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广东省潮州市 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16+40【选择性必修一二】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214

一、单选题

1.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迁徙汇聚,交流互补,冲突交融,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图中①②③处填写正确的是(  )

A.①西域都护府 ②宣慰司 ③理藩院B.①西域都护府 ②提督四夷馆 ③宣政院
C.①护乌桓校尉 ②提督四夷馆 ③奴儿干都司D.①北庭都护府 ②宣慰司 ③奴儿干都司

2.

在中国,人们喜欢用家训的方式传承家风。读下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唐宋时期家训内容出现了理论化的趋势B.宋朝 女诫 减少说明封建伦理的衰落
C.宋朝家训增多是理学走向世俗化的结果D.印刷术的进步导致唐宋家训数量的增加

3.

有学者认为 1905年科举制废除后,新式学堂激增,引发了由士子童生到学堂学生的集团式转变,庞大的新型学生群体很快从学堂走向社会,投身于社会的各种运动中去,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 。该学者旨在强调科举制的废除(  )

A.引发学生运动的高涨B.瓦解了传统的六部建制C.加快了民主革命进程D.推动中国传统社会转型

4.

1937年,陕甘宁边区组织民主普选,参选率达70%,其中,延长等4个县当选县参议员的各阶层占比为:工人4%,贫农65%,中农25%,富农1%,商人1%,知识分子2%,地主2%。这一做法(  )

A.发展了土地革命的社会基础B.旨在保障边区农民的根本权益C.壮大了反抗国民政府的力量D.落实了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5.

建国以来我国户籍制度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58年以前的自由迁徙阶段;1958年—1978年严格控制人口流动阶段;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人口流动逐步松动阶段。这些变化反映了(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作用B.社会管理与发展战略相适应C.国民经济结构逐渐得到了调整D.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私有制

6.

雅典城邦的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政务大事。他们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议事会的经常督查监视之下,若公民大会认为他有失职守,皆依法惩处。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

A.各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B.议事会负责审理多数案件C.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D.从制度上防止专制的出现

7.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在《唐宁街岁月》中写道 英国文官制度的这种纯粹的职业性还是非常有理由值得其他实行不同制度的国家妒忌的,它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 。据此可知,英国文官制度(  )

A.规范政府部门政务官的选用B.有利于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C.避免政府交替中管理的脱节D.领先于其他国家的选官制度

8.

独立战争后,美国国会和总统因为争夺对战败州的处置权而在法律上进行了辩论。民主党约翰逊总统认为对战败州的处置属于总统专属权力,各州包括国会不得干预。而美国国会为了保卫独立战争的胜利成果,拒绝南方各州代表加入,国会还以总统违反《任期法》进而弹劾总统。国会弹劾总统体现出美国(  )

A.两党政治的弊端日益的凸显B.总统和国会之间权限不明C.政治运行中的权力制约原则D.南北矛盾和政治妥协并存

9.

下表所示可以说明,汉代(  )

史料

史料出处

赵过能为代田新的耕作方法,一亩三畎。岁代处,故曰代田

《汉书·食货志》

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而关中辅渠,灵轵引堵水;汝南、九江引淮,东海引钜定,太山下引汶水,皆穿渠为溉田,各万余顷

《史记·河渠书》

今辽东耕犁,既用二牛,两人牵之,一人将耕,一人下种,二人挽楼,凡用二牛六人

【东汉】崔寔《政论》

A.铁犁牛耕技术成熟B.农业注重精耕细作C.经济模式取得突破D.史书渗透重农思想

10.

对下列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大航海时代欧洲的船队从旧世界把各种动物以及病毒和细菌带到新世界,带到新世界上的物种逐渐取代了原有生物对生态环境的统治地位,使得原本丰富多彩的基因池逐渐干涸,引发各种生态上的巨大转变,在一种缓慢而持续的进程中改变了新世界的生态系统。

——王禹栋

A.生物竞争改变了新大陆的生态环境B.殖民者对美洲生物多样性做出贡献C.疫病传播改变了旧世界的社会结构D.美洲旧世界开始遭到外来生物入侵

11.

