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安徽省安庆二中高三第四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安徽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9 浏览数:281

一、单选题

1.

距今约4500年的陶寺古城,拥有宫城、宫殿建筑、高等级墓地、 天文台 、祭天遗迹等。距今约4300年的陕北神木石峁石城,也存在精美石雕、内外瓮城、巨大墩台等文化遗存。这说明新石器时代晚期(  )

A.社会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B.中华文明呈现统一性特征C.区域经济文化交流较频繁D.进入早期国家的形成时期

2.

周代,礼乐制度将德和礼紧密联系起来,每个人都被一套复杂的礼仪体系控制在文化系统之内,各安其位,做自己的事情,周天子则成为精神上的统治者。这说明,周代礼乐制度(  )

A.奠定了分封制的基础B.加强了周天子的君主集权统治C.促进了周文化的传播D.增强了天下一家的文化认同感

3.

郡县制下的编户齐民政策,使国家得以控制为数众多的自耕小农,成为秦汉统一国家建立的基础。至唐代中期,大土地所有制最终占据优势。针对这种变化,此后历代为强化政权基础而采取的应对办法是(  )

A.保护地主利益B.调整赋税对象C.强化抑商政策D.抑制豪强大族

4.

清代的财政制度中,有两个术语,即 存留 起运 。存留指的是各省留下一部分财赋用于正常的办公行政,而起运部分就是解送中央户部的。 顺治初,钱粮起存相半,考成之例尚宽 ,到康熙时期 存留款项尽行裁减 ,除了很少部分项目在以后 奉复 外,大部分项目均裁而不复。这说明清朝(  )

A.官员考核日趋严密规范B.君主专制统治达到顶峰C.财政制度逐渐发展完善D.赋税分配坚持中央集权

5.

近代中国某些有志革新的绅士在确定中西文化关系时,最初使用 的两分法,将西方技艺归入 ,而中学归入 ;稍后采用了更为有力的两分法,这就是著名的 ,即 中体西用 之说;同样的态度还表现为在中国传统中寻找支持现代化的依据,这就是所谓的 托古改制 。材料旨在表明,这些 有志革新的绅士 (  )

A.在处理中西文化关系时存在着矛盾心理B.学习西方的态度呈现越来越灵活的态势C.对外部世界的看法在不断地改变和完善D.为后来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奠定思想基础

6.

19世纪90年代,维新变法思想的成熟涌现在靠着几本自然科学和政法书籍的知识来探索研究的康有为、谭嗣同等人的头脑中,而没有出现在亲身去过西方、见闻知识远为博洽的早期维新派马建忠、薛福成身上。这主要是由于(  )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充分发展B.早期维新代表与正统思想划清了界限C.甲午战败骤然加剧民族危机D.维新派将儒学经典与西方思想相结合

7.

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了左联等文化组织,并创造出一些代表性文艺作品(见表2)此举旨在(  )

表2

作品

主要内容

小说《子夜》

实业家吴荪甫在美资支持的赵伯韬挤压下最终破产

影片《渔光曲》

渔民徐福被渔霸何仁斋逼死后,徐家子弟生活艰难

影片《风云儿女》

诗人辛白华因挚友牺牲而走上抗战道路

A.丰富民众文化生活B.创建民族统一战线C.推动革命政治斗争D.转变革命斗争策略

8.

据学者统计,1933年中国制造产品只有30%出口到国际市场,而70%提供给国内市场。华资工厂生产的部分轻工业产品已经占有60%以上的国内份额。这一经济格局(  )

A.改变了中国工业分布不均衡的布局B.标志着中国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C.主要得益于外国对华进行资本输出D.为中国应对经济危机提供一定保障

9.

下图反映了上海解放初期的社会现象,图1为上海市民排队抢购生活物资,即所谓 米棉之战 。图2为拒绝使用银元的宣传活动,即所谓 银元之战 。下列对 米棉之战 银元之战 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图1为行政手段,图2为经济手段B.是新旧两大政权争夺市场控制权C.都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探索D.为中国共产党治理国家提供借鉴

10.

1960年初,中国国防工业初具规模,航空工业、导弹工业等不断调整战略布局,形成了沈阳、北京、太原、西安、成都、重庆、兰州等国防工业企业比较集中的生产基地,生产能力不断扩大,国防力量稳步提升。这种布局(  )

A.有利于推动中国国民经济结构的优化B.大大加快国民经济恢复进程C.兼顾协调区域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需要D.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11.

关于继承问题,《汉谟拉比法典》确立的是家内继承原则。法典规定,父亲以盖章文书形式将土地、房屋赠给其所喜爱的继承人,该父亲死后,兄弟分割遗产时,该子应先取得其父所赠之财产,然后参与均分所剩遗产。这表明,《汉谟拉比法典》(  )

A.注意尊重财产所有人意志B.推动了社会矛盾的化解C.意在明确各家庭成员的权利D.编纂过程缺乏理性思考

12.

在早期基督教兴起与传播的过程中,罗马帝国的统治者始终以一种政治的标准和实用的态度裁决基督教,由最初的漠视,到将其视为一种非法的宗教加以迫害,再到承认其合法性,终将基督教提升为国家宗教,完全取代了原有的多神教信仰。这一变化(  )

A.取决于基督教在帝国境内广泛传播B.使基督教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C.是迫于教会伦理对人民的精神控制D.说明统治者意志影响基督教的命运

13.

19世纪中叶有些人认为,城市意味着传统社会行为的毁灭,意味着宗教与现存社会秩序处于危险之中,他们甚至认为城市最适于发动革命。这种认识(  )

A.说明城市化阻碍了社会进步B.缘于工业革命改变了社会结构C.促进了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D.激化了两大对立阶级间的矛盾

14.

