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广东省惠州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30+2)【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32 浏览数:230

一、单选题

1.

在红山文化晚期墓葬遗址中,处于中心的大墓 唯玉为葬 ,附近的墓葬玉器数量和规格明显较中心大墓低,边远的墓葬则只有陶器陪葬,个别墓葬甚至没有陪葬品。据此可知,该时期红山文化(  )

A.专制王权逐渐加强B.国家形态趋于成熟C.阶级分化已经出现D.墓葬建筑工艺高超

2.

据《史记·周本纪》载, 穆王将征犬戎 ,但大臣祭公谋父反对,向他讲了 先王耀德不观兵 的道理,但穆王不听劝谏, 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 。周穆王此举(  )

A.反映了周王的天下共主地位B.加快了边远地区的开发C.推动了文化交流与文化认同D.体现了周王拥有决断权

3.

公元前685年,管仲在齐国将田地分给耕种者,实行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公元前645年,晋国承认民众开垦荒地的合法性。这些举措旨在(  )

A.推动社会转型B.瓦解井田制度C.增加赋税收入D.推行重农抑商

4.

下图为湖南出土的里耶秦简的户籍管理文书,详细记录了某年迁陵县或其下辖乡有多少户,由负责户籍管理的官吏如期上报。这可以用来说明秦朝(  )

A.赋役征发繁重B.注重基层管理C.法律制度严苛D.社会矛盾尖锐

5.

汉景帝时期,朝廷有意识地大批培养马匹,并对马匹的外流与买卖作了严格规定;汉武帝时期,大量引进外来优秀马种来提高中原马匹的质量。这些举措(  )

A.准备了反击匈奴的条件B.削弱了诸侯王国的势力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D.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

6.

下图是描绘汉代集市场景的画像砖:集市四周有围墙,东西南有三方设门,十字形的市道划分出4大交易区,各区内有长廊式建筑(称为列肆)。这反映出汉代(  )

A.市民生活的丰富B.榷场贸易的繁荣C.商业管理的严格D.豪强势力的发展

7.

有学者指出,简牍时代书写载体空间狭小,书写不便,文章普遍短小精炼;纸本时代书写载体容量扩大,书写便利,文辞多显冗长枝蔓。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

A.书写材料影响文辞B.简牍时代文化衰落C.纸张决定文化发展D.纸张发明影响世界

8.

据记载,十六国时期,前赵刘渊 习毛诗、京氏易、马氏尚书,尤好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略皆诵之 ;前秦符坚经学造诣很深,曾巡视太学,问难五经,博士多不能对。据此可知当时(  )

A.社会环境稳定B.思想实现统一C.儒学影响扩大D.民族认同增强

9.

汉末社会动荡,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220年,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在各州、郡设置中正官,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士人的资品,再由吏部授官。据此可知,当时九品中正制(  )

A.消除了朋党隐患B.加强了中央集权C.减少了腐败现象D.导致了士族当权

10.

北魏拓跋珪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拓跋硅及继任的三位皇帝都亲往或遣使至涿鹿祭祀黄帝庙。这些举措(  )

A.消除了民族冲突B.加强了专制统治C.强化了宗法制度D.有利于民族交融

11.

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  )

时间

区域

东汉后期

唐朝前期

黄河流域

765

669

长江流域

342

611

A.北方经济严重衰退B.南方经济得到发展C.南北经济交流频繁D.经济重心实现南移

12.

唐代,寓意吉祥、华丽精致的铜镜盛行。在造型上有葵花镜、菱花镜等;图案除传统的端鲁、画像等纹外,还增加了表现西方题材的海兽葡萄纹,打马球纹等;还有具民族特色的花鸟镜、人物故事镜、对凤镜等。这一现象(  )

A.打破了华尊夷卑的观念B.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C.得益于开明开放的政策D.助长了社会风气的奢靡

13.

在宋代相可出将,但将不可入相。朝廷主管军事的枢密院长官绝大部分是文宫,地方也是以文官统兵,边防驻军以文官为帅,武将仅为总管。这表明当时(  )

A.行政效率低下B.文化繁荣C.文官素养较高D.崇文抑武

14.