罐头食品的出现始于战争中食品保藏的需要。1864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发现食品的腐败是由微生物引起的,从而阐明了罐藏的原理,并制定出科学的罐头生产工艺,从而实现了罐头食品的规模化工业生产。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

A.工业革命改变了民众饮食生活B.战争助推食品生产行业的变革C.罐头工业生产实现流水化作业D.农业科技进步保障了食品供应

12.

工业革命时期,各个工厂都制定了严格的纪律,工厂主将工人每天十几个小时地固定在某一处,随着机器的节奏不停地做着机械运动,以保证最大限度地使用机器。工厂主对工人的进厂、离厂、吃饭、喝水甚至大小便的时间都作了具体的规定。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发生了巨变B.机器生产改变了传统的经济结构C.蒸汽时代工人工作生活环境恶劣D.工业革命带来了生活方式的变化

13.

宋代,上至皇室权贵、文化精英,下到地方士绅、市井小民,都流行用香为药、和香为食,更在日常诸事中与香为友。熙宁十年(1077年),仅广州市舶司购买并运至京师的乳香就达348673斤。这说明宋代(  )

A.民众生活趋向世俗化B.社会需求推动丝路贸易C.市民群体受理学影响D.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

14.

据统计,1950—1970年,外国政府、中央银行和私人拥有的美元,从84亿美元增加到430亿美元,而美国的黄金储备则从243亿美元下降到163亿美元。这一变化(  )

A.促进了贸易保护主义抬头B.加速了世界货币体系的崩溃C.推动了西欧经济迅速崛起D.导致了经济滞胀局面的出现

15.

秦朝的 乡野聚落 ,由政府委任里正进行严格管辖,以建立规划整齐、空间封闭的闾里为主,闾里建有闾门和垣墙。西汉的 乡野聚落 数量增多,规模扩大,而且大多没有闾门和垣墙,闾内建筑呈现自然发展的态势。由此可知,西汉(  )

A.农村商品经济得到发展B.国家基层治理能力下降C.社会治理理念发生转变D.豪强地主势力急剧膨胀

16.

据不完全统计,1950~1953年,全国共出版卫生宣传通俗小册子及画刊约4000万册,挂图和招贴画约4500万份;用黑板报宣传143000多次;组织讲演会754000多次,听众达4070万人次;举办展览会13700多次;放映幻灯片43400多次,观众达1200多万人次。这些举措有利于(  )

A.全民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B.提高全社会的医疗卫生水平C.杜绝传染病在国内的传播D.调动民众力量参与卫生治理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宋人赵卫彦对银矿的采冶作了详尽的记载: 每石壁上有黑路乃银脉,随脉凿穴而入,……以火锻为大片。 白银 计坑冶之盛,实始于宋代 。宋朝中央的制作机构文思院等分工细密,生产规模更大,而且宋代的 私家制作和买卖金银器皿的作坊行铺更多,也更为广泛。在汴京临安和建康等大城市中都有金银行或金银铺 。北宋初,河北兵已是 岁一遣使赐银鞋 。除鱼袋、鞍辔、束带之外,宋初以银为饰已很少列入禁条。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娶亲用银器、酒店饮食店乃至卖 冰雪 的器皿都用银器的情况。

