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河南省郑州市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30+3)【选择性必修一二】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33 浏览数:519

一、单选题

1.

如下图所示,周朝将对贵族盂的册封刻在耐久的青铜鼎上,秦朝将 书同文字 的诏令写在轻便的木方上,两者的差异可以说明(  )

A.书写材料的进步B.中央权力的集中C.生产工具的发展D.宗法制度的瓦解

2.

汉唐一般在宫城的东边营建太子宫,建制、器用仿照皇宫,但是规模要小,称为 东宫 。南宋时期,宋高宗没有修建东宫;宋孝宗时,明确 今后东宫不须创建 ,太子随皇帝居住在皇宫里面。这主要是因为(  )

A.国家财政的困难B.理学思想的影响C.商业集镇的扩张D.专制皇权的强化

3.

1534年,英国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和《叛国罪法案》,承认国王为英格兰教会的领袖,王国内任何人如果拒绝承认其至尊地位将以叛国罪惩处。1538年,英国议会通过《年俸与什一税法》,废止英格兰教会向罗马缴纳年俸与什一税的惯例,改为向王室缴纳。这说明(  )

A.君主权力需要议会支持B.君主立宪制亟待完善C.资产阶级革命迫在眉睫D.基督教神权统治瓦解

4.

下图照片为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召开时的场景。画像中人从右至左分别是毛泽东、孙中山、蒋介石、朱德。这体现出(  )

A.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B.创建联合政府的努力C.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D.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5.

下表为晚清部分商务法规、章程内容。

商人通例(1904

肯定商人的地位,规定享有的权利和应遵循的通行规则等。

公司律(1904

规定公司的创办程序、组织形式与经营方式,商办公司与官办公司、官商合办公司享一体保护之利益

华商办理农工商实业爵赏章程(1907

凡集股创办企业的华商,根据资本额多少,可分别获一等、二等、三等子爵和三品卿、四品卿爵赏。

这反映了(  )

A.清末国内外形势变化的需要B.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诉求C.清廷全面学习西方经济制度D.商业改革是新政改革的核心

6.

在清朝,朝廷规定三品以上京官以及巡抚以上地方官的子弟不能考选科道官。这反映了(  )

A.恩荫制度被彻底废除B.科举制度更公平公正C.监察制度进一步完善D.大大削弱了高官权力

7.

据学者王先明统计,1860年以后,清政府四至七品官员中,通过捐纳获取官职的比例高达66%。在山西太谷、安泽、虞乡三县,1860至1905年间,通过科举入仕的士绅比例仅占3%-4%。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士阶层对科举制普遍不满B.科举制被废除的内在原因C.清末因捐官导致官场腐败D.捐官制度逐渐取代科举制

8.

宋初颁布的《宋刑统》篇目结构和基本内容沿袭唐律,但调整民事法律关系的条款比《唐律疏议》明显增加,如《杂律》中规定了质举财务的取息标准、契约的法律效力等。这反映出宋代(  )

A.租佃关系日益普遍B.民事法律成就突出C.商品经济取得发展D.过度强化中央集权

9.

1524年,在德意志自治城市纽伦堡,市政府要求关闭圣奥古斯丁修道院,修道院的所有财产由市政府接管。院长弗里德里希·皮斯托瑞斯于次年结婚,马丁·路德特意写信祝贺,称其从此 走进乐园 。这体现了(  )

A.信仰自由得以实现B.王权凌驾于教权之上C.神学迷信彻底消除D.资本主义的发展诉求

10.

下表为我国上世纪制定的法律。

制定时间

法律名称

1980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1981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

1982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7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初步奠定了中国法制建设的基础B.中国法制建设适应改革开放需要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D.贯彻落实科学立法全面依法治国

11.

新疆各地的古城遗址均出土了大量货币,如汉五铢钱、王莽货泉、唐开元通宝、乾元钱和宋代的一些货币。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

A.边疆推行屯戍政策B.对外贸易繁荣C.民族地区币制混乱D.民族交往密切

12.

15世纪中期,西葡两国以法律手段主张对尚未被发现的近海岛屿享有管辖权、财产权。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 通过本公约,在妥为顾及所有国家主权的情形下,为海洋建立一种法律秩序 。这一变化体现了(  )

A.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正在形成B.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彻底消失C.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原则确立D.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受到削弱

13.

朝鲜战争停战后,周恩来、刘少奇等中国领导人反复强调,中国需要长期的和平环境来进行经济建设。为此,新中国(  )

A.参加日内瓦会议B.与英国、法国建交C.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4.

下表为我国古代纸币使用情况的节选。

北宋交子

宋徽宗时期,交子滥发,信用崩溃,较天圣宋仁宗年号一界逾二

十倍,而价愈损

元朝宝钞

至元三年(1266每石米600文,至正十九年(1369)1000

买不到一斗米。

大明宝钞

宣德七年(1432,面值1000文的宝钞只值铜钱5文,宝钞

之市肆,过者不顾

据此可知(  )

A.纸币发行适应了经济的发展B.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难以避免C.封建王朝难以维持纸币信用D.白银大量流入导致货币贬值

15.