宋庆历年间规定: 钱出中国界及一贯文,罪处死 、海船 往来兴贩,夹带铜钱五百文随行,离岸五里,便以出界条法。 甚至要求打造海船时要将政府的禁令雕刻在船梁上,违者杖八十。这反映出当时(  )

A.民间海外贸易繁荣B.重农抑商政策强化C.政府严禁货币外流D.通货膨胀问题突出

15.

据《文昌杂录》记载,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问大臣 自古帝王英武为谁耶? 大臣对曰 莫如汉高祖 。太祖又问 将相勋臣孰为优? ,大臣对曰 萧何 。于是太祖遂将耶律氏改为刘姓,其皇后赐姓萧氏。这体现了(  )

A.民族间的相互学习B.中原文化的向心力C.辽代承袭汉朝典制D.多民族政权的对峙

16.

中国古代官府对手工业人户编制特别户籍,称为匠籍,世代相袭。很多工匠因不堪忍一受沉重剥削,常以逃亡、息工等方式进行反抗,明政府不得不采取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 以银代役 法。明代匠籍制度的改革(  )

A.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B.反映了工匠人身依附的削弱C.促进了赋税制度改革D.瓦解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17.

1639年,顾炎武参加科举落榜后, 感四国(功栅)之多虞(忧患),耻经生之事术 。于是苦览二十一史及天下郡县志书写成《天下郡国利病书》。据此可知,顾炎武(  )

A.倡导经世致用B.否定儒家伦理C.反对科举考试D.批判君主专制

18.

雍正时期获得密奏权的官员达1200多人,都是臣下 密奏先提出,雍正帝再与臣下反复讨论后作出决策。决策时要求避开外朝,向外朝泄露奏折秘密的人会受到惩罚。据此可知,密折制(  )

A.契合专制统治强化的要求B.确保了朝廷决策的合理性C.消除了君与臣之问的隔阅D.规范了中央机构运行机制

19.

19世纪40年代,某部著作汇集了当时所能得到的外国史地资料,由近而远,按南洋、印度、非洲、欧洲、南北美洲,次第编排。其中有关再洋技艺的篇幅占12卷,辑录有《链造洋炮图书》《火轮船图说》等有关各种西洋船炮器艺图说50多幅。作者撰写这一著作的意图是(  )

A.适应禁烟斗争的需要B.学习西方政治制度C.总结强国御侮的办法D.践行中体西用思想

20.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为解决军费紧缺的问题,清廷认可地方督抚抽取厘金等 就地筹款 的措施。其后, 无论田赋、盐茶,一切征榷,悉归地方督抚 。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

A.民族矛盾空前尖锐B.中央无力控制地方C.晚清统治基础动摇D.地方督抚实力增强

21.

有学者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十九世纪中后期,在 陈腐土壤上,嫁接若干近代工业的植株,其前景虽然未必美妙,但启动了中国早期由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工业化进程 。这一历史事件是(  )

A.开眼看世界B.戊戌维新C.义和团运动D.洋务运动

22.

19世纪末,自康有为、梁启超组织第一个学会——强学会后,各式各样的民间团体如粤学会、保国会、保浙会等纷纷建立起来。这反映出当时(  )

A.救亡方式的求新B.革命力量的增强C.民众思想的解放D.新式教育的普及

23.

1903年,孙中山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写道,欧美国家 富者富可敌国 ,而穷人则 立锥之地 都没有, 他日必有大冲突,以图实剂于平 。为此,孙中山提出(  )

A.民族主义B.民生主义C.民权主义D.民主主义

24.

有学者说: 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一桩扣人心弦的事件。在当时世界上还到处是皇帝、沙皇、苏丹和国王的时候,古老的中华帝国在短短几周之内成为欧亚大陆上继法国之后的第二个共和国。 在该学者看来,辛亥革命的意义在于(  )

A.影响亚洲革命B.发展资本主义C.传播启蒙思想D.推动政治转型

25.

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 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通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 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国民革命的作用B.民主科学的影响C.文学革命的兴起D.传统文化的衰落

26.