——摘编自王文成《唐宋之际白银使用的发展》

材料二

史料

内容

文献

史料一

朱元璋诏:徽、饶、宁国等府不通水道,税粮输纳甚艰。今后夏税令以金银钱布代输,以宽民力。

《明太祖实录》洪武七年四月

史料二

行在卫所军官俸米,俱在南京支给,缘路远无力运回……宜量派江南路远州县税粮内照数估直折收银、布、绢、缎匹,解赴北京,准作军官月俸。

《明英宗实录》正统元年三月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白银生产和使用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2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的两则史料对于研究明代白银使用的史料价值。(8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曾出现过中国民族史撰述高潮,其中王桐龄、吕思勉、林惠祥各自撰写的《中国民族史》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著作。这些著作大都以汉族同化、融合其他民族不断壮大为线索考察中国民族的发展历程,并认为中华民族发展的前途为各民族趋于汉化一途。1939年,顾颉刚有感于帝国主义利用民族问题分裂中国的阴谋,发表了《中华民族是一个》一文,提出 五大民族 一词是中国人作茧自缚,授人以分裂的口实,应该正名, 中华民族是一个 ,边疆与内地为一体。

——摘编自赵梅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与中国民族史撰述》

材料二
费孝通不赞同顾颉刚的观点,在他看来,中华民族既是一体,又是多元,一体与多元原是辨证统一的概念。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施民族平等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工作,费孝通参与并领导了这一工作,从中他 深切体会到民族是一个……具有亲切认同感的群体。 他于20世纪80年代末发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构建了有关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 多元一体 理论。

——摘编自费孝通《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和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中国出现民族史撰述高潮的历史背景,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说明王桐龄、吕思勉等著述观点的局限。(8分)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顾颉刚和费孝通在中国民族研究上观点的异同。(6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国家治理能力指的是国家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经济、政治、社会等各领域的机制、法律法规建设,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制度和法律体系。

角度

和国家治理的关系

政治制度

各国国情不同,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有其独特性,都是在这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演进的结果,制度构建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

选官制度

官员的选拔和管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国家制度和国情不同,官员的选拔和管理方式各异,如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文官制度规避政党更替造成的政府工作动荡。

法律法规

法律是国家的统治工具,着眼于防范与惩处。国家治理离不开法律的支持与保障,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重要工具。

赋税制度

国家顺应经济发展需要,实行相应赋税制度,保障国家收入的同时,稳定社会经济秩序,彰显出国家在经济领域的治理能力。

基层治理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加强基层治理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不同阶段、不同地区的国家基层治理各有差异,如中国古代基层治理以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西欧中古时期的基层治理以庄园和城市为中心。

——改编自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1》单元导语部分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围绕 国家治理 这一话题,自拟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论题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四、材料阅读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民初政治制度的变革,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大的发展,帝制的倾覆,共和制度的诞生,宪法的制定,国会的召开,选举的进行,政党政治的尝试,都是前所未有的新事物,是一场民主宪政的真正试验。这场试验虽然结局不成功,但依旧在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民国初期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之中,且中国的封建专制持续很长时间,这种背景下效仿西方的政治制度甚至是 拿来主义 ,使得受封建统治多年的民众缺乏心理准备,有些麻木不仁,国内的资产阶级力量也薄弱,不可能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彻底的决裂。辛亥革命的胜利具有特殊性,它不是具有共和理念的革命党人一方取得的彻底胜利,而是以暴力加谈判取得了成分复杂的胜利,由于各种目的而与清政府决绝的政治派别,拥兵武人挟革命大潮而来,为后面的政局动荡埋下了伏笔。

——摘编自刘英涛《民国初期政治制度分析》

材料二
1940年,毛泽东指出,抗日民主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抗日的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政权。根据地规定无论是抗日根据地的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还是民族资产阶级、富农和一般地主,均可参加抗日政权。各地按照 三三制 的人员结构比例进行选举, 三三制 政权所体现的是以普遍、平等的选举制度为基础,成为抗日根据地具有自己独创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为新中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和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抗日民主政权的产生 经过人民选举 ,年满十八岁的赞成抗日和民主的中国人,不分阶级、民族和性别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一精神在各抗日根据地都得到了认真实行,并且制定了相应的选举制度。1944年美国观察团成员赴延安考察时也深刻感受到边区政治的特色,这里 人民积极向上,与重庆相比是另一个世界

——摘编自谢双明《论中国共产党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治的特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国初期政治变革失败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共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治的特色,并简析其影响。(8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