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材料一
1583年,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进入广东,开始传教。然而,中国人对基督教这个舶来品最初是不感兴趣的。为了达到传教的目的,传教士学汉语、用汉姓、穿汉服,读儒家经典,顺应中国习俗,介绍中国人所陌生的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吸引中国人。西学随之在中国传播开来。
——改编自周桂英《西学东渐对中国文化自信的冲击及其重塑》
材料二
18世纪出现了席卷欧洲的
“中国热
”现象。法国伏尔泰在《风俗论》(1756)中,以中国为矛攻击当时法国社会的政治和宗教制度。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大力推崇儒家的理性精神,认为中国人已经形成了建立在理性而不是神灵基础上信仰自然的宗教。中国还成为法国著名经济学家魁奈为首的重农主义者阐发思想的参照来源。魁奈通过耶稣会士有关中国的文献了解中国。他在1758年发表的《经济表》中将中国树立为欧洲重农典范和理想社会。在讨论中国君主制时,他说:
“我从有关中国的报道中得出,中国体制建立在明智和稳固不变的规律基础上,虽然帝王发号施令,但是他行为检点。
”在《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1767)中,魁奈认为中国的专制不是建立在武断的奇思妙想上,而是遵照规律法则,关注的核心是人们的福祉与社会和谐。
——改编自黄丽娟《“中学西浙”——欧洲现代精神的中国借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中国人对
“西学
”态度转变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欧洲学者对
“中学
”的态度,分析当时
“中国热
”现象的背景和影响。(14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认识。(4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