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广东省高州市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16+4)【选择性必修一二】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192

一、单选题

1.

下表为商周到秦朝在制度创设方面的变化。由此可知秦朝制度(  )

项目

时间

君主权力

官吏任免

统治集团

官僚品阶

商周

有限君主

诸侯世袭

贵族集团

爵本位

秦朝

君主专制

郡县任免

官僚集团

官本位

A.加重了百姓的社会负担B.避免了统治集团的纷争C.杜绝了地方官员的腐败D.开创了治国理政新模式

2.

19世纪70年代以来,在英国发生政府危机之时,或在内阁换届执政之际, 从不更迭幕后的政府 ,使得政府公务照常进行,持续有效地治理社会。这一状况主要得益于(  )

A.政党政治的发展B.阶级矛盾的缓和C.议会权力的扩张D.文官制度的推行

3.

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圣谕。清朝乡约基本延续明朝模式,但由明太祖的 六谕 变成了康熙帝的 圣谕十六条 ,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伦理道德观念日益强化B.教化与法律合流的发展趋势C.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D.封建政府开始重视基层教化

4.

在法国大革命前,法兰西王国没有统一的语言,各地说自己的方言。为此大力推动 法语化 政策。(  )

A.传播了自由平等的思想B.促进了法兰西民族的形成C.消除了民族文化的差异D.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5.

明代中期后,无论银差、力差,都以银两作为衡量徭役轻重的标准,并且力差常常由应役人户雇募他人应役,因此徭役经费可以在数额上予以量化编制。这一现象(  )

A.促进了人口迅速增长B.减轻了农民赋税承担C.提高了基层治理能力D.得益于政府赋税改革

6.

2010年,法国退休制度改革法案在国民议会上获得通过,改革法案包括两个主要内容:将退休的最低年龄从60岁调整到62岁;将可领取全部养老金的退休年龄由原来的65岁调整到67岁。此举旨在(  )

A.提高国民工作热情B.加强对公民的控制C.减轻国家财政负担D.削减公民福利种类

7.

下图是早期英属北美殖民地农作物分布图。影响该时期北美农作物构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B.地理环境的制约C.英国殖民政策的限制D.全球航路的开辟

8.

从1770一1840年,英国每个工人的日生产率平均提高20倍,与此同时,英国原棉消耗量从1800年的5200万磅,增加到1840年的45590万磅;生铁产量1720年为25000吨,1840年增至139640吨。据此可知(  )

A.英国垄断了世界贸易B.两大对立阶级形成C.人们的工作强度增大D.机器生产效率大增

9.

明清时期,晋商成为国内最大的商帮,它在商界活跃了500多年,足迹不仅遍及国内各地,还出现在欧洲、日本、东南亚和阿拉伯国家,完全可与世界著名的威尼斯商人和犹太商人相媲美,它的崛起(  )

A.推动了商品生产的区域化B.受益于明清对外开放政策C.加强了中外之间经济联系D.提高了明清商人政治地位

10.

宋代的地契分为 红契 白契 ,红契是政府或法律认可的产权凭证,土地交易后由政府在契尾加盖政府印章,相当于官府颁发的财产所有权证。白契是民间买卖土地房屋时,由交易双方协商拟订,有中人作保并签名盖章。此做法(  )

A.确保了政府赋税收入B.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C.维护了小农合法权益D.缓和了尖锐的社会阶级矛盾

11.

据调查,1905—1906年,北京市场上的日用杂货只有少部分土产品,多数是来自上海、广东、天津等口岸的进口机制品,种类繁多,常见的生活用品包括火柴、洋灯、钟表、棉布、农服、毛巾、手帕、洋伞、文具、皮包等。这表明当时的北京地区(  )

A.民众生活受到世界市场影响B.受列强资本输出波及较明显C.对外开放度在国内首屈一指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于停滞

12.

在巴西倡导下,1995年元旦,巴西、阿根廷、巴拉圭、乌拉圭四国组成的 南方共同市场 正式启动,80%的商品可在成员国内部自由流通。由此可见,南美地区(  )

A.经济区域合作趋势加强B.多数商品可以自由流通C.巴西的现代化程度最高D.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13.

古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物质遗产,古村落民居多位于河流平缓处,房屋则建在山脚下,其体现的环境理念是(  )

A.人文与自然的和谐B.改造和征服自然C.以人为本,人定胜天D.人与自然的分离

14.

汉代到清代,中国城市基本是中央集权行政体系的载体,主要城市是官府和士人集中的地方,也是科举与官学等教化机构所在。这可以说明中国古代城市(  )

A.体现礼法结合特点B.受士大夫传统观念影响C.主要发挥政治功能D.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15.

最初是县城之外军事要塞的专称。宋代以后,一些镇的工商业逐渐发展起来,朝廷在那里 设官以镇防 的同时,还兼管 火禁,或兼酒税事 。到明代中叶,市与镇的分野消失,市镇成为县城以下乡村地区工商业集镇的统称。由此可知,宋代以后镇的发展(  )

A.表明中央放松了对地方的军事控制B.巩固了传统的乡村社会秩序C.体现了政府对商业活动监管的松弛D.便利了农村居民的物品交换

16.

