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940年以前,在太行抗日根据地,为了牵制日军,我党对敌占区实行了严格的完全管制贸易政策,禁止边区粮食出口,不与敌占区开展贸易。1940年4月召开的黎城会议上,中共中央北方局确立了
“对外统制,对内自由
”的经济与贸易政策,
“对外统制
”是指根据地的出口贸易必须在根据地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有计划地进行,商品的出口必须换回根据地所需的必需品;
“对内自由
”是指除特别规定的违禁品外,在根据地内允许商品的自由流通。1943年,随着各项政策的日趋完善,根据地在贸易统制的基础上开始利用市场,采取统制与市场相结合的粮食统制政策:
“恢复粮食自由集市,根据地内粮食买卖贩运完全自由。
”由此,太行区以粮食交易为主的集市贸易开始蓬勃发展。
——摘编自杨建中《太行抗日根据地的粮食统制政策研究》
材料二
1953年是中国进行大规模生产建设的第一年,尽管得到了苏联等国际力量的支援,但要想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仍需在综合考量中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开展经济建设,从具体国情来看,1953年,我国市场上多次出现各类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情况,其中粮食领域的消费状况最为严峻。1953年,国家只能完成310亿斤的收购,而统销数量则需要567亿斤。城镇地区的用粮需求也在进一步增加,1953年城镇人口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5765万增加至7725万人。加之自由市场上粮食倒卖、投机倒把等现象频发,严重影响着居民的日常消费。1955年8月25日,国务院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使用暂行办法》。之后,全国第一套粮票正式流通,拉开了长达38年之久的
“票证经济
”的序幕。
——摘编自高倩《凭票供应制度对居民消费的影响(1953—1978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抗战时期太行抗日根据地粮食政策的演变。(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实行粮票制度的原因。(8分) |