在近代中国,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从学习 器物 到学习 制度 ,再到学习 思想文化 的艰难过程。导致这一系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危机逐步加深B.无产阶级力量壮大C.西学东渐不断深入D.统治阶级大力支持

27.

有学者指出:近代中国由不断丧失国家独立与主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向下沉沦趋向,向着实现完全的国家独立、民族自由、人民民主、民生富强的上升趋向的转变。这一转变的转折点是(  )

A.辛亥革命B.国民革命C.五四运动D.古田会议

28.

1926年12月,毛泽东说: 现在工商业的不发展,其中一大原因,即是三万万农民无购买力;而农业的不发展,即是农民无生产力。如果农民解放,农民在经济上能减少地主的剥削,必能使农业改进,而因为他们之购买肥料、农具、布草等类,工商业必同时发达。 毛泽东这一认识(  )

A.推动了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实现B.阐明了农民问题同中国现代化的联系C.适应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的需耍D.形成了国共两党发展社会经济的共识

29.

20世纪20、30年代,在鄂豫皖根据地中流行一首红色歌谣《八月桂花遍地开》: 工友农友团结起,工农政府已成立;政府是你的呀咳,政府是你的呀咳,你爱政府就是爱自己。庆祝苏维埃……”这反映出(  )

A.土地革命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B.人民群众拥护苏区政府C.军民团结开展 反围剿 斗争D.工农红军完成战略转移

30.

历史长河波涛汹涌,关键处往往只有几步。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会议,在极端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这次会议是(  )

A.中共一大B.中共二大C.八七会议D.遵义会议

二、材料阅读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图1唐朝诗人分布图

图2宋朝诗人分布图

——《历史地图册—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星球地图出版社第36、46页

材料二
在中国历史上文学人口最多的时代是明清时期。道理很简单,中国宋代以前(含宋代)的文学无论是传统诗文还是作为诗歌变体的词,总体上是贵族文学、士大夫文学,是雅文学,它们的创作者和受众也都局限在宫廷、士大夫和士绅中间,受传承载体的限制,它们远没有下移至普通百姓中去……而这一情况到明清时期却有了质的改观。明清时期不但文学作者群体数量庞大,且随着教育的普及,文学重心进一步下移,以小说、戏剧等为代表的俗文学强势崛起并成为整个文学人口中最广泛的消费对象。

——摘自李玉宝《明代文学人口的壮大与书业生产的聚盛》

(1)根据材料一中图1和图2,指出与唐朝诗人的分布相比,宋代词人分布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8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文学人口最多的原因。(7分)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唐朝中期以后,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由门阀士族和部曲、奴客、贱民、番匠、奴婢等组成的旧的社会阶级结构,到宋朝终于转变为官僚地主和佃客、 乡村上户、乡村下户、差雇匠、和雇匠、人力、女使等新的社会阶级结构。商人的社会地位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阶级关系的一次重大变化。国家制定了严密的法规,保障私人对于土地的转移让渡的权利,使土地买卖和典当的法律更加规范化。地主阶级改变了对农民的剥削方式,普遍采用将土地租给农民而收取地租的办法,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束缚,租佃关系发展迅速。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了初步发展,在纺织、缫丝、面粉、印刷等轻工业,以及以采煤为主的工矿业中,出现了不少新创办的商办企业。正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中国早期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形成,商会的出现便是中国资产阶级初步形成的一个标志。工商业者逐渐成长为一股新兴的社会政治力量,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三
中国工人阶级的发生和发展, 不但是伴随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发生和发展而来,而且是伴随帝国主义在中国直接地经营企业而来。 由于中国近代工业的殖民地性质,无论是外国资本企业、清政府经营近代工业或者民族资本工业,基本上集中在沿海、沿江各城市口岸,并且又集中在纺织、造船、铁路、矿山、加工等部门,因而中国工人阶级比一般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集中,即表现在地区上的集中和企业上的集中。

——摘编自郑学檬等著《简明中国经济通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宋朝社会出现的新变化。(9分)
(2)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社会阶层出现变动的原因。(8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及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影响。(8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