1935年,英国政府组建田园城市审核评估委员会,提出开发 卫星新城 的政策建议;1940年,英国政府一专门委员会出台报告指出,应疏散伦敦中心区的工业和人口;1943年编制的《伦敦郡规划》,从交通、住房及市郊化等方面为伦敦的重建提出了解决方案。这些政策建议,意在(  )

A.应对日益严重的战争危机B.解决工业时代的大城市病C.扩大基建规模以刺激内需D.改变自由放任政策的积弊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宋朝时期,各个区域使用体大值小的铁钱,携带非常不便。而且政府受到周边民族政权军事上的威胁和侵略,不得不养重兵以为用,军费开支庞大,财政非常困难,常靠发行纸币来弥补开支。南宋通行的纸币是会子,东南所用的会子,起初由民间发行,叫作便钱会子,后来收为官营。(宋高宗)绍兴三十年,会子起初止(只)行于两浙,后来通行到淮、浙、湖北、京西等区,纳税和交易,多可使用,几乎成了一种法币。宋代还有一些地方性的纸币,除了川引以外,还有湖北会子和湖广会子。湖北会子专用于湖北路,后来通行于湖广。淮交是两淮用的交子,印造于乾道元年,背面印有 付淮南州军行使 字样,所以只通行于两淮州县。

——摘编自彭信成《中国货币史》

材料二
元朝纸币从借鉴前一朝纸币的良好经验着手,同时注重吸收前朝纸币通货膨胀的教训,对本朝纸币发行数量进行严格控制。到目前为止,史学界普遍承认元朝纸币从生产、发展到消亡共经过了4个时期,前后行用10余种(类)纸币。元政府规定: 禁止金银、铜钱在市面流通 只准官收作价 ,把收集的金银集中于国库;元政府还颁发了《整治钞法条画》,对元朝纸币的发行流通等作了基本的规定,用最严厉的国家法令强迫百姓只能使用元朝纸币。元朝纸币不仅轻巧便携,金额可大可小,而且遍布全国的平准行用库,为纸币在全国的流通提供了保障。元朝中后期,由于统治阶层的穷兵黩武和穷奢极欲,造成政府财政支出无度、滥发纸钞导致钞法遭到破坏,最终促使元朝走向灭亡。

——摘编自吴建军《浅谈元朝纸币的产生原因及流通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宋时期纸币出现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宋元时期纸币发行和使用的不同点。(6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蔗糖原产于亚洲,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直到公元11世纪都还很少有欧洲人知道蔗糖的存在。16世纪,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在美洲使用黑人奴隶种植甘蔗和制作蔗糖。一个世纪后,法国和英国成为了西方世界最大的蔗糖制造者和出口者。到17世纪中期,英格兰的贵族和富翁们已经嗜糖成癖。17世纪末,喝加糖红茶逐渐成为英国上层社会流行风尚。

——据【美】西敏司《甜与权力—糖在近代历史上的地位》

材料二
大多数从事砂糖贸易的商人都住在英国,这些人因为富有,逐渐成为上流阶层,其政治影响力也开始凸显开来,可以说,砂糖商人们当时几乎把持了英国的政治。蔗糖在18世纪变得越来越日常化、平民化,工人阶级中开始流行茶歇,工作间歇喝上一杯加糖红茶,补充每天所需要的热量,以省出更多的时间来从事工业生产。

——摘编自【英】詹姆斯·沃尔韦恩《糖的征服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蔗糖在欧洲逐渐日常化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蔗糖在欧洲逐渐日常化产生的影响。(6分)

1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公元1292年,上海建城。明清以后,逐渐成为东南沿海的交通枢纽和商业重镇。1843年,根据《五口通商章程》的规定,正式开埠。为适应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外国企业先后在此开办了船舶修造厂、印刷厂、食品厂等。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了大型的军事工厂——江南制造总局,前期全部生产军火,后兼造大型轮船。由于商业资本的积累以及各地大量资金的汇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此大量诞生,它们以轻工业和机器制造业为主。1876年,英国商人在上海组建了吴淞铁路公司,欲兴造中国第一条铁路——淞沪铁路。因未经中国政府允许,最终全部拆除。甲午战后,西方资本涌入上海,广泛投资于原料加工工业,于是缫丝、造纸、轧棉、榨油、皮革、肥皂、火柴等工厂相继出现。19世纪中后期,上海最终腾升为中国第一大城市。然而,自开埠以来,上海政区长期割裂,行政各自为政,城市规划混乱,被认为是 一个高度繁荣的国际大都市,但却又是一个畴形的大都市

——摘编自钱文亮《论近代上海城市转型的历史与文化》等

材料二
横滨曾是江户的交通要道。1853年,美国佩里来航,叩开日本国门。出于政治考虑,幕府将开港口岸定于此处。一些 冒险投机商 为取得经济利益,纷纷前来投资,开办商行,兴建商场。1866年,上海经濑户至横滨、旧金山至横滨等航线开通,横滨充分利用地理优势,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其中毛织品占相当的比重,砂糖、机械、金属等的进口也各有增加。为了加强日本国内的联系,1872年,兴建了日本的第一条铁路——京滨(从东京到横滨)铁路。随着明治维新的深入开展,1899年,外国人居留地在日本全面撤销,横滨借机推进城市规划、港口改造、公路修筑,使其逐渐成为日本的大都市和国际名港。

——摘编自郑祖安《上海与横滨的开埠和都市形成》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海和横滨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后期与横滨相比,上海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6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50年—2050年英国和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含预测)

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结合所学,围绕 城市化进程 提出一个观点并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