初济贫税增长了62%。
——摘编自滕淑娜《从赋税来源与用途看英国近代议会与税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成明代嘉定漕粮折银的因素,并分析其影响。(14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16世纪以来英国赋税制度的变化特点。(6分)
(3)综合以上材料,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谈谈你对赋税改革的认识。(4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