清朝康熙时期宣布 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被传统社会视为一大 仁政 。但有学者认为,这样的财政政策是严重缺乏弹性的,只能配合着日趋保守的国家职能定位。这一观点(  )

A.否认了赋税改革的积极作用B.全面批判了传统的儒家思想C.有助于理解清朝的统治危机D.揭露了轻徭薄赋的虚伪本质

16.

宋代的乡、耆、都、保等乡村组织被赋予了催征赋役、维护治安、处理公共事务的职责,它们也被乡民看作是国家的代表。宗族内的规约需要得到国家的认可和保护。据此可知,宋代(  )

A.基层管理组织呈现多元化特征B.国家权力对乡村社会强力渗透C.乡村社会自我管理机制较完善D.中央治理和地方管理有效结合

17.

13世纪中期,在收成不好的时候,英国一些主教会赠给穷人每天1/4便士和所需要的鞋子。在伦敦,教士会为短期失业者和即将成年的孤儿提供职业培训服务。这表明,这一时期的教会(  )

A.权威高于世俗王权B.核心任务是社会救济C.积极参与社会治理D.顺应工商业发展需要

18.

19世纪前期,英国颁布一系列工厂法,这些法令不仅为保护工人的劳动条件提供了法律基础,而且为保障工人的生活条件提供了法律手段。这些法令的颁布(  )

A.体现国家干预经济B.助力工业革命发展C.适应殖民扩张需要D.保障工人政治权利

19.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被誉为农业 百科全书 。书中详细介绍了选种、播种、施肥、除草、病虫害防治等农业技术,如 养苗之道,锄不如耨,耨不如铲 不剪则不茂,剪过则根跳 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

A.农业技术体系趋于完备B.农业生产重视精耕细作C.科技发展源于经验总结D.重农抑商政策得到贯彻

20.

万历年间的《遵生八笺》留下了关于辣椒的最早记载: 番椒,丛生,果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 康熙十年的《山阴县志》则写到: 辣茄红色,状如菱,可以代椒。 这反映了(  )

A.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B.政府重视高产作物的传播C.中国古代饮食习惯的改变D.辣椒兼具观赏性与食用性

21.

考古发现,在我国河南、河北、山西等省,均出土了大量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如铁犁铧、五齿锄、铁镰等。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

A.铁制农具使用广泛B.冶铁技术发展成熟C.庄园经济开始出现D.小农经济已经形成

22.

明初,赋税所征主要是米麦实物,称 本色 。到了正统九年(1444年),赋税采取大规模的 折色 ,即 米麦一石折银二钱五分,南畿、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广东、广西,米麦共四百余万石,折银百万余两 。这一变化可以说明(  )

A.商品经济快速发展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人头税被彻底废除D.白银开始流入中国

23.

李伯重指出,至16世纪,中国的航海技术达到顶峰,出现了排水量2000吨的巨型船只,由此推动了对外贸易量的扩大,贸易商品也从有限的奢侈品转向大批量的普通消费品。这一现象(  )

A.扩大了中西交流的范围B.强化了中国贸易中心地位C.推动了朝贡贸易的扩大D.导致了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4.

19世纪晚期,经营铁路、轮船航运等需要大量投资、劳动力或者机器设备,企业往往采用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经营。与此同时,与交通运输有关的投资银行、证券经纪公司纷纷兴起。据此可知,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

A.加速工业化进程B.带动商业经营方式发展C.推动全球化发展D.促进金融资本全面扩张

25.

1977—1984年,美国的计算机、医疗器械、电子及通信设备等高新技术产业年平均增长率为14%,而同期第二产业的整体年平均增长率为2.9%。这表明(  )

A.石油危机阻碍了美国传统工业发展B.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产业结构调整C.日本、西欧崛起削弱了美国制造业D.美苏争霸刺激美国发展高科技产业

26.

1921年春,在苏俄的喀琅施塔得地区爆发叛乱。对此斯大林认为: 必须采取既能保证工人的经济利益、又能保证农民的经济利益的新的经济联盟形式 。这可以说明(  )

A.战时共产主义动摇了苏联统治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有其必要性C.优先发展重工业阻碍农业发展D.农业集体化运动损害农民利益

27.

龙山文化时期的陕西神木石峁城址由皇城台、内城、外城构成,附属城防设施形制完备。以皇城台为中心,内外城以石砌城垣为周界向内拱卫。这表明(  )

A.城市营建已然形成制度B.坊市分区格局开始形成C.政治军事功能尤为突出D.礼乐文化影响城市布局

28.

洋务运动时期,兰州创办了一些近代工业并延及周边城市;清末 新政 时期,西北近代工业和电讯事业的发展带动了西北的城市化;抗战时期,川陕公路和陇海铁路成为重要交通干线,东部学校、企业内迁,使得西北城市进一步发展。据此可知(  )

A.近代西北城市化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B.交通发展对近代城市化起决定性作用C.政治军事需要是城市发展的必要因素D.社会经济进步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

29.