1883—1907年,埃及棉花出口总值由800万英镑增加到3000万英镑。正因如此,1882—1914年埃及的经济被称为 农业经济专业化 时期。英国驻埃及领事克罗默说英国对埃及的政策首先是要求埃及向英国出口棉花,然后再从英国进口棉织品。这反映(  )

A.全球化生产分工的发展B.埃及农业经济的专业化C.经济殖民的进一步强化D.国际贸易持续不断发展

15.

19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杜林宣布改信社会主义,自诩为社会主义的 行家 ,提出了 一切经济现象都应该由政治原因来解释,即由暴力来解释 的观点。对此,恩格斯攒文指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不是暴力,而是经济条件。恩格斯此举(  )

A.立足于帝国主义时代B.推动了欧洲工人运动的兴起C.捍卫了科学社会主义D.丰富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

二、材料阅读

16.

儒家经典的发展和演变,有其内在逻辑性,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某历史学家在进行 十三经 逻辑结构研究时做了如下解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形成过程

逻辑主题

孔子晚年整理古代典籍形成六经,即《诗经》《尚书》《仪礼》《乐经》《春秋》《周易》。

圣王之道

秦始皇时焚书,《乐经》从此失传。

汉武帝时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并设立五经博士东汉时又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

帝王之道

唐时《春秋》扩为三传,即《左传》《公羊传》《梁传》;《礼经》扩为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再增补《尔雅》,构成十二经。

纲纪道德

宋时加《孟子》,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南宋时朱熹编著《大学》《中庸》章句和《论语》《孟子》集注,和原有的五经合起来形成四书五经

心性义理

(1)根据材料,指出儒家经典演变的特征。(6分)
(2)从材料中选择一个逻辑主题,进行历史解释。(8分)

三、综合题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

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示意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3—6世纪我国民族迁徙的主要特点并简要分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和世界近代相关知识,围绕 人口迁徙与文化交融 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8分)

四、材料阅读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法国大革命后,形成了以自治市镇为基层单位的制度。国家允许市镇在自治范围内决定市镇事宜,甚至给予其政治实验的权力。地方分权改革后市镇自治权力加强……市长作为地方的实权人物领导地方自治,抵御着来自其他层级政府的干预。……法国市镇自治仅是市镇从其他层级政府的控制中摆脱出来,市镇作为整体相对于外界控制而言实现自治。但市镇内部治理中地方精英将民众排除在外,这种自治对民众来说依然是集权,只不过集权的主体由中央政府转变成地方精英。地方集权之恶远甚于中央集权,精英集权既阻碍中央的调控与监督,又阻碍地方民众的知情与参与。

——摘编自武贤芳《制度痼疾与认知偏差:法国治理困境研究》

材料二
晚清时期在西方观念的影响之下,许多城市市民开始参与到城市治理当中。在内忧外患之下,清政府被迫实行 新政 ,在各省会城市设立谘议局,并颁发了《谘议局章程》和《议员选举章程》,部分社会阶层得以参与城市政治;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兴办城市自治机构,成为大众参与政治的一个重要环节。1911年,各城市出现的公开性社团达600多个,这些团体组织各种活动,提高民众的政治觉悟和参与能力。此外,一些城市的社会人士开始创办民间市政组织,积极参与到城市市政治理中去,维持社会治安。

——摘编自顾强、章钊铭《从城市化到城市治理:晚清时期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逻辑》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法国与晚清中国城市治理的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法国与晚清中国城市治理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10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城市治理的历史启示。(5分)

五、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叶秋海棠

清末民初之际,学部所编《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中对中国版图的想象有这样的描述: 我国地形,如秋海棠叶。出渤海,如叶之茎;西至葱岭,如叶之尖;各省及藩属,合为全叶。 中华民国成立后,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教科书《新地理》中,延续了 一叶秋海棠 这一意象。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民国政府推动下,除了教科书之外, 秋海棠 也开始广泛出现于报纸杂志等公共媒介中,并广为民众所接受。

桑叶蚕食

桑叶 是民国时期另一种对中国版图的想象。1922年商务印书馆发行的《新法地理教科书》中这样描述: 全部地形好像横铺着的一个大桑叶;再巧不过,中国本是蚕丝的发源的地方 。到30年代救亡话语体系将中国版图抽象为 桑叶 ,将日本版图抽象为 。1938年,在题为《我们不怕鲸吞!我们只怕蚕食!》的抗战漫画中,所显示的桑叶被蚕食掉的中国版图的部分,与当时日军所占领的中国国土的形状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抗战期间的教材中,无论国民政府还是边区政府都存在着将中国版图比喻为 桑叶 的做法。

雄鸡一唱天下白

新中国成立后,一种新的中国版图想象应运而生,人们开始将中国版图比喻为 雄鸡 。据《人民日报》1952年4月13日的报道: 西安的少先队员曾指着中国版图的模型对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代表庞焕洲说, 咱们祖国真像一只美丽的大雄鸡 ”。而这一宣传极大推动了对这一认知的传播。此外,旧有海棠叶地图中难以突出台湾的地位,而雄鸡地图中,将台湾视为雄鸡迈出去的一只脚。这一解释被成功运用于政治解释之中,并成为大陆与台湾关系建构中的重要一环。

——摘编自徐鹏《秋海棠、桑叶、雄鸡与中国》

依据材料信息,提炼一个主题并加以阐释。(要求:主题准确完整,史实运用合理,语言逻辑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