中国高铁抓住 一带一路 的战略机遇,积极拓展海外业务,品牌价值和国际影响力逐年攀升,成为我国高端装备 走出去 的亮丽名片。中国高铁 走出去 (  )

A.优化中国出口贸易结构B.密切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C.反映中国科技领先世界D.带动中国城市发展格局变化

30.

下列是工业革命后英国政府在预防医学方面的具体措施。

时间

措施

1831

成立临时中央委员会统筹霍乱疫情防控

1841

开始免费实施疫苗接种

1848

颁布《公共卫生法》

1850

成立国家卫生总局

这些措施(  )

A.推动英国的城市化迅猛发展B.完善了英国社会保障制度C.为疾病预防提供了法律保障D.有利于提高人均预期寿命

二、材料阅读

31.

人才的选拔关乎国家的兴衰,历代统治者对此都极为重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明清科举考试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其中乡试和会试各为三场,第一场考四书义三道,五经义四道;第二场考论一道,判五道,诏、造、表选一道;第三场考时务策五道。明清科举与宋元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八股取士。八股又叫制义,以宋儒注解的 四书五经 命题,如《四书》用朱子集注,《易》用程传,《书》用蔡氏传,《诗》用朱子集注,《春秋》用左氏、公羊、谷梁三传及胡安国传等等。作文要仿古人语气,替圣贤立言,采用特定的格式,分为破题、承题、起讲、提比、中比、后比各个部分。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1904年清政府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次会试,下表列举了这次会试的部分考题。

第一场

中国政治史事论

(1)周朝内重外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失论。

(2)北宋结金以图燕,南宋助元以攻秦论。

第二场

各国政治艺学策

(1)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

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2)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

至千余员,遂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

得失利弊策。

(3)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

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

第三场

四书五经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义。

(2)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

——摘编自韩策《科举改制与最后的进士》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清科举考试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清末科举考题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8分)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915年,日本学者稻叶岩吉发表专著《满洲发达史》,梳理中国东北地区的历史,尤其关注明、清两代,并论证满洲和朝鲜与日本的历史渊源。稻叶认为 满洲种族 是自古以来身份边界清晰固定的共同体,他们世居中国东北,是汉族的 入侵 破坏了他们的自给自足状态。日本东洋学者以欧洲近代民族主义的理论和体质人类学的相关知识为框架,从血统层面把汉满做出绝对的区分,同时以地理板块为依据,认定满族有其 固有领土 ,进而有政治上建立现代国家的合法性。

——摘编自冯乃希《中国历史叙述中的民族政治》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伊始就开启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进程,党的 一大 纲领明确规定接纳党员不分民族,倡导民族平等。土地革命时期,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制定的《宪法大纲》规定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在苏维埃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在长征途中,党和红军制定正确的民族政策、执行严格的民族纪律,争取到广大少数民族同胞的支持。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论新阶段》的报告中指出: 我们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但是国内各个党派各个阶级的,而且是国内各个民族的。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各民族联合抗日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深入人心。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领导确立的各民族 多元一体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多民族统一国家,不仅从政治上、制度上保障民族平等,而且通过加强文化和情感建设,增强民族认同,使中华民族成为一个容纳了地域、政治、经济、文化多种因素的共同体。

——摘编自王芳《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野看毛泽东对近代民族主义的超越与重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满洲发达史》中的主要观点并予以评析。(6分)
(2)从材料二中任选一个阶段,概括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要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6分)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工业革命使大量农村人口迅速涌入城市,导致城市原有的基础设施不堪重负。住房拥挤和私自搭建房屋的现象大量存在,出现了早期的贫民窟。1831年和1832年,英国许多城市霍乱流行,共导致3万多人死亡。城市不断吸纳人口以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又按照资本运行的规律创造了一批批失业工人。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后,对于全新的生活环境表现出了极大的不适应,于是他们中的一些人开始寻找宣泄的途径,社会道德沦丧和社会价值观丧失的情形严重,犯罪率居高不下。新兴的工业城市街道狭窄,建筑物品质低劣而且杂乱无章。英国城市社会问题的持续恶化,使政府面临着来自社会各界的压力,政府在社会分配和公共服务方面进行了干预,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的法令法规,最终使早期的城市社会问题得到了初步治理。

——摘编自李明超《工业化时期英国的城市社会问题及初步治理》

材料二
1954年河南省会由开封迁至郑州,国家将郑州确定为工业化建设重点城市之一。郑州市人民政府制定了1954年城市总体规划:明确城市性质为以轻工业为主导的城市,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河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88年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启动筹建。1993年郑州规划建设了经济技术开发区。2000年河南提出加快开发郑东新区。2010年国务院批准设立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2013年国务院批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6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十三五 规划》,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郑州将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契机,从文化、产业、生态、设施等方面全面优化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加快提升国际化程度和国际竞争力。

——摘编自张善奎、孙玉娟《郑州城市规划发展历程》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城市社会问题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其产生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现代郑州城市发展的原因。(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